《山行》原文、翻译及赏析(最新4篇)

上传人:办****家 文档编号:563589399 上传时间:2024-07-0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6.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行》原文、翻译及赏析(最新4篇)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山行》原文、翻译及赏析(最新4篇)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山行》原文、翻译及赏析(最新4篇)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山行》原文、翻译及赏析(最新4篇)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山行》原文、翻译及赏析(最新4篇)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行》原文、翻译及赏析(最新4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行》原文、翻译及赏析(最新4篇)(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山行原文、翻译及赏析(最新4篇)山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篇一 山行 唐代: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深处一作:生处)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译文及注释 远上寒山石径斜(xi,旧读xi),白云深处有人家。 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生出白云的地方居然还有几户人家。 远上:登上远处的。寒山:深秋季节的山。石径:石子铺成的小路。斜:为倾斜的意思。深:另有版本作“深”。(“生”可理解为在形成白云的地方;“深”可理解为在云雾缭绕的的深处) 停车坐爱枫(fng)林晚,霜(shung)叶红于二月花。 停下马车是因为喜爱深秋枫林的晚景,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坐:因为。霜叶:枫

2、树的叶子经深秋寒霜之后变成了红色。枫林晚:傍晚时的枫树林。红于:比更红,本文指霜叶红于二月花。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生出白云的地方居然还有几户人家。 停下马车是因为喜爱深秋枫林的晚景,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注释 山行:在山中行走。 远上:登上远处的。 寒山:深秋季节的山。 石径:石子铺成的小路。 斜:为倾斜的意思。 深:另有版本作“生”。(“生”可理解为在形成白云的地方;“深”可理解为在云雾缭绕的的深处) 坐:因为。 霜叶:枫树的叶子经深秋寒霜之后变成了红色。 枫林晚:傍晚时的枫树林。 红于:比更红,本文指霜叶红于二月花。 创作背景 这首诗记述了一次远山旅行,

3、其具体创作时间难以确证。作者深秋时节登山赏景,沉醉于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之中,于是创作此诗以记之。 争议:是“深”还是“生”? 原文第二句中,是“深”还是“生”字在学术界仍旧存在争议。清康熙陈梦雷编辑古今图书积尘作“白云深处有人家”。明万历赵宦光刊本,宋洪迈编万首唐人绝句作“白云深处有人家”。清乾隆四库全书收入的两种版本都有,例如明高棅编唐诗品汇和御定全唐诗作“白云深处有人家”,而宋洪迈编万首唐人绝句作“白云生处有人家”。有些课本中本诗也从原来的“白云深处有人家”修改为现在的“白云生处有人家”,并于注释处说明“生处一作深处”(考试时应以使用的课本为准)。94年版教育部重编国语辞典作“白云深处有人家

4、”。部编版最新的教材已经选用了“白云生处有人家”。 赏析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次句“白云深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

5、所看到的远处风光。一个“深”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对这些景物,诗人只是在作客观的描述。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也只是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现诗人的感情倾向。它毕竟还只是在为后面的描写蓄势勾勒枫林所在的环境。 “停车坐爱枫林晚”便不同了,倾向性已经很鲜明,很强烈了。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以抑制。为了要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竟然顾不得驱车赶

6、路。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第四句是全诗的中心,是诗人浓墨重彩、凝聚笔力写出来的。不仅前两句疏淡的景致成了这艳丽秋色的衬托,即使“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看似抒情叙事,实际上也起着写景衬托的作用:那停车而望、陶然而醉的诗人,也成了景色的一部分,有了这种景象,才更显出秋色的迷人。而一笔重写之后,戛然便止,又

7、显得情韵悠扬,余味无穷。 这是一首秋色的赞歌。诗人没有像古代一般文人那样,在秋季到来的时候,哀伤叹息。他歌颂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体现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种英爽俊拔之气拂诸笔端,表现了诗人的才气,也表现了诗人的见地。 山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篇二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赋韵译文 心追逐南去的白云飘逝,身体跟随者北飞的大雁回来。 家乡篱笆下的菊花,如今又有多少株盛开? 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赋韵注释 扬州:这里指陈京都建康(今江苏南京)。 九月九日:是指重阳节。 薇山亭:亭名,所在不详。 薇山:一作“微山,山名。在今山东微山县,

