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字上下功夫.doc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63566531 上传时间:2024-03-0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语”字上下功夫.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在“语”字上下功夫.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在“语”字上下功夫.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在“语”字上下功夫.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语”字上下功夫.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在“语”字上下功夫通州市余西小学 葛忠华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可见,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仍然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语文,语文,先语而后文。一个现代人,如果他能够出口成章,那么下笔成文(不是作品,作为一般交流的方式)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因此,“语”在语文课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基础地位。要推动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必须在“语”字上狠下功夫。一、语文姓语,切中教学时弊传统小学语文教学最大的特点是重讲解,轻阅读,重分析,轻感悟。笔者听过不少语文课,特别是农

2、村小学的语文课。一篇课文学生读一遍或者教师范读一遍,然后就开始逐句逐段地讲解,把课文搞得“支离破碎”。本来一些只要让学生读读就可以理解的东西,也都作一一分析讲解。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无从谈起。即使是启发式讲解,学生也是动脑不动口,学得索然无味,课堂气氛沉闷。再则留心全班学生的集体朗读,语感较差,哼读严重,尤其在低年级。感情、道理、方法,需要读者通过阅读去感悟。这种悟,不是分析所能替代的。悟不出来,或有些偏差,教师作适当点拨,指导反复朗读,悉心体会。过多帮助分析,只能是拔苗助长,把结果硬塞给学生。读得太少,读不到位是传统语文教学的一大弊病。尽管新教材增加了口语交际训练,但一些教师还没有把它

3、提到应有的位置予以重视,对这一块内容研究还不够。不少学生课后交流(特别是用方言)还可以,而正式场合发言却障碍重重。这说明他们在小伙伴的语境中,语言发展较好,而在规范的语境中反而发展不够:态度拘谨,不大方;条理紊乱,太紧张;词不达意,欠规范。从整体上看教学效果不明显,教学水平有待提高。二、语文姓语,符合时代要求“语”从字面上看,包含了“听说读写”四种能力中的前三种,而正是前三种能力是发展写作能力的基石。教会学生学会倾听、学会应对、学会交流,对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规律,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是交流的工具。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不仅仅是语文教学的任

4、务,更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生活。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鲜活的语言来自生活。语文教学应真正地把生活作为学习的课程。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有声世界里汲取营养。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人的一个重要标志。从谈吐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处世态度等等,语文姓语是开放的社会、崭新的时代的需要。小学语文教学,在“语”字上狠下功夫,要努力做到多读、多说、多交流,让学生真正发出自己的声音。(一)重阅读阅读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学生语文知识的获得,欣赏能力的发展,语文素养的

5、提高光靠课本上几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要培养学生多种读的能力,要拓展阅读领域。语文教师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不能仅限于语文读物或习作选。否则学生摄取的课外知识便十分狭隘,背离了语文学科的性质,不利于学生各科知识的学习和一生的发展。同样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也十分不利。一个人日常语言交流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任何一篇文章它包含的内容也是广泛的,绝不仅仅是语文知识。学生课外阅读应涉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多方面,这对学生的积累和交流是十分有益的。因此,加强课内阅读教学和课外阅读指导是当前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是阅读能促进理解;“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讲的是

6、读与写的关系。专家研究认为,学生的阅读量只有达到了课本的4.5倍,才有可能形成语文能力。日本心理学家通过大量调查研究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人拥有的词汇量和智商成正比。我们要指导学生掌握多种阅读方法。通过浏览,获取信息;通过泛读,总体感知;通过默读,形成习惯;通过精读,深入探讨;通过熟读,加强记忆;通过朗读,培养语感。在“语”字上下功夫,其实最重要的是在指导“读”上下功夫。(二)重感悟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是我国语文教学“文道结合”的成功经验,但如果教师不引导学生多读,在读中感悟,所授之道就像在贴标签。如教学再见了,亲人,如果老师一味重分析、重思想教育的渗透,就会把“国际主义精神”的标签一

