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广角

上传人:工****文 文档编号:563580157 上传时间:2024-07-0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1.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数学广角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三年级《数学广角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三年级《数学广角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三年级《数学广角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三年级《数学广角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三年级《数学广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数学广角(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三年级数学广角三年级数学广角-集合精品教案范文一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韦恩图的产生过程,能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重点:让学生感知集合的思想,并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学生对重叠部分的理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姓名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新知 1.出示信息。 出示教科书例1,只出示统计表,不出示问题。让学生说一说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2.提出问题,激发“冲突” 让

2、学生自由提出想要解决的问题,重点关注“参加这两项比赛的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让学生解答。关注不同的答案,抓住“冲突”,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独立思考表达方式,经历知识形成过程。 师:大家对这个问题产生了不同的意见。你能不能借助图、表或其他方式,让其他人清楚地看出结果呢? 学生独立思考,并尝试解决。 2.汇报交流,初步感知集合概念。 (1)小组交流,互相介绍自己的作品。 (2)选择有代表性的方案全班交流。 请每幅作品的创作者上台介绍自己的思考过程,注意追问“如何表示出两项比赛都参加的学生”,体会两个集合中的公共元素构成的交集。 预设1:把参加两项比赛的学生姓名分别列

3、出,把相同的名字连起,就找到两项比赛都参加的学生了,有3人。这样参加跳绳比赛的9人,加上参加踢毽比赛的8人,再去掉3个重复的,应该是14人。 预设2:先写出所有参加跳绳比赛同学的姓名,再写参加踢毽比赛的。如果与前面的相同就不重复写了,连线就能表示了。一共写出了14个不同的姓名,说明参加比赛的有14人。从姓名上如果引出两条线,就说明他两项比赛都参加了。 预设3:把参加两项比赛学生的姓名分别放到两个长方形里,再把两项比赛都参加的学生的名字移到一边,两个长方形里都有这三个名字,把这两个长方形的这部分重叠起来,名字只出一次就可以了。可以看出只参加跳绳比赛的有6人,两项比赛都参加的有3人,只参加踢毽比赛

4、的有5人,一共有14人。 3.对比分析,介绍韦恩图。 (1)对比、分析,提示课题。 师:同学们解决问题的能力真强,而且画出了这么多不同的图示表示。上面的三幅图中,你更喜欢哪一幅?为什么? 预设1:喜欢第三幅,去掉了重复的学生的姓名,更清楚,很容易看出参加这两项比赛的学生情况。 预设2:喜欢第三幅,用两个长方形的重叠部分表示两项比赛都参加的学生,很直观。 师:在数学上,我们把参加跳绳比赛的学生看作一个整体,叫做一个集合;把参加踢毽比赛的学生看作一个整体,也是一个集合。今天我们就研究集合。(板书课题:集合。) (2)介绍用韦恩图表示集合。 师:第三幅图先把参加跳绳的和踢毽的学生的姓名分别放在了长方

5、形里,很直观。回忆一下,在认识百以内数的时候,按要求写数时,就把提供的数和按要求写出的数都用类似长方形的圈圈了起,每个圈都分别表示一个集合。 师:在数学上我们常用这样的方法,直观地把集合中的具体事物表示出来。(多媒体课件出示左下图,或在黑板上将姓名卡片圈起。) 师:这个图表示什么? 预设:参加跳绳比赛的学生的集合。 出示右上图,随学生回答将参加踢毽比赛的学生姓名填入圈中。 在填入姓名时,引导学生发现,每个圈中的姓名不能重复、不能遗漏,体会集合元素的互异性;每个圈中姓名的摆放次序可以多样,体会集合元素的无序性。 (3)介绍用韦恩图表示集合的运算。 提问:利用这两个图怎样才能让他人直观地看出“参加

6、这两项比赛的人员情况”呢? 通过多媒体课件,动态展示将左右两个图部分重叠的过程,或操作姓名卡片,去掉重复的姓名卡片,帮助学生理解姓名出现两次的学生是这两个集合的公共元素,可以用两个图的重叠部分表示它们的交集。 提问:中间重叠的部分表示的是什么? 预设:两项比赛都参加的学生;既参加跳绳比赛又参加踢毽比赛的学生。 提问:整个图表示的是什么? 预设:参加这两项比赛的学生;参加跳绳比赛或参加踢毽比赛的学生。 4.列式解答,加深对集合运算的认识。 (1)尝试独立解决。 (2)汇报交流,体会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 预设:9+8-3=14,9+(8-3)=14,8+(9-3)=14,6+3+5=14等。 让学

