睁大眼睛看世界.doc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63572697 上传时间:2024-02-26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睁大眼睛看世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睁大眼睛看世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睁大眼睛看世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睁大眼睛看世界.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睁大眼睛看世界.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睁大眼睛看世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睁大眼睛看世界.doc(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睁大眼睛看世界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组教学设计古驿镇中心小学小语备课中心四年级备课小组学情简析及教学策略乡镇孩子受经济文化等环境的制约,课外阅读量太小,生字反生率较高,学生的认知水平、语感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范读显得尤其需要:有利于学生正确朗读课文、促进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生字的学习也应在教师用书提出的“主要让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提高一个层次:抽出课堂时间组织学生认读生字、理解字意(给生字组词等)、写字写词。古诗教学中,必须抽出一定的空间,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大意,在学生心领神会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写一写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并让能力较强的学生把自己的理解抄写在黑板上,给

2、语文能力较差的学生一个再理解的途径。否则,古诗教学的体会感情、领悟诗境、读出韵味等目标的达成将会是以牺牲大多数学生为代价的培优教学,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在教学中有效地利用绘画、泥塑、感情朗读、动作表演等形式,促进学生的理解、丰富学生的想像。教材简析本组课文中描写的自然景物,乡镇学生并不陌生,但认认真真地做过观察的人并不会多,尤其是坚持长期观察同一种事物的人会更少。持久的观察力需要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浓烈情感来支持,这一点一定要让学生深切的体会到,同时还要通过教学促使学生在感受上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观察自然、体味生活的兴趣。这一组文章文笔清

3、新、结构精巧、文情并茂,作者不仅以拟人的笔调向我们描述了自然界里植物和昆虫的美好生活,而且还向我们揭示了自然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在本组文章中作者并没有直接告诉大家他作了长期的观察,而是通过语言文字来体现这一些,所以品析语言、体会文章里的重点词语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活动。为了完成本组的训练任务、达到训练目的,教材中的“阅读链接”“资料袋”等内容必须和每课时的教学活动有机的整合在一起。教学理念本组教材中的两首古诗和三篇课文都是围绕“观察和发现”这一主题编排的,文章的形式多样,内容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所以在教学时要着力体现“观察和发现”这个训练重点,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围绕“帮助学生认

4、识观察的重要性、学会观察的方法、形成观察的能力和习惯”这个目的去展开。学会多角度观察事物感悟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古诗二首教案教学设想在教学古诗两首时要利用想像、品析、诵读等方法让学生理解内容、欣赏品析古诗文的语言美,感受语言的韵律美和节奏美。感悟作者在观察中受到的启发。教学目标1、认识3字,会写4字。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3、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准备学生准备彩笔或橡皮泥第一课时学习题西林壁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2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5、,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教学重点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积累古诗名句。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提示课题1、激趣导入。我们班哪位同学的作文在报刊杂志上发表过?祝贺你。在古代,受印刷技术的限制,没有大量的报纸、杂志,有的诗人写出了优美的诗歌文章,到哪儿发表呢?他们就把它题写在墙壁上,天南海北的行人过而读之,这样,一首优美的诗歌就可以传播开了,这就是“题壁诗”,引入崔颢黄鹤楼的故事。2、揭题。这两首诗哪一首是题壁诗?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读书思考,交流。(相机

6、提醒学生看注释,理解诗句)3、交流、介绍苏轼生平资料,吟咏其有关作品。二、自主阅读题西林壁,理解诗句大意。1、教师范读。2、自由读、同桌互读。3、抽读、正音。4、在熟读的基础上,借助注释、工具书或已有的的知识经验,对照插图,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5、根据自己对诗句的理解,试着把诗句的意思用图画或橡皮泥表现出来。并和同桌说说你的作品。6、交流对诗句的理解。在这一环节,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采取如下策略:(1)抓重点词理解诗句,诗人眼中的庐山是什么样子的?你从哪儿知道的?(2)多种形式丰富学生对诗句的想像。引导学生设身处地的想自己站在高、低、远、近不同的角度是欣赏,会看到什么样的庐山?(3)

7、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说一说,集体评价。7、学生自己写诗句大意,鼓励学生把自己的理解写在黑板上。三、品读研读,感悟诗情。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2、悟诗情。(1)作者用眼睛看到了庐山“横看成岒侧成峰,高低远近各不同”,同时也在用心思考: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秀丽的、是雄伟的、还是险峻的、幽秀的?从中你悟出了一个什么道理?(2)联系生活,你有过“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经历吗?四、作业熟读成诵,默写诗句。板书设计题西林壁横看侧看只缘身在此山中各不同远近高低第二课时学习游山西村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诗中的名句。2、能借助词典等工具书和生活积累理解诗句。3、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

8、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4、体会诗句中蕴含的人生哲理。教学重点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积累古诗名句。教学难点体会诗句中蕴含的人生哲理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我国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涌现了无数的文人墨客,留下了无数璀璨的诗文,其中有一位诗人留下的诗歌近万首,成为我国最多产的诗人之一,他就是陆游。交流关于陆游的资料。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古诗2、学生自读古诗,读正确、流利。3、抽读,集体评价。4、读古诗,说说你知道了什么。三、想像画面,理解诗句。1、读古诗、看插图,引导学生总结上一节课的学习,运用看注释、查工具书

