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四首》教案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63549153 上传时间:2023-02-27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84.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四首》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古诗四首》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古诗四首》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古诗四首》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古诗四首》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诗四首》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四首》教案(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诗四首江苏省兴化市沙沟中学 王进喜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古诗常识,记诵名句,理解诗意,学会赏析古诗,能用流利的语言表达自己的体会。2过程与方法:通过有感情地诵读,品味、领悟诗的意境。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诗人的爱国情怀,培养爱国主义情操,树立报国志向。教学重点、难点以及突破方法重点:记诵名句,理解诗意,感悟诗人的爱国情怀。难点:学会赏析古诗,领悟诗的意境。突破方法:教师应结合诗人生平和作品背景,组织讨论,诵读品味,侧重对名句的赏析,领悟诗的意境,感受诗人情怀。教学与学法导航教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做好诵读示范和赏析引导,尊重学生的诵读体验,通过组织讨论、发表见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主

2、动探究古诗的深刻意蕴。学法:学生要加强对古诗的诵读吟咏,在读中理解品味诗的意境,通过诵读抒发情感,并能用流利的语言表达自己的体会。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整理作者简介以及作品背景。学生准备:预习课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说诗意。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课题,明确目标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祖国,是最亲切的字眼;爱国,是最崇高的情怀。前面几篇课文分别用散文、小说和通讯的文体生动地描述了漂泊海外的游子心声、平常百姓的亡国痛楚、科学家的报国深情,令我们感动深思。诗歌,是最富情感的文体,我国古代的诗歌,是中华文明里面最为璀璨的瑰宝之一。让我们再来把目光投向我国的古代,感受古人那浓烈的爱国情怀。2出示题板,检查预习

3、情况。国( ) 抵( ) 搔( ) 浑( )簪( ) 戍( ) 阑( ) 寥( )絮( ) 不胜( ) 汗青( )戍(sh):守卫。(注意与“戊w、戌x、戎rng”的区别)教师巡查,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评价。3出示题板,明确目标。熟读成诵,理解诗意;感受诗中的爱国情怀;初步掌握学习赏析古诗的方法。1学生回顾前三篇课文的内容。2学生自测后互检并订正、齐读字词。3学生齐读目标。二、认识古诗,指导学法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古代诗歌有古体诗和近体诗之分。一般称汉魏六朝诗为古体诗,它们不讲究平仄和对仗,唐以后讲究平仄和对仗的诗被称为近体诗或格律诗。格律诗从形式上看,有五言、七言的绝句和律诗,它们的句数、字数

4、和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后来出现的宋词、元曲也可称为格律诗。如本课中的四首诗分别属于哪一种诗体呢?2了解学生学习古诗的体验,教师听取意见后加以归纳:简介作者,了解背景;字词释义,理解诗意;诵读感悟,赏析品味。(归纳的内容要结合学生的表达,使学生感觉到是自己的认识,增强学生学习古诗的信心和兴趣。)1学生回答:春望为五言律诗(简称“五律”),泊秦淮、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为七言绝句(简称“七绝”),过零丁洋为七言律诗(简称“七律”)。2学生自由发言,发表学习古诗的体验。三、方法引导,培养能力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下面我们就用概括出的学习古诗的方法来学习春望这首诗。简介作者,了解背景学生回答后,教师适

5、当补充:唐玄宗在开元盛世后,逐渐贪图享乐,终于在天宝14年(公元755年)冬天,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六月,国都长安沦陷,唐玄宗逃蜀,七月太子即位,为唐肃宗。八月,杜甫离家投奔肃宗,不幸被叛军俘虏,押到长安,因官职低微没有囚禁。这样又过了一年(757),在四月份,杜甫找到一个机会终于逃离长安。这首诗就写在逃离前的三月份。字词释义,理解诗意教师提出任务:诗中字词的理解要联系上下文进行,要求学生组织讨论,逐字逐句理解。教师巡视课堂,参与讨论,适当点拨。明确重点字词:草木深:草木因无人整治,茂密杂乱,一片荒芜。溅、惊:使动用法,使(我的泪水)飞溅,使(我的心灵)惊悸。白头:计算年龄,诗人不过四十五岁,

