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税费改革后应特别关注的七大焦点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63502394 上传时间:2022-07-19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税费改革后应特别关注的七大焦点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农村税费改革后应特别关注的七大焦点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农村税费改革后应特别关注的七大焦点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农村税费改革后应特别关注的七大焦点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农村税费改革后应特别关注的七大焦点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村税费改革后应特别关注的七大焦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税费改革后应特别关注的七大焦点(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农村税费改革后应特别关注的七大焦点 三年的农村税费改革使农民的生产条件和生存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农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改善农业生产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农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农村税费改革只是解决了农民负担过重的问题而农民负担问题只是农村改革中的一个方面要使农村发展与迅速发展的中国经济水平相适应除当前正在进行的农村税费改革外还必须解决好以下七个方面的问题 农村土地制度问题。中国是个农业文明古国千百年来中国农民围绕土地问题发生过无数次可歌可泣的历史壮举。土地永远是农民生存和发展的命根子,土地问题是中国农村的永恒主题中国历史就是一部土地制度的演变史。农村改革开放形成

2、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农村巨大变化的原动力但并未触及农村土地制度的要害。土地产权不明晰缺乏土地使用权的继承和有偿转让机制这才是中国农村改革所要面临解决核心问题之一。农村土地管理者主体缺位,是土地产权不清的主要原因。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在当前情况下已是一个模糊概念。甚至农村土地权拥有者农村集体,在农村土地的处置上也只体现在实现其经济价值的形式上,即提留款的收取和土地合同的签订,并非土地的最终处置者最终处置权在国家手中。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实际已现变成是一个名存实亡的历史名词。正是由于农村土地管理者,并非形式上的农村集体,而是实际上的国家的这种管理上的缺位,致使是农村土地成为一块无人管理的大蛋糕,任人

3、宰割。城市建设和工业发展,再次以牺牲农村和农民利益为代价。各级政府可以肆意圈占农村土地来发展城镇规模,兴修交通要道,兴建工业开发区。农民个人可以随意改变耕地用途,挖鱼塘,建豪宅,致使农民可耕种的土地面积越来越少。这种势头若不能得到迅速遏制,即使有再好的农村发展政策,农民若一旦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也就无法改变农民受穷的命运。其次,是土地使用机制不健全,缺乏允许农村土地使用权继承和农村土地承包权有偿转让政策。农民对土地的使用缺乏长期观念,农民为谋求短期内农业效益最大化,对土地的过度垦殖,加速土地沙漠化进程,人为地减少了耕地面积。流于形式的低金额土地补偿方式,致使农民宁可低水平种植,或者弃荒,也不

4、愿放弃承包的土地,致使其应有土地价值不能升值。因此,加速土地制度改革已是农村改革中不可回避的问题。首先,是要明确农村土地产权所有者应由农村集体所有变为国家所有。土地用途变更和土地使用权证的发放,应由国有土地部门统一管理,村民委员会不再行使农村土地管理职能。强化国家对农村土地的监控,提高土地市场化配置效率,消除土地区域和所有制障碍。其次,对农民土地使用权的继承以契约的方式承认其土地继承权的合法性,并保护其合法利益(使用权经营权、农产品占有权可以继承、再租赁、赠予、拍卖、抵押、入股)。第三,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农村土地有偿使用和有偿转让机制。国家根据使用者对土地的用途不同,制定不同的使用税征收税

5、率。对农业产业只收取土地使用税;对其他用途则除收取土地使用税外,还要加收土地复垦费。国家再将这部分税费返还给农村,作为农村基础设施改造和耕地维护的费用,加速农村发展和农村土地保护。 农村规模经济问题。尽管当前的农村改革带来了农村经济前所未有的发展但以家庭为单位的土地承包方式,很难改变中国农业小农经济的状况。一家一户从事生产和经营,无法形成规模经济。首先是市场化程度低。以家庭为生产单位,人均耕地占有量不足一亩,一个三代同堂中等家庭仅十五亩左右,劳动力在家庭中从事生产规模小,组织和管理十分简单。由于生产力水平和收入水平低下,在目前条件下,大部分农民生产的农产品仅能自给自足,即使若有剩余,由于单个家

