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中医养生讲稿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63577179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章中医养生讲稿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第四章中医养生讲稿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第四章中医养生讲稿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第四章中医养生讲稿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第四章中医养生讲稿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四章中医养生讲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章中医养生讲稿(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章中医养生(讲稿) 健康管理师岗位培训 第四章中医养生山东中医药大学吴际 一、开场 各位学员,大家好。 根据健康管理师岗位培训课程的安排,今天很高兴能跟大家一起学习第四章中医养生的知识。自从197年进入山东中医药大学学习中医,已有0多年的时间,但我仍感觉对于养生的知识还是了解甚少。鉴于自己学识有限,水平有限,所以,我抱着学习的态度和对传统医学敬畏之心和大家一起学习讨论养生的问题。 据我所了解,我们的学员当中,有医生,有医学院的学生,有的也已经接触过中国传统医学,对于养生知识也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在本科院校,中医养生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体系完整,内容丰富,真正讲起来,需要一个学期的时间。我们健康

2、管理师培训只有半天的时间来学习它,这么短的时间把中医养生的问题讲清楚,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所以,只能去粗取精,提炼要点,我希望能把自己所知道的跟大家一起分享,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同时,作为一个兴趣的导引,激发大家今后自己学习养生知识的兴趣。 学习中医养生的好处很多,首先是它很实用,对自己的健 康有益。比如一年四季如何养生,一天当中如何养生,怎么吃饭,怎么睡觉才符合自然规律。其次,对今后的工作有益,将来大家从事健康管理工作,怎么正确运用养生知识做好服务让你的服务对象受益。 我们主要学习以下内容: v中医养生基础理论v经络养生 v体质学说与食疗养生v传统养生方法和技能 现在我们就开始中医养生这一章节

3、的讲解。 二、正题 我们知道,中医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来源于古老而朴素的医学实践,又以中国传统哲学为理论基础。中国哲学思想特别是道家思想认为:人与天地是一个整体,讲究“天人相应”、“形神合一”。中医学将这一观点发挥的淋漓尽致。中医学的核心思想是阴阳五行、整体观念、辩证施治。中医古籍莫不贯穿了这一思想。 学习中医养生,我们就需要知道,什么是中医,什么是养生。那么,什么是医呢。 从字面上来看:医-繁体字:醫。会意字。说文解字中说:醫,治病工也。得酒而使,从酉。周禮有醫師,食醫, 疾醫,瘍醫,獸醫。我们可以知道,在我们国家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医师这种职业,主要就

4、是治疗疾病,周礼记载更加丰富,当时社会上就已经有了食疗师,有内科、外科专业医师还有兽医。大家还可以注意到“酉”这个部首,医跟酒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或者可以推断,药酒是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 中国的医学到底是什么呢。汉书艺文志中记载,医者,皆为生生之具。就是说,医学是使生命能够长生的工具。什么叫做长生呢。传统文化当中讲:长生久视。不管你活到多久,你的眼不花,耳不聋,这就是生命质量的问题。因此,中医本身含有养生的意思。换句话说,中医自古以来非常强调养生的重要性。 那么,什么叫做养生呢。我们还是从字面上来看。养-繁体字“養”。会意字。说文解字:養,供養也。从食,羊声。甲骨文 (羊)(攴,手持鞭子),表示

5、放牧羊群的意思。看图片. 从图片上我们可以体会到,供养身体,使生命得以自由自在的生长,就是养生。 总体来说,中医养生的目的就是。颐养身心,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中医养生的主要方法是,养精神,调情志,服药饵,练形体,慎房事。 我们已经了解了中医的含义,知道了养生的含义。下面就 开始进入到中医养生理论的学习。 怎么学好中医养生呢。除了掌握中医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之外,学会用中医的思维来认识事物非常关键。这就是取象比类,意象思维。中医认识事物,从来不说这个事物是什么,而是说这个事物像什么。举个例子来说:脉象有浮沉迟数之分。人的脉随四季的变化而表现也不同。黄帝内经。脉要精微论说人的脉象,春天的

