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第五课第二节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63498347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5.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第五课第二节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九年级第五课第二节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九年级第五课第二节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九年级第五课第二节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九年级第五课第二节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第五课第二节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学设计(教案)模板基本信息学 科思想品德年 级九教学形式教 师邱建富单 位九中课题名称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学情分析分析要点:1.教师主观分析、师生访谈、学生作业或试题分析反馈、问卷调查等;2.学生认知发展分析:主要分析学生现在的认知基础(包括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要形成本节内容应该要走的认知发展线;3.学生认知障碍点:学生形成本节课知识时最主要的障碍点。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鼓舞我们民族迎难而上、团结互助、战胜强敌与困难的不竭力量之源。使学生明确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责任、有义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

2、基本内涵,感悟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不同时期对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2、能力目标通过阅读、思考、小组讨论等手段,掌握和互相检测相关基础知识,并解决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和勇于提问解答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语价值观教育学生懂得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责任、有义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要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不断为之增添新的富有生命力的内容,使之在保持优秀传统的同时更具现代气息和时代风貌,努力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通过播放“红军长征”“抗洪”“原子弹爆炸”“载人航天”等图片,来反映中华民族面临种种巨大的困难,从不

3、退缩,而是知难而进、百折不挠并最终在挫折中奋起的最重要原因就是我们的伟大的民族精神。二、讲授新课(一)民族精神生生不息(板书)【用人物或事例说明对“中国的脊梁”的理解】对中华民族作出巨大贡献的人物及其伟大的民族精神。答:“中国的脊梁”就是指体现民族精神和气节、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不惜奉献自己一切的人们。从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到孔子的“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其志也”;从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从东林书院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都闪耀着民族精神的光芒。但“中国脊梁”并非只

4、有英雄人物,千千万万埋头苦干、无私奉献的中华儿女,都是民族的脊梁:当中华民族遭到侵略和欺凌的时候,那些不甘屈服、分歧反抗的人们,是民族的脊梁,如洪秀全、孙中山等等;为保卫祖国,无数远离自己的父母而守卫祖国边陲的解放军战士,是中国的脊梁,如王利伟等;为了振兴祖国的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呕心沥血、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是中国的脊梁;坚守自己的岗位,奋力并搏的工人,是中国的脊梁;千千万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父老乡亲们,是中国的脊梁。1、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板书)【朗诵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一诗】答:描绘了“九一八”以后,中华儿女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捍卫祖国大好河山的历史画卷,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热爱的强烈

5、的爱国主义情感,也歌颂了为争取民族独立不惜牺牲一切的爱国主义精神。2、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板书)什么是中华民族精神?答;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的伟大的民族精神的地位:是中华民族生命肌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怎样的民族精神?答:(1)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2)中华民族的伟大的民族精神的地位:是中华民族生命肌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3)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它所赋予

6、新的时代气息,使中华民族精神不断发扬光大。爱国主义就是一个国家的人民在千百年实践中形成的对自己的祖国最诚挚最深厚的感情。填表感受中华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名言警句历史典故团结统一“定于一”、“尚统一”、“一天下” 郑成功收复台湾爱好和平“和为贵”、“与人为善”“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昭君出塞等和亲政策勤劳勇敢“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愚公移山、精卫填海自强不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卧薪尝胆、吃一堑,长一智3、伟大的民族精神是不竭力量之源(板书)【什么是长征精神?】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的民族精神答:(1)“长征是历史记录

7、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A、宣言书:它向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蒋介石等是完全无庸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B、宣传队:它向11个省大约两亿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C、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11个省中,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2)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持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胜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

8、;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扰、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公里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是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的民族精神。4、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板书)(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A、井冈山精神:就是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敢于胜利的精神。B、长征精神: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的民族精神C、延安精神: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2)新时期:A、大庆精神: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艰苦创业

9、精神;讲究科学、“三老四严”的求实精神;胸怀全局、为国分忧的奉献精神B、“两弹一星”精神:就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精神。C、抗洪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D、载人航天精神:就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精神(二)民族精神我传承(板书)这些中国留学生的行为为什么会赢得热烈的掌声?因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自觉维护了祖国的尊严和荣誉,不做有损于国家利益的事。 【当雄壮的国歌奏响时的感受】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责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1、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板书)(1)民族文化是民族的根,民族精神是民族

10、的魂。(2)面队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面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崇高历史使命,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责任、有义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3)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即使中华民族精神的蕴涵更加丰富,又使民族精神在保持优秀传统的同时更具有现代气息和时代风貌。2、如何传承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怎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板书)(1)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要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不断为之增添富有生命力的内容。(2)我们要不断增强改革开放以来所形成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求知精神、服务精神、开拓创新精神等等,使民族精神在保持优秀传统的同时更具有现代气息

11、和时代风貌。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和未来,让我们一起努力,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共同谱写民族精神的新篇章。三、小结新课弘扬民族精神重在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从每一个人做起,从具体事情做起。民族精神的大厦是世代中华儿女一砖一瓦建造起来的,中华民族的每一个子孙都有责任、有义务,也有能力、有条件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做出自己的贡献。弘扬和培育伟大的民族精神,既表现在国家安危、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能够挺身而出、舍生忘死、前赴后继;也表现在他人生命、财产遇到危难的关键时刻,能够见义勇为、扶危济困、无私奉献;还更多地表现在日常的学习工作中,能够爱岗敬业、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平凡之中见

12、伟大,细微之处见精神。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坚持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把对祖国、对人民深沉的爱,把个人的远大理想和抱负,化作励志图强、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为建构民族精神大厦添砖加瓦,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板书设计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一)民族精神生生不息1、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 2、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 3、伟大的民族精神是不竭力量之源 4、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2)新时期:(二)民族精神我传承1、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2、如何传承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怎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作业或预习自我评价组长评议或同行评议(可选多人): 评议一单位: 姓名: 日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