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合集5篇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63494448 上传时间:2023-09-0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8.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合集5篇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关于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合集5篇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关于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合集5篇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关于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合集5篇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关于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合集5篇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合集5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合集5篇(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于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合集5 篇关于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合集5 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 就难以防止地要准备说课稿, 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 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5 篇,欢送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篇 1一、说教材:认识线段是苏教版数学第三册第六单元厘米和米的第一课时。在此之前, 学生已经认识了三角形等简单的图形, 并在这学期学习了多边形, 知道了有几条边就是几边形, 为今天的学习积累了一些经验。 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实际上就是量线段的长短, 所以教材首先让学

2、生初步认识线段。 教材注重学生的实际体验, 在体验中感悟知识, 通过具体活动获得对线段的直观认识, 初步认识线段的特征。本课是学生学习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根底,更是今后认识平面图形、立体图形的重要知识准备。基于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实际,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1 、 使学生经过实际的观察和操作, 初步认识线段, 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简单图形中线段的条数,会画线段。2 、在观察、体验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3 、 联系学生生活的实际,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初步认识线段的特征,由于线段对学生来说是比拟抽象和难以理解的。所以清晰地

3、建立起线段的表象是本课的教学难点。二、说教法本节课,我将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运用以下教法进行教学:1 、直观教学法。通过教具、学具操作、多媒体演示等,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从实物感知过渡到图形表象,抽象出线段的图形,直观的认识线段的特征。2 、活动体验法。新课标提倡“做数学。学生只有亲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才能真正理解知识, 灵活运用知识。 通过 “看、 比、 画、 折、 说等一系列活动,促进思考,引导探索,丰富数学活动经验。3 、 形象化的教学。 形象化的语言, 比方线段的两个端点就像两个小人儿立在两端, 线段躲到了图形队伍中去了等等能够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 形象化的教学手段,

4、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增强了孩子们学习的兴趣。三、说学法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是教学的一项根本任务,落实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运用以下学法有效学习。1 、观察操作法。 “活动是认识的根底,智慧从动作开始。尽可能给学生进行观察和操作的时机, 让学生在一系列的亲身体验中发现知识, 理解知识和掌握知识。2 、 合作交流法。 在独立思考的根底上进行合作交流, 有助于学生积极思考、实现思维互补,获得成功体验。四、说教学程序鉴于对以上的认识,根据学生的认知开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一、猜谜语引入新课数学源于生活,从身边常见的毛线入手,让学生观察桌上的毛线随意摆放,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弯曲的毛线。为操作

5、把毛线变曲为直打下根底。二、活动体验,探究新知。新课程强调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经历、感受知识,最终认识、掌握知识。因此我通过以下的活动情境加深学生的体验。1 、感知线段拉一拉:组织学生把毛线拉直,说方法,强调要捏住线的两端再拉直。顺势指出: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引出线段。接着再进一步从拉直的这条线认识线段的两个端点, 辅助多媒体在课件上抽象出线段的图形, 闪烁端点,加深认识。辨一辨:在对线段有了初步感知之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 通过自己的描述再次感受线段的两个特点, 并及时通过想想做做第 1 题, 进行识别和说理,加深对线段特征的认识

6、。2 、找线段在学生对线段有初步的认识后,让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其他的例子来加深理解,加深对线段的感受,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观察课本的边,数一数有几条线段,引导孩子观察这几条线段围成了什么图形。接着让学生完成“想想做做2 ,交流并引导发现几边形就由几条线段围成。从实物迁移到图形,加深对多边形的认识。3 、做线段让学生拿出一张纸尝试,引导学生发现折痕也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让同桌之间互相指指说说,稳固线段的特征。接着让学生试着在纸上折出比这条线段长或短的线段,直观感知线段的长短,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孕伏和渗透。利用低年级学生爱玩爱比赛的特点,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想学、乐学、学会、会学,从而更

7、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4 、画线段引导学生利用一些工具尝试画线段,让学生经历画线段的过程,画好线段后,先在小组交流汇报。然后让学生展示自己画的线段,交流画法和步骤。通过交流,探索画线段的方法,感受解决数学问题的多样化。三、游戏稳固,拓展延伸结合书中的练习,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深化知识的同时获得成功的体验。闯关“画线段。第一关:连接两点画一条线段。第二关:三个点。猜猜画完是什么图形?第三关:四个点。独立画,交流。四、全课总结,质疑延伸。课的最后,让学生交流这节课的收获和体会,以学生自我回忆的方式进行小结, 促使学生对知识的内化掌握, 培养学生抓住学习的重点, 自己整理知识的 能力。认