6、脉是浮脉,“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仿佛是一幅画摆在我们的面前,生动形象。这就是中医思维的特点,所以大家今后需要有意识的去锻炼自己意象思维的能力。这对于学好中医养生,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那么中医养生主要遵循哪些原则。主要有以下五个原则。 (一)天人合一。古人认为天下即人身。从古人写的这个天字就可以看出,天与人的密切关系。实际上,人与天相互呼应。自然界的变化,日月运行,昼夜晨昏,四季更替都会影响到人的情志、气血、脏腑的变化。因此,必须掌握四时六气的变化规律,顺应自然,使人体跟外界环境协调统一。 (二)形神共养。形指形体,神指人的神志。既要重视形体的保健,更要重视心理和精神的调养。调和情志,安闲清

7、静,通过饮食起居,规律生活来是人的气血调和,形体强健。 (三)动静互涵。动养形,静养神。 (四)正气为本。正气是保持人体健康,维持脏腑生理功 能的动力和抵御病邪的能力。黄帝内经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所以,养生尤其要重视养人的正气。就是保养:精气神。保护人的脾肾。肾为先天之本,是人体阴阳的根本,是老本。脾胃为后天之本,脾主运化、胃主受纳,是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脾与肾的关系十分密切。滋后天以养先天。肾阳充盛使脾气得以健运,两者相互促进。一会儿我们再详细论述。 (五)辩证施养。三因制宜。因人因时因地。人的性别、年龄、体质不同。时间不同、地域不同而采取不同的养生方法。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中医养

8、生理论的具体内容。 一、阴阳学说 (一)什么是阴阳 甲骨文,阴阳的写法。都与山有关。山之南为阳,山之北为阴。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它既可以表示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又可以表示同一事物或现象内部对立着的两个方面。一般来说: 凡是运动的,向外的,上升的,弥散的,温热的,明亮的兴奋的都属于阳 凡是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凝聚的,寒冷的,晦暗的,抑制的都属于阴。 万事万物皆有阴阳,阴阳可以相互转化,阴阳之中又可以有阴阳,参照的对象改变,阴阳的属性也可以发生改变。 一天当中,阴阳的划分,白天为阳,夜晚为阴。具体分:上午为阳中之阳,下午为阳中之

9、阴,前半夜为阴中之阴,后半夜为阴中之阳。两个时间点:午时和子时。午时:由阳转阴,子时:由阴转阳。人在这个时间段应当休息,让人的气跟随自然之气转换。 四季当中,阴阳的划分,夏天:阳中之阳,冬天:阴中之阴。春天:阴中之阳,秋天:阳中之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自然的规律。人的养生也应当符合自然界的变化规律。冬天储存能量,春天四肢百骸才得以生发。冬吃萝卜夏吃姜。夏天阳气最盛,为什么还要吃辛辣的生姜。夏天湿气盛,而人的脾脏喜燥恶湿,脾失健运,不能运化水湿,肢体困重浮肿,所以吃生姜,温中散寒止呕,温运脾阳。冬天阴气最盛,阻碍人体气机,所以吃萝卜,调理一身的气机。 按照阴气和阳气的多少,阴和阳又可进行再

10、分。阴太阴少阴厥阴阳阳明太阳少阳 人体的十二正经,就是按照阴阳的多少分为手足三阳经和手足三阴经。我们将在后面的课程当中具体来学习。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阴阳的一体观。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协调共济。也就是说阴阳分之为二,合之为一。阴阳虽然对立,但是在一个统一体中协调共济。自然之气分为阴阳二气,天地阴阳二气交感而合,产生冲气,推动万物的发生发展变化。人体之气也分为阳气和阴气两个部分,阴阳二气协调,冲和畅达,维持着人体的生命活动。阴阳两者相互依赖而存在,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阳的双方每一方都涵有另外一方,阴中含阳,阳中含阴,阴阳互藏。 2、阴阳对立制约。相互斗争,相互制约,相互排斥。维

