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语文周考马.doc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63500074 上传时间:2022-08-27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5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届语文周考马.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4届语文周考马.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4届语文周考马.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14届语文周考马.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14届语文周考马.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4届语文周考马.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届语文周考马.doc(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文周考(2)2014届高三第二学期周考语文试卷(2)第卷 阅读题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衡中西以相融 一提传统,就只讲民族本位;一讲创新,就只提西洋东洋。我总觉得这是个天大的误会。不同的文化背景,自由不同的传统,也有各自的创新;他们发生碰撞,互相影响,彼此融合,就会形成一个大传统。当然,这中间有一个“体用”问题:立足民族之体,巧取东西洋为用。作为一个中国画家不应该顾此失彼,而应该从容对待,既不画地为牢,也不盲目追随。我的这一思路,既是对时尚潮流的反思,也是对自己创作的要求,即要求把思路化为笔痕。基于此,必须沉潜下来,埋头虚心,力求在“大传统”中

2、获得滋养。准确地说,是想在东西方不同的传统中探求相同的规律、彼此的契合点。 中国画,至少是中国工笔画,其精神意度、方式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与西方绘画相通的。当然,这里大体上是指晋唐画风。晋唐画风能达到造型饱满、气势磅礴、高逸充盈、朴素自然,原因何在?除了才气、学养、心态,是不是原生的深刻的直觉感受起了重要作用呢?我在想,晋唐人所创立的艺术范式是从切身的感受中生发的,其间一定经历了反复观察、审视、理解和提炼的艰苦过程。明清时期,工笔人物画都与晋唐不同,甚至走向了反面,变得纤弱而萎靡。我们有个伟大的传统,却被轻弃;我们还有一个惰性的“传统”,却被继承。惰性的传统使我们把晋唐的传统简化为一个形式套路

3、,一个抽去了内涵的外壳,这真荒谬。所以一定要回归,回到晋唐,继承优秀的传统。其实,我们对西画传统的“借鉴”也是有惰性的。五花八门的“主义”,莫名其妙的“观念”,都被“拿来”。只做表面文章,不管实质问题,这不正是惰性的表现吗?所以,我觉得与其接受那些大而无当的观念,不如借鉴些具体方法解决问题,西画的观察、审视、理解与提炼和晋唐传统并无二致,可对应、契合。很多西画作品能更直观地给予我们实践上的参照,并很实在地启悟心智。 而上述两者,单靠把玩套路或借鉴“主义”是意识不到的,相应的问题也解决不了,而有一个大传统的价值支撑则很容易在本质上把握,从而走上正途,至少不至堕入迷途。我意在表明,表面上是两个传统

4、,本质上则是一个规律,这个规律恰恰就在相互碰撞、影响、融合中呈示清晰:要概括性而非概念化,要充实充分而非僵化。不囿于一个狭窄的视点,使眼光扩大;不拘于一个狭隘的观念,使思想自由;不溺于可悲的惰性,而勇于发现;不空谈花哨的“主义”,而脚踏实地。在比照中思考,在观察中发现,就能深入本质而导引实践,就会使工笔人物画开出新生面,获得新境界。 (节选自谈艺论文,有删改)1关于“衡中西以相融”,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中西不同的传统发生碰撞、影响、融合,就会形成一个有利于实践的大传统。 B“衡”与“融”强调的重点,就是在中国绘画中更多地提现西画的艺术范式。 C观察和比照中西传统,就能发现其中共

5、同的规律,从而深入本质,引导实践。 D在绘画领域,应权衡中西传统,着眼于相通之处,力求获得滋养。2对晋唐画风的理解,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晋唐画风达到的高度取决于画家所处的时代和画家原生的深刻的直觉感受。B造型饱满、气势磅礴、高逸充盈、朴素自然是晋唐画风的特点,也影响到了西洋画风。C“惰性”使晋唐的传统简化为一个形成套路,因此晋唐画风在很大程度上与西方绘画风格相通D观察、审阅、理解和提炼在晋唐画风的形成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在西方绘画中也同样重要。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只做表面文章,不管实质问题,是在继承晋唐绘画传统或借鉴西画传统时表现出来的“惰性”。B明清时期工笔人物画轻弃

6、了晋唐人的精神意度和艺术形式,变得纤弱而萎靡。C传统为“体”,创新为“用”两者契合就能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D单靠把玩套路或借鉴“主义”是狭隘的,它完全背离了晋唐以后中国画的传统。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6题。陈公弼传 苏轼 公讳希亮,字公弼。天圣八年进士第。始为长沙县。浮屠有海印国师者,交能权贵人,肆为奸利,人莫敢正视。公捕置诸法,一县大耸。去为雩都。老吏曾腆侮法粥狱,以公少年易之。公视事之日,首得其重罪,腆扣头出血,原自新。公戒而舍之。巫岁敛民财祭鬼,谓之春斋,否则有火灾。公禁之,民不敢犯,火亦不作。毁淫祠数百区,勒巫觋为良民七十余家。 盗起,

