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通量测序技术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63560876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2.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通量测序技术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高通量测序技术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高通量测序技术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通量测序技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通量测序技术(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通量测序技术第二代测序技术高通量测序技术是对传统测序一次革命性的改变,一次对几十万到几百万条DNA分子进行序 列测定,因此在有些文献中称其为下一代测序技术(nex t genera tion sequencing)足见其划 时代的改变,同时高通量测序使得对一个物种的转录组和基因组进行细致全貌的分析成为可 能,所以又被称为深度测序(deep sequencing) 0自从2005年454 Life Sciences公司(2007年该公司被Roche正式收购)推出了 454 FLX 焦磷酸测序平台(454 FLX pyrosequencing platform)以来,曾推出过3730xl DNA

2、测序仪(3730xl DNA Analyzer)的Applied BioSystem (ABI)这家一直占据着测序市场最大份额 的公司的领先地位就开始动摇了,因为他们的拳头产品毛细管阵列电泳测序仪系列(series capillary array elec tr ophoresis sequencing machines)遇到了两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一个就是罗氏公司(Roche)的454测序仪(Roch GS FLX sequencer),另一个就是2006年美 国Illumina公司推出的Solexa基因组分析平台(Genome Analyzer platform),为此,2007 年AB

3、I公司推出了自主研发的SOLiD测序仪(ABI SOLiD sequencer)。这三个测序平台即为 目前高通量测序平台的代表0(见表一)公司名称 技术原理 技术开发者 商业模式Apply Biosystems(ABI)基于磁珠的大规模并行克隆连接DNA测序法 美国Agencourt私人基 因组学公司(APG)上市公司:销售设备和试剂获取利润Illumina合成测序法英国Solexa公司首席科学家David Bentley上市公司: 销售设备和试剂获取利润Roche 大规模并行焦磷酸合成测序法 美国 454 Life Sciences 公司的创始人 Jonathan Rothberg 上市公司

4、:销售设备和试剂获取利润Helicos 大规模并行单分子合成测序法 美国斯坦福大学生物工程学家 Stephen Quake 上市 公司:2007年5月首次公开募股(IP0)Complete Genomics DNA纳米阵列与组合探针锚定连接测序法美国Complete Genomics公司 首席科学家radoje drmanac私人公司:投资额为4650万美元表一:主流测序平台一览这些平台共同的特点是极高的测序通量,相对于传统测序的96道毛细管测序,高通量测序一 次实验可以读取40万到400万条序列。读取长度根据平台不同从25bp到450bp,不同的测 序平台在一次实验中,可以读取1G到14G不

5、等的碱基数,这样庞大的测序能力是传统测序仪 所不能比拟的0尽管如此,在这项新的划时代的测序技术刚出现的时候,科学界对这项新技 术却并不热衷0许多习惯用桑格技术的科学家怀疑新技术的准确度、阅读能力、成本消费、 实用性。代理Sanger型测序硬件的经销商害怕其投资失败而首先提出了这些怀疑。图一:在芯片上进行的测序:Illumina测序平台 然而大多数人却忽略了一个事实,即桑格技术的普及最初也遇到同样的阻碍。桑格技术刚开 发出来时,阅读能力很难超过25bp,即使在Fred Sanger双脱氧终止法发明后也只达到80bp, 如今却达到了 750bp;而新发展的合成测序技术,应用焦磷酸测序方法,其阅读能

6、力最初只 有lOObp,推向市场16个月后增加至250bp,随着技术的不断完善,目前已达到了 400bp, 很快就接近桑格技术目前的水平。除了阅读能力外,能否以有限的成本用一台仪器产生足够 数量的序列标记也是另一个需要改善的重要问题。这个问题已经被Roche公司解决了,应用 他们的系统,仅花费阅读35bp或者更小片段的成本就能产生比35bp多10倍的序列标记。图二: GS FLX 高通量测序方法原理示意图一、高通量测序的应用高通量测序可以帮助研究者跨过文库构建这一实验步骤,避免了亚克隆过程中引入的偏差。依靠后期强大的生物信息学分析能力,对照一个参比基因组(reference genome)高通

7、量测序 技术可以非常轻松完成基因组重测序(re-sequence), 2007年van Orsouw等人结合改进的 AFLP技术和454测序技术对玉米基因组进行了重测序,该重测序实验发现的超过75%的SNP 位点能够用 SNPWave 技术验证,提供了一条对复杂基因组特别是含有高度重复序列的植物基 因组进行多态性分析的技术路线。2008年Hillier对线虫CB4858品系进行Solexa重测序, 寻找线虫基因组中的SNP位点和单位点的缺失或扩增。但是也应该看到,由于高通量测序读 取长度的限制,使其在对未知基因组进行从头测序(novo sequencing)的应用受到限制,这部 分工作仍然需要

