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兰娟院士病人的利益高于一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李兰娟院士病人的利益高于一切(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李兰娟:传染病医学领域的开拓者生于江南水乡浙江绍兴的李兰娟,被誉为中国传染病医学领域的领军人物。 这位共和国培养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在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肝炎肝衰竭、 感染微生态学建立及应用等研究领域取得重大成果,分别获得 1998 年和 2007 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她的带领下,经过多年积累,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 一院传染病学科于 2001 年跻身国家重点学科,传染病实验室建成传染病诊治国 家重点实验室,使浙江省传染病学科成为我国传染病诊治领军学科。李兰娟勇于探索钻研SARS、手足口病、地震灾后防疫、甲型H1N1流感等传 染病防控难题,为我国公共卫生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李兰娟院士作为“十一
2、 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数字卫生关键技术和区域示范应用研究” 项目负 责人,致力于国家数字卫生关键技术,为推进医疗卫生改革、保障人民健康发 挥了重要作用。作为卫生部临床路径技术审核专家委员会首席专家,李兰娟院 士积极组织实施和推进临床路径和主要疾病知识系统研究,不断规范临床诊疗 工作,努力开创临床诊治新模式。开辟重型肝病治疗新途径肝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重型病毒性肝炎由于肝细胞在短期内大 量坏死,迅速导致肝功能衰竭,眼看着许多病人未能待药物起效,就因肝功能 衰竭而去世,李兰娟心情十分沉重。医生的责任使她下定决心:一定要开辟一 种新的治疗方法,攻破重型肝炎病死率高达 80%这一国际性难
3、题,挽救患者的生 命。为此,李兰娟于1986 年申请了青年科研基金,并带领课题组开展对重型肝 炎肝衰竭的临床救治研究。经过 20 余年的艰苦攻关,终于创建了一套独特有效 的人工肝治疗新方法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该技术根据患者不同病情选 用血浆置换、血液灌流、血液滤过、血液透析、血浆吸附等方法单用或联合应 用,进行“个体化”治疗,为重型肝炎肝衰竭患者肝细胞再生及肝功能恢复创 造条件,从而降低重型肝炎肝衰竭病死率。至今,李兰娟带领的专家组已应用ALSS在浙医一院治疗重型肝炎1300余 例, 4000余例次, 急性、亚急性重型肝炎病死率由88.1%显著降低至21.1, 慢性重型肝炎病死率由84
4、.6%显著降至56.6%。此外,他们成功将ALSS应用 于肝移植围手术期,目前已应用于 130 余例次肝移植围手术期的治疗,有效延 长了肝移植等待时间并提高了患者生存率。为规范全国人工肝临床应用,李兰娟率课题组总结 20 余年 ALSS 临床治疗 的经验,探明了人工肝的适应证、禁忌证和疗效判断标准,制订成人工肝治 疗指南,在中华内科杂志、中华肝脏病杂志、中华传染病杂志等核心 期刊发表,使我国人工肝临床应用更加标准化和规范化,为 ALSS 规范应用和质 量管理奠定基础。为使更多的重型肝炎病人得到及时救治,李兰娟毫无保留地 推广ALSS技术,每两年一届,共举办了五届国际暨全国人工肝会议,每年一期
5、共举办了 12 期全国人工肝推广应用学习班,主编了首部人工肝脏专著,有 力地推动了人工肝在全国的广泛开展。与此同时,为了人工肝研究能和国际接轨,李兰娟领衔制订了我国首部肝 功能衰竭诊疗指南将我国重型肝炎的概念和国际肝衰竭概念接轨,ALSS研究 获 1997年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1 项,1998 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 项,在国 内外杂志发表人工肝相关论文 140 余篇。李兰娟被誉为国际上最大的人工肝组 织的领头人。感染微生态研究成果卓著微生态学是一门研究正常微生物群与其宿主相互关系的学科,但随着抗生 素、免疫抑制剂、放化疗、器官移植、介入治疗等各种医疗手段的广泛应用, 各种危重病人的生命得