7、知房州。州素无兵备,民凛凛欲亡去。公以牢城卒杂山河户得数百人,日夜部勒,声振山南,民恃以安,盗不敢入境。而殿侍雷甲以兵百余人,遂盗至竹山,甲不能戟士,所至为暴。或告有大盗入境且及门,公自勒兵阻水拒之。身居前行,命士持满无得发。士皆植立如偶人,甲射之不动,乃下马拜,请死,曰:“初不知公官军也。”吏士请斩甲以徇。公不可,独治为暴者十余人,使甲以捕盗自黩。 淮南饥,安抚、转运使皆言寿春守王正民不任职,正民坐免。诏公乘传往代之。转运使调里胥米而蠲其役,凡十三万石,谓之折役米。米翔贵,民益饥。公至则除之,且表其事。旁郡皆得除。又言正民无罪。职事办治。诏复以正民为鄂州。徙知庐州。虎翼军士屯寿春者以谋反诛,

8、而迁其余不反者数百人于庐,士方自疑不安。一日,有窃入府舍将为不利者。公笑曰:“此必醉耳。”贷而流之,尽以其余给左右使令,且以守仓库。 为京西转运使。石塘河役兵叛,其首周元,震动汝、洛间。公闻之,即日轻骑出按斩元以徇,而流军校一人,其余悉遣赴役如初。致仕卒,享年六十四。其人仁慈,故严而不残。 ( 选自苏轼文集,有删节)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县大耸 耸:震惊。 B.甲不能戟士. 戟:约束。 C.以公少年易之 易:更换。 D.转运使调里胥米而蠲其役 蠲:免除。5.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陈公弼治事“严而不残”的一组是( )公戒而舍之 公禁之,民不敢犯民恃以安,盗不敢入

9、境 独治为暴者十余人,使甲以捕盗自赎虎翼军士屯寿春者以谋反诛,迁其余不反者数百人于庐斩元以徇,其余悉遣赴役如初。A B. C. D.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雩都当地的巫师,每年春天的时候,都以祭鬼免除火灾为借口,大肆搜刮百姓财物,陈公弼到任后,严令禁止。 B.陈公弼到房州后,而对盗贼横行、缺乏兵备、百姓惶恐的情况,组织了数百人,昼夜布防,声威赫赫。终于保得一方安宁。 C.陈公弼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曾逮捕法办为非作歹的海印国师,严惩危害百姓的雷甲部下,后来又平息了周元的叛乱。 D淮南放生饥荒,安抚、转运使指责寿春太守王正民救灾不力,王被免职。继任者陈公弼

10、认为王正民无罪,安排他到鄂州做官。7.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毁淫祠数百区,勒巫为农者七十余家。 (2)身居前行,命士持满无得发。 (3)贷而流之,尽以其余给左右使令,且以守仓库。 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蝶恋花出塞 纳兰性德 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1) 上阕描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5分) (2)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6分) 名篇名句默写(6分)10.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1、 ,则芥为之舟, ,水浅而舟大也。(庄子逍遥游)青泥何盘盘, 。 ,以手抚膺坐长叹。(李白蜀道难)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尝趋百里外,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的大题只的小题,不得选做加一大题只的小题。如果多做,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25分) 马裤先生 老舍火车在北平东站还没开,同屋那位睡上铺的穿马裤,戴平光的眼镜,青缎子洋服上身,胸袋插着小楷羊毫,足登青绒快靴的先生发了问:“你也是从北平上车?”很和气的。火车还没动呢,不从北平上车,由哪儿呢?我只好反攻了:“你从哪儿上车

12、?”他没言语。看了看铺位,用尽全身的力气喊了声,“茶房!”茶房跑来了。“拿毯子!”马裤先生喊。“请少待一会儿,先生,”茶房很和气的说,马裤先生用食指挖了鼻孔一下,别无动作。茶房刚走开两步。“茶房!”这次连火车好似都震得直动。茶房像旋风似的转过身来。“拿枕头,”“先生,您等我忙过这会儿去,毯子和枕头就一齐全到。”茶房说的很快,可依然是很和气。茶房看马裤客人没任何表示,刚转过身去要走,这次火车确是哗啦了半天,“茶房!”茶房差点吓了个跟头,赶紧转回身来。“拿茶!”“先生请略微等一等,一开车茶水就来。”马裤先生没任何的表示。茶房故意地笑了笑,表示歉意。然后搭讪着慢慢地转身,腿刚预备好要走,背后打了个霹雳,“茶房!”茶房不是假装没听见,便是耳朵已经震聋,竟自没回头,一直地快步走开。“茶房!茶房!茶房!”马裤先生连喊,一声比一声高:站台上送客的跑过一群来,以为车上失了火,要不然便是出了人命。茶房始终没回头。马裤先生又挖了鼻孔一下,坐在我的床上。“你坐二等?”这是问我呢。我又毛了,我确是买的二等,难道上错了车?“你呢?”我问。“二等。快开车了吧?茶房!”他站起来,数他自己的行李,一共八件,全堆在另一卧铺上。数了两次,又说了话,“你的行李呢?”“我没有行李。”“呕?!”他确是吓了一跳,好像坐车不带行李是大逆不道似的。“早知道,我那四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