6、已是满头白发,可见内心的愁苦。诵读感悟,赏析品味a杜甫身逢乱世,其诗感怀时事,多沉郁顿挫。这首诗写于身陷贼营、朝不保夕之时,忧国思家这情更加浓烈。诵读这首诗语速宜徐缓,声调应低沉,表达出诗人满腹愁绪、忧国思家的情状。b教师范读全诗(或用录音配乐代之)。在指导学生诵读过程中进行诗句的赏析品味。c全诗八句分为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我们能否各用“所 ”形式,各填入一个字来概括这四联的诗意。根据学生的讨论,比较后归纳:所见所感所思所忧教师明确:“所见、所感、所思、所忧”,层次分明,由外而内,由浅入深,眼前到思后,表现诗人在这战乱的春天触景伤怀、忧国思家的痛苦心情。d让学生就“所见、所感、所思、

7、所忧”结合诗句各说一句话。其中可以重点谈“所忧”。1学生回答: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河南巩县人,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齐名,并称“李杜”。人称“诗圣”,诗为“诗史”。学生讨论,写下自己的理解要点。学生用自己的话解说诗意:国都被攻破了,河山依旧存在,春天的京城草木繁盛,却一片荒芜。感伤时事,看到花开却使我泪水飞溅,离别家人,听到鸟鸣却使我阵阵心悸。战火接连三个月也没有停息,一封家书抵得上万两黄金。因愁而白的头发越搔越短,简直连簪子都插不住了。学生学读。注意诵读的韵律和重音。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视野开阔,“破”“深”重读,表现出所见是如此的怵目惊心和满眼凄凉。又

8、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紧承上句,诗人的视线由远而近,感受由外而内,触景伤怀,一“溅”一“惊”,语调深沉。再如后四句,“家书抵万金”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应读得字字千钧,以激起人们的共鸣;而“白头搔更短”则万分感慨,语音稍作延长。学生讨论回答。(要鼓励学生发表见解,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在学生提出自己的意见后,再进行比较,最后归纳明确。)学生讨论后归纳:“所忧”忧家中妻小,忧自己身陷贼营,忧国家战乱,忧生灵涂炭四、能力迁移,自主学诗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学过杜甫的春望,我们掌握了学诗的基本方法,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展开小组讨论,分三个步骤来自主学习杜牧的泊秦淮。2教师巡视,参与学生讨论,适

9、当点拨,并根据讨论情况的有价值的问题,做好针对性的提问和发言。3教师与学生对话互动,讨论归纳学习内容如下:简介作者,了解背景杜牧(803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今陕西西安)人,晚唐诗人,后人称“小杜”,以济世之才自负。诗文中多指陈时政之作。与同代诗人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南京古称建康,是六朝都城,秦淮河穿城而过,两岸酒家林立,是当时豪强权贵歌宴享乐的场所。杜牧时唐朝已盛世不在,危机四伏,但秦淮河两岸歌舞依旧,畸形繁荣,与衰败的晚唐景象形成鲜明对照。字词释义,理解诗意笼:(烟、水、月沙)迷蒙溶合的情状。泊(b):船靠岸,停船。(p):湖泊。后庭花:亡国之音诵读感悟,赏析品味。本诗的诵