6、庭的规模较小,形成的市场也极为有限,是一种狭小而零碎的市场。市场不发达,导致分工和专业化也很落后。其次,是生产率水平低。目前以上的农户的生产能力,仅能维持养家糊口。,由于资本不足,生产资本的再投入、生产技术的新开发十分有限。他们只能年复一年地耕种同一块土地,种植相同的作物,使用依旧原始的生产工具,运用滞后于时代水平的生产技术,只有在正常年景,产量才大致相同。生产技术的停滞,导致生产率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农民收入长期处于低水平徘徊。第三,土地产出水平低。家庭式的经营方式,农业增长的主要源泉是土地和劳动力的增加。由于技术的停滞,资金的匮乏及目前的土地制度,导致农民种田的短期行为。使农民缺乏新的农业生

7、产要素投入,土地产出水平低,农业增长主要靠土地扩张和农业投入的增加来实现。第四,规避风险的能力差。当前中国的农业大部分仍属传统农业,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很大。由于技术的滞后,生产率和收入水平低,农民常常处于一种生存的边缘状态,抗灾能力差。农民为了自己的生存,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了一种回避风险的本能,力图通过避免不必要的风险,来减少产量的不确定性。于是出现了一种恶性循环,为回避风险而不敢使用新技术,因不敢使用新技术导致农业效益低,出现农民收入减少,担心收入的减少,又去刻意回避风险。这就是中国农业至今仍难有一个质的飞跃的根本原因。这种状况极大地阻碍了中国农业向专业化、现代化、商品化农业转化的进程。

8、要改变这种状况,一是建立农民土地使用权继承和有偿转让机制。适度扩大单个个体种植面积,要在稳定当前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前提下,实行农户承包土地的有偿转让和农户间的耕地面积的自愿联合机制。通过种植面积的规模化,达到生产方式的规模化,从而有利于农业机械化、化学化、生物化等新技术的推广和运用。二是建立农民经济联合体。首先,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以自愿合股的方式建立农业生产融资联合体,合股的这些股份可以是自己的承包土地,可以是现金,也可以是农民自产的农产品,农业生产技术,农产品专利,以此来共同筹措农业生产所需资金、技术和生产资料。其次,是建立农产品产销合作社。以融资联合体的股民为主体,组建农产品产销联合体。采

9、取统一运作的方式,从作物布局,品种选购,农资购买(含农药化肥),农用机械的使用,到农业新技术开发和运用,产品的储存、加工和销售,实行全方位联合。通过这个联合体,可以引导他们共同走向市场,克服家庭小规模经营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帮助他们规避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比如,当前国家对农民的扶持政策应该是很优惠的,由于没有形成一定规模的经济联合,单个家庭无法应对瞬息万变的市场,虽然农产品价格有所上升,但远远赶不上生产资料上升幅度。价格不稳定,国家政策的好处农民其实并没有享受到,而是被农产品中间商所赚取。同时,在联合体内,把生产、加工、销售结成完整的产业链,有利于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加速农业商品

10、化、现代化目标的实现。但这个联合体必须注意两点:一是要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运作模式,组建农民经济联合体的管理层。特别是注重高素质管理人才的汲纳,从一开始就要远离家族制。二是地(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域范围,先耕地连片的自然组,再到自然村和行政村。要稳步推进,逐步扩大。但目前农村经济联合体的情况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涉及农产品种范围不广,区域辐射功能不强,内部管理不规范。如荆州各种农业协会成员仅占农户的,而且这些协会的实际效益也值得考虑。因此,只有通过建立新的土地运作机制,组建农民经济联合体,逐步形成农业规模经济,才能使中国农业由传统型向现代化、专业化、商品化农业转化,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

11、性发展。 农民收入结构问题。随着农村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民收入结构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由单一的农业收入,变为农业收入与其他收入并举。这种变化应该是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的良好开端,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大部分农民的收入,还是主要来自农业收入。非农收入也只是少量的打工收入,但有这种收入来源的农户占农户总数的,最好的地方也不到。而农业收入是一种不稳定的收入形式,受自然条件和市场变化的制约,收入成本高,风险大。风调雨顺,农产品市场行情好,农民收入就有保证,否则就没有收入,甚至蚀本。因此,要解决好农村收入问题,必须解决好农民收入结构问题,真正实现农业收入和非农业收入并举的局面。一是要稳定农业收入。在稳定粮食面

