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讲稿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63565761 上传时间:2023-11-12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76.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外科讲稿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中医外科讲稿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中医外科讲稿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中医外科讲稿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中医外科讲稿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外科讲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外科讲稿(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节 葡萄疫葡萄疫是毛细血管和细小动脉的过敏性血管炎,可侵犯皮肤或其它器官,因其皮损表现的颜色为紫红,似葡萄之色,故中医称之为葡萄疫。以双下肢紫瘢,血小板计数正常,可伴腹痛、关节痛及肾脏受损为临床特征。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相当于西医的过敏性紫瘢。一病因病机本病总由热迫血妄行或气不摄血致血不循经,溢于脉外而瘀阻为斑。1血热壅盛,迫血妄行,血不循经,溢于脉络,凝滞成斑。2脾胃虚弱,中气不足,脾气虚衰,统摄无权,血不归经,外溢脉外成斑。二临床表现病初起可有上呼吸道感染、全身不适等先驱症状。皮疹对称性好发于双下肢伸侧及臀部,亦可见于双上肢伸侧。皮损早期为针头至甲盖大小的紫红色瘀点、瘀斑或斑丘疹,紫瘢

2、可融合成大片瘀斑,亦可发生水疱或溃疡。皮疹分批陆续出现,此起彼伏,经约2-3周消退,亦可复发。(见图79、80)仅累及皮肤者称单纯型紫瘢。若发生胃肠道出血、肠套叠、肠穿孔,伴腹痛,呕吐、呕血、便血等症状,称腹型紫瘢;若伴血尿、蛋白尿、管型尿等症状,称肾型紫瘢;若滑膜受累,伴膝、踝等关节肿胀疼痛称关节型紫瘢。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自觉瘙痒,也可无明显自觉症状。病程从数月至数年不定,易复发,除严重并发症外,一般预后较好。三实验室检查1血小板及凝血因子正常。 2毛细血管脆性试验阳性。3有肾脏受累时,尿常规常可发现红细胞、蛋白及管型。4病理:真皮浅层毛细血管及小血管管壁纤维素样物质沉积,红染,血管周围有

3、嗜中性白细胞为主的浸润,可见核尘及红细胞外渗。四诊断依据 1多发于儿童及青少年。易复发,除严重并发症外,一般预后较好。2皮损出现前,可有上感及全身症状。3好发于四肢伸侧及臀部,呈对称性。4小而分散的紫红色瘀点至大片瘀斑,亦可发生水疱或溃疡。5可伴腹痛或关节痛。6血小板及凝血因子正常;毛细血管脆性试验阳性;有肾脏受累时,尿常规可发现红细胞、蛋白及管型。五鉴别诊断1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皮肤、粘膜发生广泛严重的出血,可见瘀点,大片瘀斑、甚至血肿,血疱。常伴口腔、鼻腔、胃肠道、泌尿生殖道出血;严重者颅内出血。实验室检查:血小板减少,出血时间延长,凝血时间正常,血块回缩不良,毛细血管脆性试验阳性;骨

4、髓巨核细胞数增多,但血小板生成型巨核细胞减少。2进行性色素性紫瘢样皮肤病:新发皮疹为胡椒粉样瘀点,陈旧的皮疹为淡棕黄褐色;多见于成年男性,好发部位为小腿及踝部周围;病程缓慢,进行性发展,亦可自行消退。六治疗(一)内治1辨证论治血热挟风证主症:突然发生的瘀点、瘀斑,初起色鲜红,后渐变紫,亦可有血疱;伴身热,口干,咽痛;舌质红或绛红,苔薄黄,脉细数或弦细数。治法:清热凉血,活血散风。方药:犀角地黄汤加减。湿热熏蒸证主症:皮疹发于四肢及臀部,以下肢最重,伴足踝肿胀,常见血疱,疱破糜烂;有关节肿痛或腹部绞痛;可有恶心、纳呆、溲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治法:清热利湿,凉血活血。方药:茵陈蒿汤、凉血五

5、根汤加减。脾不统血证主症:病程日久,反复发作,皮疹紫暗,面色萎黄;伴体倦无力;舌淡或有齿痕,苔白,脉细弱或沉缓。治法:健脾益气,养血止血。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2中成药 复方青黛胶囊,每次4粒,每日3次。适用于血热挟风证; 二妙丸,每次6g,每日2次。适用于湿热熏蒸证; 补中益气丸,每次1丸,每日2次。适用于脾不统血证。(二)外治法甘草油外涂皮损处。(三)其他治疗针灸疗法:血热挟风证:取穴血海、三阴交、太冲、委中;湿热熏蒸证:取穴中脘、天枢、血海、三阴交;脾不统血证:取穴血海、三阴交、脾俞、足三里。七、预防与护理:1.病情急性期时要卧床和少活动。2.寻找并去除过敏因素,防治上感、扁桃体炎、龋齿