8、传统测序(读取长度达到850碱基)的协助。但是这并不影响高通量测序技术 在全基因组mRNA表达谱,microRNA表达谱,ChIP-chip以及DNA甲基化等方面的应用。2008 年 Mortazavi 等人对小鼠的大脑、肝脏和骨骼肌进行了 RNA 深度测序,这项工作展示了 深度测序在转录组研究上的两大进展,表达计数和序列分析。对测得的每条序列进行计数获 得每个特定转录本的表达量,是一种数码化的表达谱检测,能检测到丰度非常低的转录本。 分析测得的序列,有大于 90%的数据显示落在已知的外显子中,而那些在已知序列之外的信 息通过数据分析展示的是从未被报道过的RNA剪切形式,3端非翻译区,变动的启

9、动子区域 以及潜在的小RNA前体,发现至少有3500个基因拥有不止一种剪切形式。而这些信息无论 使用芯片技术还是SAGE文库测序都是无法被发现的。高通量测序另一个被广泛应用的领域是小分子RNA或非编码RNA(ncRNA)研究。测序方法能轻 易的解决芯片技术在检测小分子时遇到的技术难题(短序列,高度同源),而且小分子RNA的 短序列正好配合了高通量测序的长度,使得数据“不浪费”,同时测序方法还能在实验中发 现新的小分子RNA。在衣藻、斑马鱼、果蝇、线虫、人和黑猩猩中都已经成功地找到了新的 小分子RNA。在线虫中获得了 40万个序列,通过分析发现了 18个新的小RNA分子和一类全 新的小分子RNA

10、。在DNA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研究上,染色质免疫沉淀一深度测序(ChlP-seq)实验也展示了其 非常大的潜力。染色质免疫沉淀以后的DNA直接进行测序,对比ref seq可以直接获得蛋白 与DNA结合的位点信息,相比ChlP-chip, ChIP-seq可以检测更小的结合区段、未知的结合 位点、结合位点内的突变情况和蛋白亲合力较低的区段。图 三: Independent Flow Cells(SoLidTM System)二、高通量测序的前景目前,大多分析家都无法相信新一代测序技术能完全取代目前的芯片测序技术。不过,有些 分析家也的确认为芯片测序技术正面临着挑战,他们认为到了 2012 年新一代的

11、测序技术将会 带来高达2 。 15 亿美元的产值。2006年,整个芯片测序市场大概价值8亿美元,其中65%的市场份额都是有关基因表达谱分 析产品的,剩下 35%的市场份额则由基因型分析芯片占据。不过美国哈佛大学( Harvard University)遗传学教授George Church认为,这部分市场也会受到新一代测序技术的冲击。 重测序芯片(resequencing arrays)、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芯片以及基因拷贝数目变异分析 芯(copy number variant array)市场也会受到影响。也有分析家不赞同这个观点,他们认 为即使新一代测序技术很便宜,还是有不少人会选择传统的测

12、序仪的。新一代测序技术相对传统芯片测序技术的优势,最终还得依靠广告和市场营销手段的推广才 能获得大众的认可。去年夏天,由Frost& Sullivan公司对学术科研机构和私人研究团体进 行的一项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在实际应用领域,例如进行表达谱分析时,人们还是倾向于选 择传统的芯片产品,而并非青睐新一代的测序产品。新一代测序仪推广困难可能由其价格昂贵导致。平均采购一台新一代测序仪大约要花费 50 万美元,除非该实验室测序的工作量非常大,否则是不会考虑购买的。即使像Polonator这 样的新一代测序仪也需要花费 15 万美元左右,这笔费用对于一个小实验室来说是无法承受 的。这时,只需要150美元

13、一块的芯片就非常有竞争力了。以基因芯片产品享誉业界的美国 Affymetrix公司市场部副总裁Jay Kaufman认为,新一代测序技术对于芯片市场来说的确会 带来一定的冲击,不过要完全取代表达谱分析芯片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但是,基因芯片也有其自身的缺点,就在于它是一个“封闭系统”,它只能检测人们已知序 列的特征(或有限的变异)。而高通量测序的强项,就在于它是一个“开放系统”, 它的发现 能力和寻找新的信息的能力,从本质上高于芯片技术。研究者可以充分享受这两个平台的比 较优势,在获取新信息的基础上,利用芯片的强项, 即对已知信息的高通量、低成本(相对) 的检测能力,对大量样品进行快速检测,短时间内获得有大量有效的数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