9、等方法,想像画面。2、同桌讨论:说说你仿佛看到什么,并说说你为什么想到这样的画面。3、全班交流,理解诗句。(1)学生自由发言。(估计学生说的画面:淳朴的农家盛情款待客人、山重水复、柳暗花明)(2)根据学生的发言相机补充资料。腊酒浑,腊月酿的酒存放到第二年的时候,虽然浑浊,但清冽、醇厚、酒香诱人。襄阳农村也有腊黄酒存放到第二年麦收、秋收家忙时才开坛喝的习惯。(3)引导家存黄酒的学生谈自己家农忙时或只有来贵客时才开坛畅饮的事例、及抓住“足”理解诗句,同时感受农家的热情、领略农村丰收的欢悦。4、学生自己写诗句大意,鼓励学生把自己的理解写在黑板上。四、品味诗句,作画题诗。1、抓住“疑”“又”体会作者心

10、情的微妙变化。(1)体会感情,品读古诗。学生自由读。(2)腊酒浑、足鸡豚,让我们感受到农家的欢悦、热情、作者的喜悦,那么面对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时,你的心情又怎样呢?你怎么体会到的?(3)读出作者情绪的变化。(4)你有没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经历呢?2、感情读诗。同桌赛读、男女生赛读。3、作画题诗。把你感受最深的画面画出来,并题上合适的诗句。五、感情读诗,熟读成诵。六、作业1、完成语文课堂练习中第五课的作业。2、搜集、诵读自己喜欢的关于苏轼、陆游的诗或题壁诗。板书设计游山西村腊酒浑 热情 山重水复 疑无路 丰年足鸡豚好客柳暗花明又一村对农村的真挚感情品析语言,感悟方法爬山虎的脚教案

11、教学设想教学爬山虎的脚时,首先要通过理解课文词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然后再体会使用这些词句的好处,在这个过程中透过语言文字感悟到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观察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学会观察方法后自己再试着去观察和描写一种事物。教学目标1、学习生字、词语,积累好词好句。2、能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3、理清课文叙述顺序,了解爬山虎的特点。4、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教学重点1、理清课文叙述顺序,了解爬山虎的特点。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教具准备 学生准备水彩笔或橡皮泥教师准备爬山虎叶子的挂图第一课时一、激情导入人有双脚走路,动物有足、有爪子可以爬,谁听说过植物会长脚

12、还会爬吗?叶圣陶爷爷却写了一种植物的脚,这是怎么回事呢?这就是爬山虎的脚,看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脚是什么样的?脚会不会爬、怎么爬的?它的脚爬来爬去的,会有什么结果?)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读课文,划出生字、生字的“好朋友”以及不理解的词。(同学们,你有那么多想知道的问题,那就快快打开书,自由地读读课文吧。)2、集体认读生字、新词。3、教师范读课文(提醒学生注意“铺”“重”“空”等字的读音),学生思考:你想知道的问题,书上告诉你了吗。4、接龙形式抽读课文,梳理课文,(1)交流:自己读了课文、听了老师读书,你知道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分享阅读的快乐。(2)

13、抽读课文(按课文的顺序,教师抽读书能力好、中、差的学生分段读)。集体正音。(3)教师引导学生梳理课文:同学们真是会读、会听,这么快就知道了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是什么样的、还知道了怎么爬的以及结果怎么样(叶子是什么样的),一篇文章就是一个班集体,这么多成员,太乱了,我们把这些问题分成几个小组好不好,可以分几个组?每个组有哪几个组员?5、同桌比赛互读课文,听听谁读得好,谁的评价更有价值(要求读正确、流利。)三、细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品味语言,感悟作者观察之细、语言的具体、形象。1、细读第三自然段,划出写脚长在什么地方、样子的句子。(引入:山虎的脚到底长在什么地方呢?书上哪儿告诉了我们。)2、品读

14、句子“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这就是爬山虎的脚。”(1)读句子,画“脚”。动手画画脚的简笔画或橡皮泥捏一个脚的模型,同桌交流,看理解得是否准确,画得是否正确。(2)全班交流,对照自己的“脚”,用书上的话说一说脚长在什么地方、是什么样的。(3)品味比喻句“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蜗牛的触角与爬山虎的细丝有什么相似之处?你能不能用别的事物来比喻这细丝呢,好不好,为什么?3、有感情的读这段话,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发言,不必拘泥于“作者观察之细”一个话题,如:用词准确,写得具体、形象等)第二课时一、细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感悟作者观察时间之长、语言的具体、形象。1、品味句子“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野外,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了小园片,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1)引入:上节课我们知道了爬山虎脚的样子、生长的位置,作者不仅观察很仔细,用语也很准确,那么,有脚就要爬,它又是怎么爬的?把你找到的句子划下来,读一读。(2)找出爬的过程中,脚的变化、动作想一想,它是怎么爬的。(3)在你的上节课的作品“脚”上画出或用橡皮泥捏出脚的变化,用你的手模仿“脚”,用上书上的语言,给你的同桌演说一下爬山虎是怎么爬的,看看、听听,谁演说的最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