11、持了阴阳的动态平衡。 、阴阳的互根互用。 互根,阴阳互为根本。即阴和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外一方而独立存在。如果阴阳互根的关系遭到破坏,就会导致“阴阳离绝、精气乃绝”的危象。 互用,阴阳双方具有相互滋生、促进和助长的作用。黄帝内经说: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如果阴阳互用的关系遭到破坏,阴阳就得不到对方的自助,造成阴损及阳、阳损及阴的病变。 4、阴阳交感互藏。这是一个动态的画面。阴阳运动。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交合。阴阳交感是万物得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自然界中,阴阳二气,阳气 升腾而为天,阴气下降而为地。天气下降、地气上升,交感相合而产生万物,推动他们的发展变化。周易

12、系辞下说: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 阴阳互藏,是指阴阳双方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互藏是阴阳交感相合的动力根源。阴中有阳则能生,阳中有阴则能降。 5、阴阳的消长。阴阳的消长存在着对立制约和互根互用的关系。 由对立制约而导致的阴阳消长表现为阴阳的此消彼长。由互根互用而导致的阴阳消长表现为阴阳的皆消皆长。正常范围的阴阳消长,促使阴阳之间达到动态的平衡。 6、阴阳的转化。在一定条件下向相反的方向转化。转化是消长的结果。消长是量变,转化是质变。 阴阳转化的两种形式。一是渐变,如一年四季的寒热温凉的变化,二是突变,气候出现剧烈的寒热变化。 7、阴阳的自和与平衡。

13、阴阳自和,是指阴阳双方自动维持和自动恢复平衡状态的能力和趋势。阴阳双方在生理状态下自我协调平衡,在病理状态下自我恢复平衡。 阴阳平衡,是指阴阳双方在相互斗争相互作用中处于大体均势的状态。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中医治未病 祖国医学在总结古代劳动人民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中,已认识到预防的重要性。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中就是总结了这方面的经验,形成“治未病”的预防思想。所谓治未病,包括无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无病先防古人称为“摄生”、或叫养生,这是古人在生活实践中认识了人和自然的无机联系以后,掌握了人体疾病的发生与精神状态,饮食起居的密切关系,从而提高了相应的预防措施,以适应

14、自然变化的规律,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达到预防疫病发生的目的。即病防变是指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这样就可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演变,也可防止疾病的传染蔓延。 预测未来疾病的发生、性质、趋势为中医所独有。中医五运六气学说就是运用五运、六气的基本原理,解释气候变化的年度时间规律及其对人体发病的影响。此乃中医之精髓、借之可以预测未来年份疾病的发生性质。例如石家庄流行乙脑、师仲景法用“白虎汤”制止了流行。次年唐山、北京又流行乙脑,用“白虎汤”无效;周恩来总理让再次请教蒲辅周,蒲老根据五运天气推测,是年偏湿,让加了一味苍术燥湿药,又解决了乙脑问题。 天气对人健康的影响即外因是很重要的。儒门事亲曰。“治不明五运六

15、气,检遍方书何济”。过去人们根据五运六气预测本年气候对人健康的影响,属湿则备燥湿药等等,是为司岁备药,由来久矣。 中医讲究“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不仅是防病于未然,更是养生保健,使人健康长寿,不得病,无疾而终。扁鹊是名医,在中国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然而扁鹊说,他家兄弟三人,大哥医术最高,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二哥医术次之,治病于病情初起之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小病;自己医术最差,只能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 黄帝内经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辟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高明的医生,不专重于治疗已病,而是着重于防未病,正如治理国家事务一样,不单着重处理已乱,而是着重在防范未乱。 众所周知,一块钱的预防相等于一百元的医疗,但中医的养生远高于正常所说的预防。黄帝内经:“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