6、等,避免摄入可疑致敏食物及药物。八西医治要西医认为过敏性紫瘢的发病原因复杂,可因上呼吸道感染、药物、食物、病毒感染及寒冷等因素诱发。发生机理是由于抗原抗体反应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血管壁或IgE中介而损伤血管,血管壁通透性增加,产生皮肤及全身的一系列症状。治疗上以降低血管通透性为原则:全身治疗 单纯皮肤型紫瘢应用钙剂、维生素C、抗组胺药。有感染病灶如扁桃体炎,予抗生素治疗。合并腹型、肾型者选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合并关节型者适当应用非甾体类消炎药;局部治疗 皮疹局部外用炉甘石洗剂以安抚止痒。第三节 瓜藤缠瓜藤缠是由真皮脉管炎和脂膜炎所引起的炎症性结节性皮肤病,因数枚结节,如藤系瓜果绕腿胫而生

7、,故中医称之为瓜藤缠。以好发于小腿伸侧的散在性皮下结节和红色斑块,压痛为临床特征。春秋季节好发,多见于中青年女性,相当于西医的结节性红斑。一病因病机瓜藤缠的发病总由风寒湿热之邪侵袭,气血瘀阻,经络不通所致。1血分蕴热,兼感毒邪,壅滞肌肤,而致气血运行不畅。2素有蕴湿,郁而化热,湿热下注,凝滞血脉,经络阻隔。3脾虚湿盛,阳气不足,腠理不固,风寒湿邪侵入,流注经络。二临床表现多见于中青年女性。好发于小腿伸侧。病情初起可有上感和发热、轻微的肌痛、关节痛等全身不适症状。皮损为鲜红色、对称性、疼痛性结节,蚕豆至核桃大小,数个至数十个。一般经过数周皮损颜色由鲜红变暗变淡,逐渐自行消退无破溃。自觉局部疼痛。

8、三实验室检查1病理:间隔性脂膜炎,脂肪小叶间隔细胞浸润,早期以嗜中性白细胞、淋巴细胞为主,以后逐渐出现以组织细胞及多核巨细胞为主的肉芽肿性炎症,后期以纤维母细胞及胶原纤维增生为主。小血管管壁有炎症浸润及内膜增生。2可有白细胞增高,血沉增快,抗链“O”升高。四诊断依据1春秋季,中青年女性好发;2好发于小腿胫前;3结节红斑性损害,无溃破;4局部自觉疼痛、压痛;5间隔性脂膜炎的典型病理表现。五鉴别诊断1硬红斑:起病缓慢,结节位于小腿屈侧,数目较少,可相互融合成斑块,常可破溃,病理示皮下组织的小叶性脂膜炎。2变应性血管炎:多发于下肢。皮疹形态多样,主要为出血性斑丘疹,瘙痒、疼痛,亦可见到红斑、丘疹、风

9、团、紫癜、血疱、小结节及溃疡等表现,痊愈后可留有色素沉或浅表瘢痕。重症有内脏受累。病理为真皮全层及皮下组织毛细血管和小血管管壁纤维素样物质沉积,嗜中性白细胞浸润为主,可见核尘及红细胞外渗。六治疗(一)内治1辨证论治血热壅滞证主症:起病急,结节表面鲜红,灼热疼痛;伴头痛、咽痛、心烦、微热及关节疼痛,口干渴;大便干燥,小便黄赤;舌质红或红绛,苔白腻,脉弦滑或数。治法:凉血解毒,散结止痛。方药:凉血五根汤加减。湿热阻络证主症:起病较急,结节表面较红,自觉胀痛;伴口渴不欲饮,身重体倦,足踝肿胀,小便黄少;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治法:清热利湿,活血通络。方药:三妙丸加减。脾虚湿盛证主症:结节反复发作,

10、消退缓慢;伴关节疼痛,遇寒加重;舌质淡,苔薄白或腻,脉沉迟或缓。治法:健脾燥湿,疏风散寒。方药:除湿胃苓汤加减。2中成药牛黄解毒丸,每次1丸,每日2次。适用于血热壅滞证。内消连翘丸,每次6g,每日2次。适用湿热阻络证。参苓白术丸,每次6g,每日2次。适用于脾虚湿盛证。(二)外治法血热壅滞证:外敷化毒散膏,芙蓉膏。湿热阻络证:外敷芩柏膏。脾虚湿盛证:外敷紫色消肿膏。(三)其他治疗针灸疗法:主穴:合谷、内关、足三里、三阴交;配穴:病变在小腿加阳陵泉;延及膝上加伏兔、血海;足背加解溪、太溪、昆仑;病变在臂加曲池。方法:施平补平泻法,针刺得气后留针30分钟,2日1次。七、预防与护理:1.积极寻找病因并