6、以延长,对健康人不致病的人体正常菌群,在此类人群 中却引起了严重的难以控制的甚至是致命的感染。可以说,感染病的防治已成 为 21 世纪的重大课题。李兰娟敏锐地意识到这个科学难题的重要性,早在 1994 年她对 422 例院内 感染进行了微生态分析,惊人地发现院内感染发生率最高不在感染科,而是血 液科病房,其次是肾移植血液透析中心,均为内源性感染为主,药敏试验都有 不同程度耐药。于是她率课题组于1996年起申报了细菌耐药和感染微生态等包 括“973”在内的多项科研项目。经过长达 10 多年的研究,终于将微生态学理 论引入感染和肝病研究领域,创建了“感染微生态”学新理论,对肝病微生态 和细菌耐药进
7、行了系列研究,提出了感染微生态防治新策略,由纯粹“杀菌” 转向“杀菌”同时需“促菌”的感染微生态治疗新观念。内毒素在感染病发病机理中有重要作用。15 年前,李兰娟院士经反复实验 和比较,创立了内毒素定量测定的新方法。她还应用该方法指导相关人员在肝 胆系统、泌尿系统内毒素致病机理方面开展了深入研究,进一步提高了感染性 疾病诊断水平和治疗效果。为了解决微生态研究中无菌动物培育困难这个瓶颈 问题,经过多年研究,李兰娟组建了国内唯一的无菌大鼠培育体系,改良和优 化了 SD大鼠人工哺乳的饲养方法,成功培育出无菌大鼠,为我国进一步感染微 生态与感染免疫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2 年 10月,李兰娟主
8、编了首部感染微生态学专著,极大地促进了我 国抗感染手段和策略的改变,对规范我国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促进微生态制 剂的产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国微生态泰斗康白教授、英国帝国理工大学 教授、国际代谢组学之父 Jeremy K. Nicholson 都对此著作给予高度评价。值 得一提的是,在国际上直到2006年在权威杂志科学(Science)才刊登 论文指出“破坏微生态就是损害人类健康”一说,比李兰娟提出该理论足足晚 了 4 年。10 余年来,李兰娟共发表微生态相关论文 50 余篇,获得发明专利 1 项,省 科技进步一等奖 2 项,鉴于在感染微生态学建立及应用等研究领域取得的重大 成果, 2007
9、 年又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 项。为公共卫生事业不遗余力李兰娟对祖国的传染病防治事业始终怀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每次 国家面临危难的时刻,在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候,都冲在治病救人、救死扶伤的 最前线,积极、勇敢地挑战传染病防治难题,为我国公共卫生事业做出卓越贡 古、献。2003 年,在 SARS 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关键时刻,李兰娟对浙江省 SARS 防 治提出并采取了一系列创新性措施,有效控制疫情蔓延,为浙江省 SARS 防治中 无第二代病人、无医务人员感染作出了积极贡献,在全国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 头作用。李兰娟率攻关小组,在 48 小时内检获浙江 SARS 首例病人病毒特异性 核酸,率先
10、进行每 2 天一次,长达 3 个月的病毒载量、抗体滴度和临床表现全 程动态观察,成功培养和分离出 SARS 病毒,完成全基因测序,系中国大陆第二、 国际第八位登录Genbank;研制出特异性检测SARS病毒基因的实时荧光核酸扩 增诊断试剂并获发明专利。主编了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专著。由于表现突出 她本人也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抗击“非典”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08 年,全国多个省市发生较大规模的手足口病疫情。李兰娟迅速召集临 床诊治和疾病控制等领域专家,在广泛收集手足口病最新研究进展的基础上, 又总结自己的科研成果和临床诊治体会,及时主编手足口病专著并捐赠版 权,由卫生部向全国免费发放,为从事该病防治
11、的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提供较 全面和实用的专业参考,得到了卫生部陈竺部长的高度评价。2008 年汶川大地震发生之后,许多地震伤员相继发生梭菌性肌坏死情况。 随着伤员向全国转移,极易使该病向全国传播,李兰娟及时主持制定了梭菌 性肌坏死(气性坏疽)诊治专家推荐意见,由卫生部向全国发布,在指导和规 范全国梭菌性肌坏死的预防、诊治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李兰娟倡导下, 浙江省开通了国内首个支援地震灾区网络医疗服务平台。随后她带领专家团队 通过该平台实施网络服务平台会诊,为灾区患者提供了更及时、更高效的远程 诊疗服务,受到温家宝总理高度评价。2009 年,甲型 H1N1 流感国际大流行,李兰娟临危受命担任