7、贴了事。感情丰富有血有肉的语言却不能给学生留下什么痕迹。学生缺少朗读的训练,只在教师指导下用什么心情读,缺少对语感、思想的感悟。如学习三味书屋,理解文中“几乎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一句时,总是采用讲解、笔记、背诵的方式,使得教学枯燥乏味。其实多读读这个道理就很明白了,却还要学生说说这句话的意思,总怕讲不清楚。多次阅读,学生的脑中就能产生鲁迅的形象,去感悟鲁迅先生当时家庭经济的困难、成天的辛苦和一片孝心以及迟到的原因。为了便于学生感悟,要让学生学会吟咏。因为“吟”的旋律可以随着吟者的内心感受变化而变化,节奏可因兴致而随意长短,结尾时多用鼻音,用哼出来的声音来表达内心的情感。这种“含于内而不宣

8、于外,存于心而不传于人”的诵读,是一种自我感受与体验的回归。正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只可神通,不可语告”。边吟边悟,直至烂熟于胸,再放声朗读,以检验自己感悟与理解的水平。(三)重积累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是积累和运用。古人云:厚积而薄发、读书万卷始通神。这些都是讲积累的重要。语文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以读为主线,要有积累意识。为搞好积累,不少语文老师要求学生要有一个摘录本,这是一个好办法,但最终要使这些摘录的知识发挥作用,还是要多读和背诵。江泽民同志曾讲:无论学习什么语言都得背,背诵使人受益不浅。熟记和背诵是积累的根本。“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摘录的落脚点仍在记忆上。不少擅长写作的人,都有这样的体

9、会,脑中记忆的内容越多,下笔便如涌泉。即使有时候小学生限于理解能力,难免有些地方是死记硬背。但要认识到我们教儿童学习语言文字,自然要教给他们语言的精华,教给他们长效的、终身有用的东西。我们要求学生记忆的大都是语言的精品。如成语、诗歌、文赋等。儿童对语言的理解不可能一步到位,也不是对一个词一句话的方方面面都理解了才去应用,而是在言语实践活动中逐步加深理解,这是一个动态的、逐步深化的过程。因此可以让学生先吞噬再反刍。背多了,知识就会在脑中不断交叉、重组形成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古代私塾在教学国文时主要就是运用背诵的方法,照样培养出了那么多文学家。我在教学第五册夜宿山寺后,再教学爬天都峰,学生便发现站在

10、高处写高用了“手可摘星辰”,而站在低处写高却是“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呢!”都充分发挥想象,把高与天上的星辰、云彩联系在一起。积累,丰富了学生的语言材料,语感也愈来愈丰厚。(四)重交流语文姓“语”,还表现在重视学生的口语交际上。记得上师范的时候,老师教我只要有空(比如候车)就要找人聊天,这样可以提高自己语言交流的能力,同时也能学到不少知识。实践以后,我还发现一个人往往是挑自己擅长的东西与别人交流。能学到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这使我一生受益非浅。现在回想起来,这也许就是一种大语文的教学观吧。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这种能力在交流这一实践中得到检验、培养和发展

11、。我们教的是语文,而不是课文。不要人为地把课内外的知识割裂开来。可以这么说,学生课内外从事的一切与语言、文字有关的活动都是在进行语文学习。这样讲其实并不过份。例如:放学后,一群男生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足球赛。诚然,这是一种积极的体育锻炼,但你能说运动场上的交流就不是语文吗?一个险球进门了,伙伴间会用“漂亮”来称赞。这种活生生的运用,比在课堂上讲“漂亮”的引申义强多了。语文之树必须植根于民众中、生活中才能枝繁叶茂,学生习作中才会有鲜活的语言。要引导学生讨论,争论,评述,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要创设情境,让学生无拘无束地交流,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在日常生活中要鼓励口语交际,培养良好的听说态度和习惯;要鼓励学生把课外所学相互交流,以期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母语环境。“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嘛!学生学的语文知识、能力在交流中得到升华。让语文姓语,在“语”字上下功夫:重视阅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重视口语训练,在交流中提高。循着语文教学的客观规律,小学语文教学就一定能有所突破,为学生打好人生的“底色”!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