10、读深沉激愤,满怀忧患,表达了诗人批判时局的情绪。诗中的“寒”、“犹”可重读强调,“寒”不仅是天寒,更有心寒;“犹”表达了诗人内心虽不愿见闻,但现实如此,不容回避,又无从倾诉,只得无可奈何,空自嗟叹。1学生小组讨论,自主学习。2学生代表发言,汇报自主学习成果。3师生讨论,完成诗意的解读:烟雾笼罩着寒冷的水面,月光映照着水边的沙滩。夜晚的船停泊在秦淮河边,紧靠着岸上的酒店。歌女不知道南朝亡国的怨恨,隔着河还在唱着玉树后庭花。学生诵读赏析,认识和理解诗人批评的对象:诗人指责商女是一种曲笔,实际上批评的锋芒直指聚集酒楼点歌取乐的达官贵人。后两句诗是一种形象化的议论,表达了诗人对时事的深刻的忧患意识,因

11、而为人们广为传诵,读来令人警醒。五、作业巩固,学会解诗板书展示古诗解读方法和步骤:简介作者,了解背景;字词释义,理解诗意;诵读感悟,赏析品味。春望所见所感所思所忧泊秦淮寒 犹第二课时一、回顾上课,鼓励自学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检查背诵,让学生说出对前两首古诗的理解。2明确学诗方法,鼓励学生根据解诗方法步骤继续学习后两首古诗。简介作者,了解背景;字词释义,理解诗意;诵读感悟,赏析品味。1学生接受检查。2学生回顾解读古诗的方法步骤,准备自学。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布置学习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教师巡视,参与学生讨论,解疑答难。2安排学习小组汇报学习收获,师生对话,合作探究,完成解读内容

12、。简介作者,了解背景字词释义,理解诗意僵:年老体衰,行动不灵活。轮台:泛指北方边疆。夜阑:夜深。阑,将尽。冰河:冰封的河流。古诗文中的“河”多指黄河。北宋疆域原在黄河以北,南宋主战军民把渡越黄河、收复失地作为爱国使命。诵读感悟,赏析品味。教师与学生对话交流,指名学生诵读,体会诗中的情感。赏析时突出几个重点字词引导学生感悟品味,并板书:僵、孤、思风吹雨、梦提示学生在诵读时注意抑扬顿挫和轻重缓急的表达,并学会用一些诵读符号。教师安排学生示范诵读并做赏析,其他学生在学生代表汇报后做补充。教师在与学生共同讨论后,结合板书进一步概括本诗的写作特色。本诗表达了诗人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献身的强烈欲望。虽仅

13、为四句,但慷慨激昂,读来荡气回肠。一二句诗意集中在一个“思”中,三四句诗意集中在一个“梦”中,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采用了虚实结合的写作,将“风雨”将现实与梦境联系了起来,诗人在现实中不能实现的愿望,一腔报国热情只能在梦中抒发,更增添了诗中的悲怆的色彩。3布置学习过零丁洋。教师巡视,参与学生讨论,解疑答难。4安排学习小组汇报学习收获,师生对话,合作探究,完成解读内容。简介作者,了解背景学生阅读书中注释,教师适当补充:文天祥(12361283),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年)进士第一名(状元),与陆秀夫、张世杰被称为宋末三杰。他晚年的诗词,风格慷慨激昂,苍凉悲壮,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反映了他坚

14、贞的民族气节和顽强的战斗精神。1283年1月9日(农历十二月九日)在北京菜市口慷慨就义,年仅四十七岁。文天祥在狱中写作大量诗词,过零丁洋、正气歌等作品已成为千古绝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字词释义,理解诗意经:儒学经典,是科举考试的必读书目。干戈:泛指兵器,诗中指兵力、军队。四周星:有三种说法,“周星”当“岁星”讲时(岁星即木星,十二年运行一周天,每年行经一次,古人以此记年),有两说,一为“四年”,一为“四十八年”;当“晨星”讲时认为是“天边稀少的晨星”。书中采用第一说,希望学生在课外进行一番探究,说出自己的理解。诵读感悟,赏析品味。教师在听取学生诵读时指点:在节奏上是“二二三”的划分形式。教师提示学生抓住诗中的形象来赏析品味诗的意境,教师整理并板书:干戈寥落 不堪回首风飘絮 雨打萍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