12、国家防治甲型 H1N1 流感专家委员会临床诊治组组长。她针对疫情形势就传染病管理、发热门 诊设置、临床诊断、实验室检测、医疗救治、基层防控、检验检疫和舆论引导 等方面提出了重要的意见和建议,并参与了卫生部甲型 H1N1 流感诊疗方案 的编写和制定工作,对全国疫情防控工作的科学规范开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今年 8 月底,浙江省义乌市出现了首例重症甲型 H1N1 流感病例,在她的主持下, 专家组成功开展该重症病例的救治工作,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病人现已康复 出院,得到了省委省政府和卫生部领导的肯定。李兰娟担任浙江省卫生厅厅长期间,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提出许多具有前 瞻性的新的管理理念,得到国家和省领
13、导的肯定。她一直非常重视公共卫生和 农民的健康问题,通过一系列“卫生强省”具体措施的实施和开展,浙江省连 续多年的主要健康指标均领先全国。她系统提出社区卫生服务要实行“五个转 变”和“四个化”,以实际行动实践着心系百姓,执政为民的理念。不久前,李兰娟又提出了“健康面对面”行动计划,倡导建立全民电子健 康档案,统一卫生信息标准,互联互通、共享信息,为实现数字卫生、健康中 国而努力。致力于国家数字卫生关键技术 开创电子化临床路径诊治新模式 李兰娟作为“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数字卫生关键技术和区域 示范应用研究”项目负责人,通过构建全民个人电子健康档案(EHR)、分布式 数据中心、城乡社区与
14、医院双向转诊、远程诊疗、远程教育和健康咨询等系统 开展数字化医疗卫生资源共享、数字化医疗服务、数字化城乡社区卫生服务、 数字化公共卫生服务和保障等区域示范研究,为推进医疗卫生改革、保障人民 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李兰娟作为卫生部临床路径技术审核专家委员会首席专家,积极组织实施 和推进临床路径和主要疾病知识系统研究,致力于建立电子化临床路径,不断 规范临床诊疗工作,努力开创临床诊治新模式。临床路径是一种根据某种诊断、疾病或手术而制定的标准化的治疗护理模 式。病人入院以后,按照某种疾病的标准化的诊疗流程进行诊治,可以让病人 花最少的时间和金钱,获得最好的医疗服务,同时,也减少了医护工作者的工 作量,
15、节约了医疗资源和成本。早期的临床路径是纸质版本,由于受到各种检查预约时间,病人病情变化, 操作不便等多种主客观原因限制,往往流于形式,起不到真正的实效。为此, 在李兰娟院士带领下,浙医一院开展了隶属于“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的 临床路径课题攻关,并且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首创了基于关键节点的电子版 临床路径。电子化临床路径具有以下重要意义:首先,它可有效控制医疗成本。通过 对医疗活动深入到病种管理,可在很大程度上使医疗行为有所遵循,对医生的 随意诊疗有所约束,防止或限制过度检查、过度治疗和过度用药。通过减少不 必要的医疗行为,减少病人的就医成本。同时,它通过间接的临床记录方式, 有效减少医务人
16、员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医疗成本,促进医疗资源 的有效利用。其次,它可促进医疗质量的改进。在病人住院期间,医护人员以 临床路径的标准化流程为参照,监测病人每天的病情,及时纠正不合理的诊疗 措施,实现“过程改进技术”。再次,它可促进医疗品质的提高。通过标准化、 规范化和程序化的疾病诊治计划,减少病人住院期间因医护人员治疗程序和方 法的不同而导致的疗效差异。由于电子化临床路径在有医护版本外还有病人版 本,让病人能在住院早期就对自己疾病的诊治情况有更好的了解,对医疗过程 更加清楚,和医护人员形成良性互动,减少了病人因医学知识不对等产生的误 解,使得整个医疗过程更为和谐。在奉献中体味幸福在“李厅长”、“李老师”、“李教授”、“李主任”、“李院士”和“李医师” 等诸多称呼中,李兰娟说,她最喜欢听到的还是李医师这个称呼。而她本人也 为成为一名尽职尽责的人民医师披肝沥胆,竭尽全力。几年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一位白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