12、积的基础上,依据地域和环境优势,重点发展水产、畜禽、林果、蔬菜等特色经济产业。引进环保技术,加速农业经济产业带发展步伐。二是要突破和增加非农业收入。首先是要恢复和发展乡镇企业来增加农民收入。乡镇企业收入,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曾是农民收入来源的一大亮点和支柱。但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随着国家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乡镇企业开始走入低谷,农村经济大幅度滑坡农民收入大幅度下降。造成这种局面,并不是乡镇企业自身的问题,而是体制问题;并不是乡镇企业从此在农村没有发前途了,而是人们思想观念问题。靠国家贷款,低水平来料加工的乡镇企业肯定是没有发展前途的。只有依据地域特色,从重环保、重附加值入手,偏重农产品加工

13、的路子来发展乡镇企业,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又拓宽了农产品销售的渠道,同时也安置了富余农村劳动力。其次是建立农村劳务输出组织。负责培训他们的劳务技能,联系劳务输出岗位,为他们提供便利法律服务。通过改善农民收入结构问题,使农民收入由以农业收入为主转向农业收入和非农业收入并举;农业收入由种植业收入为主转向种植业和养殖业并举;非农收入由传统非农收入(建筑、交通、商品零售),转向传统非农收入和乡企收入打工收入并举。这种多途径、多形式的收入结构,既增加了农民增收的渠道,又避免了因自然条件和市场环境的变化所带来的农民收入的波动,确保农民收入稳步增长。 农村劳动力从业格局问题。关注农村税费改革,是因为它减轻了农

14、民负担,改善了农民生存环境问题。而关注农村劳动力从业格局问题,不仅是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解决农民增收入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和农村社会稳定的问题。是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安定大局问题。因此,关注农村劳动力格局问题,是农村持续改革无法回避的问题。按农村劳动力的从业对象可分为;农业劳动者、以农业为主兼营非农业劳动者、非农业为主兼营农业劳动者,非农劳动劳动者,、。其状况又各不相同。关注农村劳动力从业格局,首先是要关注农业从业劳动者的素质,它关系到中国现代农业的走向和发展。但农业劳动者的素质状况不容乐观。一是性别比失调。在农村纯劳动力女性多与男性,女性劳动力占农业劳动力总数的。男性劳动力占农

15、村男性劳动力总数的。二是年龄悬殊大。在农村劳动力中岁以下为,岁占,岁以上占。大部分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离开了农业生产第一线,老弱病残成为当前农业生产的主力军。三是文化程度低。据有关资料显示,在农业劳动者中文盲和半文盲占总数的,小学文化的占总数的,初中文化的占总数的,高中文化的占总数的。这种状况是阻碍中国农业迈向现代化农业的巨大障碍。调整农村劳动力从业格局,提高农业劳动力素质,是深化农村改革的当务之急。其次,是关注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对于农民来讲,能够从田间走到车间,从农村走向城市,有一种由衷的企盼和说不尽的喜悦。对于一个级政府来讲,能够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降低农业成本,是时代赋予他们的责任

16、。从目前情况来看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无非是三个途径:一是滞留在农村,从事种植业养殖业。二是原地实行行业转移,从事非农业。三是跨地区转移,进入城镇就业。但现实状况并不理想,大量农村劳动力滞留在农村,仍是制约农业生产率提高,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近两亿农村剩余劳动力,既是一个庞大的产业生力军,又是一个不稳定的火药桶。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一是农业劳动力的增长与耕地面积存量成反比。农村劳动力随着农村人口的增长在不断增加,而耕地面积的存量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在逐年减少。二是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弱化。曾几何时,乡镇企业曾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巨大就业市场,但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随着乡镇企业的关、停、并、转,大批转移出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又返回到农村。三是城镇第二三产业发育滞后,进城民工整体文化程度偏低就业技能单一减缓了城镇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进程。四是农业的比较效益低。有些农村劳动力宁愿弃田抛荒,也不愿种田。加之缺乏其他技能,外出打工无门,只好在家闲着。六是进城农村劳动的就业环境差。打工难,维权难,发展难。正是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