7、生通过图示与算式结合进行表达,感悟多种集合知识。可以让学生在韦恩图上指一指它们求出的是哪一部分,体会并集;指一指算式中每一步表达的是哪一部分,如“8-3”和“9-3”,体会差集。 (3)比较辨析,体会基本方法。 通过对各种计算方法的比较,发现虽然具体列式方法不同,但都解决了问题,即求出了两个集合的并集的元素个数。重点让学生说一说9+8-3=14这一算式表达的含义,“参加跳绳比赛的人数加上参加踢毽比赛的人数再减去两项比赛都参加的人数”,体会“求两个集合的并集的元素个数,就是用两个集合的元素个数的和减去它们的交集的元素个数”这一基本方法。 (三)联系生活,巩固练习 1.完成“做一做”第1题。 先独

8、立完成,再汇报交流。 可先分别出示两个集合圈,让学生填入相应的序号,再利用多媒体课件动态展示将两个集合并的过程。 2.完成“做一做”第2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汇报交流。 提问1:你是用什么方法解答第(1)题的?要注意什么? 预设:圈出重复的姓名,再数出。要认真仔细找,不要漏掉。 提问2:第(2)题是求什么?你是用什么方法解答的? 预设:第(2)题求的是获得“语文之星”或“数学之星”的一共有多少人,只要获得了任何一个奖都要计算进去。先数出获得“语文之星”的集合的人数,再数出获得“数学之星”的集合的人数,相加后,再去掉既获得“语文之星”又获得“数学之星”的人数。如果学生理解题意有困难,可以借助韦

9、恩图帮助学生理解。 (四)全课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集合的知识,还会运用集合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说一说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三年级数学广角-集合精品教案范文二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集合的内容之一。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在具体的情境中使学生感受集合的思想,感知集合图的产生过程。 2.数学思考目标: 能借助直观图理解题意,同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集合的思想,进而形成策略。 3.问题解决目标: (1).能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重叠问题的意识。 4.情感态度目标: (1)培养学生

10、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能力。 (2)手脑结合、学中激趣,体验合作乐趣,养成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体会集合思想,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并且能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 2.难点:对重叠部分的理解;学会用集合图来表示事物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观察法、分析法、讨论法、操作法、直观演示法、尝试法。 学法指导: 1.借图观察、分析、讨论、交流、操作。 2.大胆尝试用集合图来表示事物之间的关系,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微视频、切换笔、可以活动的姓名卡片、直尺、磁铁、双面胶、5朵红花和5个五角星。一张大白纸。 学具准备:常规学具、彩笔、作业本。 教学过程: 一、创

11、设情境,引入新课 1.激情导入,引出例题 师:上课之前,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段视频,希望同学们认真仔细的观看,随后,要回答老师的提问。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奉献爱心、从小做起的微视频) 师:看完这段精彩而又让人感动的画面后,你有什么想说的吗?在今后的生活中,如果遇到需要帮助的人或事,你应该怎么做呢?(各抒己见)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那么,我们荔东小学的同学们也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非常有爱心。请看大屏幕:这是我校三一班其中一个小组同学向灾区“献爱心”的情况。请同学们认真仔细地观察这幅表格,你从中都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渗透奉献爱心、从小做起,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爱心

12、教育。 三一班某小组同学“献爱心”的情况: 捐款 黄娜 董泽 李彤 张阳 任一 捐物 孟涛 李彤 任一 吴越 张恒 张旭 生1:我发现在这次“献爱心”活动中,有捐款的,还有捐物的。 生2:我发现捐款的有5人,捐物的有6人。 师: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1:捐款的比捐物的少几人? 生2:捐物的比捐款的多几人? 生3:捐款的和捐物的一共多少人? 2.设问质疑,引发冲突 师:参加捐款捐物的一共有多少人?如何解答? 生:11人、10人、9人。 师:这么一个简单的问题怎么会有这么多不同的答案呢? 生:里面的同学重复了。 师:哪里重复了?(李彤和任一,课件闪动。) 看来这张表格不能让我们很清楚的看出一

13、共有多少人?那你们能不能想想办法,在不改变题意的前提下,将表格中的名字作以调整,让人们很清楚的看出一共有多少人?为此,老师特意为大家准备了一个可以随意活动姓名的表格。请看黑板:(揭示黑板上的活动表格) 师:下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如何去调整表格? 二、小组交流,探究新知 1.分组讨论、调整表格。(各组代表汇报、操作、展示) 方案一: 捐款 李彤 任一 黄娜 董泽 张阳 捐物 李彤 任一 孟涛 吴越 张恒 张旭 师:你觉得你们组这样摆有什么好处? 生:把重复的两个同学摆在前面,能引人注意。 师:谁都赞同他们的摆法?请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这个积极探索的小组。你们组的摆法的确不错,可老师还是觉得,有时还会将总人数看成11人,哪一组还有更好的摆法? (课堂生成:如果学生没有想到这个方案,可以启发:当我们读书的时候,眼睛从左往右看。那么,想引起人们的注意,应该把既捐款又捐物的人名移到左边。) 方案二: 捐款 李彤 任一 黄娜 董泽 张阳 捐物 孟涛 吴越 张恒 张旭 师:哇!你们的摆法很独特,说说你们这样摆有什么好处? 生:因为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