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小小贺卡的作用.doc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63552770 上传时间:2023-03-0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张小小贺卡的作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一张小小贺卡的作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一张小小贺卡的作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一张小小贺卡的作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一张小小贺卡的作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张小小贺卡的作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张小小贺卡的作用.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张小小贺卡的作用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给我的启示(缪佩)摘要关于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在许多场合表达过其含义。他说:“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陶行知全集第二卷第633页,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生活教育理论改造了学校与社会脱离、生活与教育的分家,构建了学校与社会联系、生活与教育联系的“活教育”。这些理论对我们认识和改进教育教学工作具有许多启示。关键词生活教育 陶行知 信息技术教学一直忘不了2007年9月1日的那天,我刚刚踏上了工作

2、岗位。作为新教师的我,恰巧赶上了新课改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着。仔细研读课标,对照教学进度,用自己对新课程的领悟大胆地设计着每一堂课。面对初一的新生,几乎所有的同学都对上信息技术课充满了好奇与兴奋,课堂上的合作很愉快,使我的信心倍增。随着时间的慢慢推移,我也发现了课堂并不是老师主导的,学生们至关重要。记得上一节制作卷首页(贺卡)课,为了能够更好地引发学生对尚未熟悉的WORD操作技能的渴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以学生所熟悉的庆祝节日的贺卡等相关知识为背景,结合学生已掌握的计算机基本操作(如打开文件、输入汉字等)知识,以五一劳动节即将来临,帮同学们设计一份 “祝老师们五一

3、劳动节快乐”的贺卡为主线,渗透热爱老师、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教育,教会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生活作风。其教学内容的核心在于制作一份贺卡的设计过程。而对于贺卡,学生们是非常熟悉的,因此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以“抛锚式教学”来开展学习。(一)创设情境教学一开始,利用庆祝五一劳动节快到了,想送老师什么礼物为导火线,迅速地将学生的学习情境融入到现实情境之中,身临其境,积极思考,让学生提前感受到国庆的喜悦,既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欲望与动力,又培养学生热爱老师的感情,同时无形当中也教会了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生活作风。 师:同学们,五一劳动节快到了,你们是否想过要送给老师什么礼物了吗?老师有个想法:你们有没有想过送一张

4、自己能够用计算机亲自制作出贺卡呢?这样做既运用到了你所学的知识,又不浪费爸妈的辛苦钱,何乐而不为呢?学生在座位上蠢蠢欲动,准备待发,都迫不及待地想自己去制作一张漂亮精美的贺卡师: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制作卷首页(贺卡)。(二)确定问题师:那么如何制作呢?(正是由于节日快到了,学生们迫不及待地想自己用所学知识去制作一张漂亮精美的贺卡,在他们眼里很新鲜而且还不浪费钱,真是一举两得。如何制作贺卡这个问题就是本课学习的中心内容,贺卡会制作了,卷首页也就会了。现在被发现的问题就是“锚”,我们只能围绕着这一中心问题,展开讨论牵引出更多我们要考虑的因素,例如图片的选择、版面的布局等因素,这一阶段即是“抛

5、锚”。)生1:首先要找图片资料生2:要先设计好布局(三)自主学习当学生发现了各种关于制作贺卡所要考虑的因素以后,我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如何去考虑这些因素,而是为他们提供这些因素的有关线索(制作提示)。让学生通过老师的提示去自己探索、获取、分析、加工、利用信息,从而掌握信息的处理能力。(四)协作学习当学生分组找到相关的信息制作贺卡的方案以后,互相讨论、交流、补充、修正方案,从而加深了每个学生对制作贺卡这个问题的理解。在整个系列的教学中,由于学生对五一劳动节和贺卡都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在“协作学习”这阶段的交流就非常重要。我在这一阶段探索着这样设计教学过程的。1解决学生讨论和处理信息的方法问题。在这一阶

6、段中,重点引导出学生说出你制作贺卡的操作步骤,此阶段教学过程突现出了信息技术学科特点。2自我介绍各小组方案特点。重点是表现本小组的特点,然后通过小组自评和互评的方式来交流、补充和修正方案,加深学生对方案制定的理解。3在各小组介绍方案时,学生必然会将自己方案中最具特色、最吸引人的地方作重点介绍,其中难免有引起其他同学争议之处,自然就会有过程评价这一环节,这时教师的主导作用将起到评价导向的作用。学生将会在教师的精心组织、正确引导之下不断完善自己的设计方案。该过程也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全面体现。分析这次教学为什么会取得如此好的教学效果?一是学生的兴趣高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整个过程中学生都奔着漂亮