8、山下有微山湖。 赋韵:犹言赋诗。 逐:追赶;追随。南云:南去之云。 逝:往,去。 形:身。 北雁:北来的大雁。 篱:篱笆。 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赋韵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晚年回归故乡时路过薇山亭时所作。该诗主要通过南云、北雁寄托自己对家乡的思恋,通过单独询问故乡篱笆下菊花抒发了诗人思乡欲归的急迫心情。全诗即景抒情,感情比较含蓄。 诗的首句就云“心逐南云近”,在这一句当中,寄寓了丰富的含义。首先是诗人对家乡的思念,然而思念却不得归还,于是仰天长叹,奇情于南去的白云,就是陆机所说的“指南云以寄款”。但是只云去而未去,思乡之悄愈苦,只得心追逐南去的白云飘逝。江总在思乡情浓时,总是仰望那南去的白

9、云,在遇长安使寄裴尚书中亦云“去云目徒送,离琴手自挥”,表达的仍然是这种思乡的感情。如果说在寄装尚书中表达的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感情的话,那么,在这里,作者着重表现的就是一种归还家乡的焦急心情。因为此时诗人已经行走在回家的路途之上了。 第二句是“形随北雁来”,在上句表达思乡之苦和归乡之焦急之后,这一句流露了一种来到南方的欣喜。伴随那从北而来的轻快的大雁,诗人来到了南方。因为归家乡的感望就要实现了,所以欣喜;因为心中欣喜,因而脚步也就轻快。“形随北雁来”五字显得自自在而飘逸。 前二句加在一起,就产生了第一个波折,从对比中表现出诗人对家乡的深深的思念。从格律和用词上看,这二句对仗工整,表现出诗人语言技

10、巧的高妙;在语势上,语句轻快急促如行云流水很好地表现了诗人归家的心情。 后二句是“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作者通过这个问题,把思乡的感情变得深沉了。在回故乡的途中,在思乡之情急切的时候,也是在家乡就快要出现在眼前的时候,诗人突然想到了故乡篱墙下的菊花,这种思维过程非常符合感情发展的逻辑。篱墙下的菊花是一个具体的物像,而且是诗人在故乡时常常能见到的东西,给诗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印象埋藏在诗人的潜意识当中,所以在归乡的感望就要实现的时候,它就突然从潜意识里跳了出来,诗人对故乡的印象也清晰起来。诗人这时想到了篱下菊,但并不是只想到了篱下菊,从前常常见到的物像必然附著着许多其他的事件、感情,所以

11、想起了篱下菊,那些篱下菊上的附著物也自然就联想起来了。因此,诗人通过对一个单一而具体的物件的回忆下子唤起了对家乡的整个的印象。可见这两句诗使全诗的感情得到了深化。而此二句的语势变得缓慢,也正好村托了这种深化的感情。 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赋韵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只知是江总晚年归乡,从长安南归到达江都(扬州治所)以后,路过薇山亭时,正值重阳节,由感而发写下的。 山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篇三 原文: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译文: 春光幻照之下,山景气象万千。何必初见阴云,就要匆匆回家? 就算天气晴朗,没有一丝雨意,走入云山深处,也

12、会沾湿衣裳。 注释: 山行:一作“山中”。 春晖:春光。 莫:不要。轻阴:阴云。便拟归:就打算回去。 纵使:纵然,即使。 云:指雾气、烟霭。 赏析: 这首诗紧扣诗题中的“留”字,借留客于春山之中,描绘了一幅意境清幽的山水画。 首句“山光物态弄春辉”,写出了留客的前提条件山中万物都在春天的阳光下争奇斗艳,呈现着一派醉人的美景。一个“弄”字出神入化,给山中景物赋予了人的性格,描绘了万物朝气蓬勃的盎然生机。全诗正面描写山景只有这一句诗。因为只有一句,所以诗人就不去描绘一泉一石,一花一木,而是从整体入手,着力表现春山的整个面貌,从万象更新的气象中,渲染出满目生机、引人入胜的意境。因为只有把这一句写得很浓,而且先声夺人,形成一种压倒的优势,“留”才有意义,客人所担心的问题才显得无足轻重。 次句“莫为轻阴便拟归”,是诗人对客人的劝留之辞,恰值游兴正浓之际,天空中忽然浮过一片“轻阴”,大有大雨将至之势,这是令客人游兴顿减的惟一客观原因,暗示了客人主观上并非不恋山景的心灵信息。次句与首句紧密第 6 页 共 6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