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动辄给“不顺耳的话”扣帽子.doc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63557599 上传时间:2024-03-18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别动辄给“不顺耳的话”扣帽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别动辄给“不顺耳的话”扣帽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别动辄给“不顺耳的话”扣帽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别动辄给“不顺耳的话”扣帽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别动辄给“不顺耳的话”扣帽子.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世象杂谈别动辄给“不顺耳的话”扣帽子木木最近,专家们似乎又说了颇多“不顺耳的话”。有专家说“高房价、高租金和高生活成本是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膨胀的惟一办法”,被指为“既不道德更不合理”。又有专家说“中国必须忍受更高的通货膨胀率,警戒线可以上调到4.5%”,被批为“多了冷漠少了良心”。在高房价、高房租、高生活成本令工薪族尤其是大中城市里的年轻人感觉不堪重负的当下,为“三高”叫好乃至认为“还不够高”直接撞向社会最敏感的神经末梢,招来雪片般口诛笔伐在意料之中。但看多了诸如“不道德”、“没良心”、“站着说话不腰疼”之类的“痛斥”,不由得让人想到以下两个问题:其一,在一个价值多元、利益分化、矛盾多发的转型期

2、社会中,出现这样或那样不为人接受的观点或说法稀奇吗?其二,一位专家,比如一位经济学家吧,他到底应该是所谓“穷人经济学家”,还是所谓“富人经济学家”,才算“有道德”呢?显然,在一个急剧转型,同时也愈发开放、愈发包容的社会中,“言论五花八门、答案丰富多彩、观点激烈碰撞”是一种常态,要是“众口一词”或“万马齐喑”反倒有些奇怪。至于一位专家,他应该靠自己的专业说话、靠知识说话、靠扎实的数据和缜密的逻辑说话,既是在学术讨论的范畴有一说一、就事说事,就没必要谄媚“富人”,也没必要取悦“穷人”,更没必要强化这两类人的对立,硬要站个队来为自己贴标签。某位专家说的话,不见得都对,也不见得都不对,对与不对见仁见智

3、,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无论他说的话对不对、顺耳不顺耳,公众和媒体可以不关注、不炒作,但大可不必扣“缺德”的帽子、划“富人”的成分,更不应该进行人身攻击。有人说了些“逆民意”的话,天没塌。实际上,那些“顺民意”的话也未必都是真糖丸,里面很可能什么内容都没有。对这点道理,恐怕普通百姓理解得最深刻。这两年,大家对高喊“惟有房地产才能救中国”的专家固然嗤之以鼻,对只会说“房价要跳水、要崩盘、要大跌50%以上”的专家不也同样付之一笑吗?当然,值得警惕的是,为什么现在很多人感觉专家们说话是越来越雷人,媒体上似乎越来越多出现一些支离破碎、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专家观点”呢?有两大原因恐怕不得不提:一是媒体是在什么场合下获得这些专家观点的?不少是在天南海北举办的杂七杂八的商业活动上,但当一个专家把时间叫做“档期”,日理万机、“空中飞人”式赶场子的时候,他的观点还有多少专业价值和讨论必要呢?二是为吸引眼球,不排除部分专家处心积虑“放炮”,故意说些触犯众怒、挑衅招骂的话,这些明显偏颇的话再经媒体取舍加工一传播,自然更加耸动视听,轻而易举名满天下。有专家曾放言,自己“不怕被人骂”,但一个老绕不开“骂人”跟“招骂”的圈子显然并不正常。在这点上,公众和媒体都要把眼睛擦亮,少当些“骂人”的大棒,少捧些“招骂”的臭脚,只有情绪化与炒作的潮水退去,才能看清楚到底什么是科学,到底谁是专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