7、的贺卡而去;二是在教学中我并不是演示一步,让学生做一步。而是让学生先自己尝试去做,发现问题了,有了探究的心理,我再让会的同学来帮助解决问题,而不是立刻亲自演示一番;三是我把任务驱动用另一种形式融入了我的教学中,不是说一个一个任务的形式出现,而是让学生自己生成一个一个的任务,自己想要完成的任务,不是老师要强加给你的任务,这样学生完成任务后的成就感就越大,其实到最后我的教学任务也完成了,教学目标也达到了。生活教育改造了“为教书而教书,为读书而读书”的“超然教育”,构建了密切联系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实践教育;生活教育理论改造了“教少数人升官发财”,培养人上人的“升官教育”,构建了能“从老百姓中来”、“回

8、到老百姓中去”、与老百姓“同甘苦”的人民教育;生活教育理论改造了“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的“残废教育”,构建了能使人“手脑双挥”、“在劳力上劳心”的健全教育。 童富勇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若干特色,教育评论2003年第4期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不仅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而且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我们认识和改进我们今天的教育教学工作具有许多启示,概其要者,主要有以下三点: 张德伟主编当代教育新理念第149-150页,北京出版社,2005年1月第一版1教育的原本目的是生活。生活需要教育,正如教育需要生活一样,教育要在复杂多变的社会条件下为人设计和实现理想的、完全的生活,这应是教育本身的追求

9、。教育联系生活的目的,就在于不仅仅使学生掌握可怜而有限的书本知识,而是使学生体验和构建理想的生活。教育不应设法使学生去适应书本,而应设法使儿童适应社会生活的规则,并努力去创制生活的新规则或创制新生活的规则。狭隘的、封闭的书本教育无法适应丰富而多变生活。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内容更应贴近生活实际,应该是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经常用到的技能,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2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是教育的中心,生活应发挥对教育的动力作用,要将整个社会作为儿童生活的现实背景来设计儿童的教育,教育要向儿童的生活回归。教育应为了生活,儿童应为了生活而受教育。教育要以生活为源,回归生活世界,用生活来教育,通

10、过生活而教育,生活应成为教育的素材、手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是在学计算机,而是在用计算机;不是复习计算机知识,而是在帮助别人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并不断地获得了生活的成就感。大大激发了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培养出学生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强调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就是要反对教育与学生生活的疏离。3要坚持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教育原则,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获取知识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是成长的主体。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因此处于主导地应,理应发挥主导作用。但这种主导作用必须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前提,否则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不

11、能发挥。陶行知提出的“教学生学”,将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这一对矛盾,在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作用下得到统一,正确地反映了教与学的关系。在当前情况下,教师要特别注意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改变“拿学生来凑他的教法,配他的教材”的做法,而应该主动地去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兴趣和爱好,改进教学方法,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钥匙,启发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做到因材施教。如果教师只管“教”,是不可能收到应有的效果。信息技术教学任务更富于生活情趣。“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是现代教育引入的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教学的教学模式之一。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

12、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在信息技术课中体现 “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和方法。那么怎样的“任务”才是真实的呢?具体地说,就是与一定的 “生活情境”相联系,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联想,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本案例的内容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着现实的生活背景,学生具有比较强烈的探究欲望,整个活动的开展也是在生活中进行的,做到了课内与课外的贯通,扩大了学生的学习范围,社区成了学生的课堂,体现了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思想。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尝试着用简单的科学研究方法去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亲历亲为的,真实地实践了“教学做合一”的主张。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如果知识传授失去了生命的色彩,丝毫不能激活学生心底积淀的智慧与兴趣,那么,知识的种子就不能在学生的心灵中生根、开花和结果,课堂就失去了教育的真正真义。参考文献陶行知全集第二卷第633页,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童富勇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若干特色,教育评论2003年第4期张德伟主编当代教育新理念第149-150页,北京出版社,2005年1月第一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