11、予治疗,注意休息,防止劳累,调摄饮食,避免复发。2.急性发作期,卧床休息,抬高患肢以减轻局部肿痛。八西医治要西医发病机理尚不十分明了。一般认为结节性红斑的发病可由病毒、真菌或细菌如链球菌、结核杆菌等感染及药物(如溴剂、碘剂、避孕药等)引起。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结节病、溃疡性结肠炎和白塞病,恶性肿瘤,白血病等疾病亦可合并。治疗以积极寻找致病因素,并进行必要的消炎止痛治疗为原则:全身治疗 选用非甾体类消炎药,如阿司匹林、消炎痛等,益于减轻疼痛和病情缓解。有明显感染者,可用磺胺或抗生素治疗。疼痛剧烈、结节多、红肿明显者,可同时加用糖皮质激素;局部治疗 可外用糖皮质激素软膏、10%鱼石脂软膏,10%

12、樟脑软膏等。第二节 面游风面游风是皮脂溢出部位的红斑、丘疹、干性或油性鳞屑性亚急性或慢性皮炎。以皮肤鲜红色或黄红色斑片,表面覆有油腻性鳞屑或痂皮,常有不同程度的瘙痒为临床特征。本病好发于成年人及婴幼儿,常分布于皮脂腺较多的部位。相当于西医的脂溢性皮炎。一、病因病机中医认为本病的病因有:1、肠胃湿热:多因过食肥肉油腻、辛辣酒燥之品,以致肠胃运化失常,生湿生热,湿热蕴结肌肤而成,表现以油性皮损为主。2、风热血燥:因风热之邪外袭,郁久则血燥,血虚则生风,风燥热邪蕴阻肌肤,肌肤失去濡养,以致皮肤粗糙、干燥,表现以干性皮损为主。二、临床表现好发于头皮、颜面、胸前、背、腋部、会阴等部位,也可泛发全身。皮损

13、表现为程度轻重不同的黄红色斑片,上覆油腻性鳞屑或痂皮。头皮损害可分为鳞屑型和结痂型。鳞屑型常呈小片糠秕状脱屑,较干燥,头皮可有轻度红斑,或有散在针头大小红色毛囊丘疹。结痂型多见于肥胖者,头皮厚积片状油腻性黄色或棕色结痂,痂下炎症明显,间有不同程度的糜烂、渗出。(见图85)自觉有不同程度的瘙痒。病程慢性,时轻时重,易反复发生。严重者全身皮肤弥漫性潮红,脱屑显著,称为脂溢性红皮病。三、实验室检查无特殊。四、诊断依据1好发于成年人及婴幼儿。2常分布于皮脂腺较多的部位。3损害为鲜红色或黄红色斑片,表面有油腻性鳞屑或结痂,境界清楚,有融合倾向。严重者,可呈大片弥漫性损害,炎症明显,可有渗液、糜烂、结痂等

14、湿疹样改变。4常有不同程度的瘙痒。头皮损害可引起头发细软、稀疏脱落;面部皮损常与痤疮、酒渣鼻并发。五、鉴别诊断1头部白疕 损害为红色斑块,表面呈银白色云母状鳞屑,无油腻性,边界清楚,头发呈束状,无脱发,其他部位有相同皮损。2头癣 白癣很少见于成年人,黑点癣颇似鳞屑型脂溢性皮炎,但有断发点。黄癣颇似结痂型脂溢性皮炎,但有特征性黄癣和鼠臭味,且有疤痕形成。病发真菌检查有助诊断。3风热疮 好发于颈、躯干及四肢近端,常先有母斑,皮损呈椭圆形,鳞屑细薄不油腻,皮疹长轴与肋骨及皮纹走向一致。一、治疗 (一)内治 1辨证施治肠胃湿热证主症:头面红斑,油腻性鳞屑,可有点状糜烂渗液、结痂,大便干,尿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法:清热、利湿、通腑。方药:清热除湿饮加减。血热风燥证主症:皮损色红,皮肤干燥,糠秕状鳞屑,自觉瘙痒,抓破出血;舌质红,苔薄黄或薄白,脉弦滑。治法:凉血、清热、祛风。方药:凉血清风散加减。2中成药三黄丸 4. 5g,每日3次。清解片 5片,每日3次。(二)外治法1皮损脱屑、干燥者,用可用润肌膏外涂,或用青黛散调麻油外涂。2皮损湿润、渗液者,用三黄洗剂外洗后,再扑三石散或青黛粉。3亦可用透骨草、苍耳子、石菖蒲、木贼草、白花蛇舌草、王不留行、生山楂、苦参、威灵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