8、识线段评课记录朱月萍:今天朱老师为我们上了一节形象生动的低年级的数学课,整节课表达了形象化的教学风格, 下面请各位老师围绕 “形象化教学的实践与研究这一主题谈谈自己的看法。王 燕:L- 八、1 、 形象化教学语言的运用提升数学课堂的趣味性, 形象化的语言不仅有趣味性,还能帮助学生有效地记住线段有两个端点这一特征。2 、 形象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开始, 由生活中的实物毛线引入新课, 再通过动手操作发现特征, 最后抽象成线段这一图形。 由生活到数学, 由形象到抽象, 充分表达了知识形成的过程, 有助于学生对知识形成的理解。游晓霞:教者从谜语导入引起学生兴趣,重点运用形象化的语言和

9、教学手段。 采用直观演示法和操作实践法。 教者能引导学生发现注重指导学生观察操作。孙 亮: 画线段时动画出现的是先画直线, 再画两个端点, 是否可以展示先画两个端点,再画直线,或先画一个端点再画直线和另一个端点。胡万进: 关于四个点可以连成几条线段, 学生容易定式思维连成4 条线段,可以在出示3 个点连成线段之后再在连好图形旁边再加一个点, 学生就更容易发现对角线连成的线段了。周 建:1 、联系生活实践,通过一系列的活动,逐步认识线段的本质特征。2 、课堂结构合理,过度自然,语言形象化突出,教学效果好。建议:连接4 点,可以结合学生握手的情境周文进:儿童化的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鼓励性的语言树立

10、了学生的自信心,自然得体,富有启发的无声语言带动课堂教学。郁 平:教学中教师紧紧抓住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这两个特征来教学。活动中通过实物的操作, 例如拉一拉摸一摸找一找折一折更形象和直观的让学生找出线段的特征。 比拟线段长短的活动中, 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找出比价的方法。整个教学过程中能让孩子在老师的引导下,总结出每个教学内容的重点。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篇 2一、教学背景分析: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的第一节“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的第一课时, 教材第 12页至 14 页例 1、 例 2 的教学内容。 本节内容属数与代数领域,是在学生已

11、经学习了简单的分类知识和表内乘法的根底上教学的, 它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 也是今后学习分数的根底, 是较难理解的数学概念。 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 “平均分的根底上的, 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 关键是理解 “平均分。教材设计了各种情境, 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 向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实践时机, 通过观察了解“每份同样多,引出“平均分,再让学生充分参与平均分各种实物,让学生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学生屡次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并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表象, 为认识除法打好根底。 新课标指出: 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开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根底, 面向全体学生, 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主动探索、

12、 合作交流,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根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获得根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二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碰到平均分的时机很多, 所以已粗浅的接触了此类知识, 脑海中已有浅略的表象, 但却无系统的理念体系,这节课的目的就帮助学生把理论知识升华。二、根据课标要求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我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重、难点如下:1 、 通过观察情境图,能举例说明 “每份同样多, 并能说出平均分的含义。2 、初步感知平均分的特点,会将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假设干份,至少80% 的学生能比拟标准地说出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3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学重点:平均分的含义。教学难点:

13、平均分的方法。三、教学资源和主要教学方法:一教学资源充分利用教材主题情境,借助多媒体电子白板、实物学具,在真实的数学情境中引导学生掌握知识。二主要教学方法数学课程标准中这样规定: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测、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根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基于此,在教学中通过具体情境,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 操作、 交流等活动, 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解决问题,积淀经验。四、教学过程:本节课主要设计四个环节:一创设情境,直观感知“平均分;二动手

14、操作,探究“平均分的方法;三应用新知,理解“平均分四全课总结。下面就每个环节的设计流程及设计意图进行说明。一 创设情境 , 直观感知平均分。 这个环节主要从以下四个步骤进行:1 、情境引入,初步体验“每份分得同样多。通过课件出示教材第12 页“二 1班准备春游食品的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把图中小朋友分东西的场景进行描述,尤其是对“分橘子、 “分糖果的情景进行猜测:小朋友手里拿的橘子、糖果应该放在哪一堆里?【设计意图:充分利用主题情境的原因是孩子们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具有浓厚的兴趣 ,这与他们的生活联系较为紧密,在观察分食品的场景中,那种要求分的公平、 一样多的分配方案是出自孩子们内心需求的,

15、 因此, 会很自然的产生每份分得同样多的要求, 通过这一环节, 让他们初步体验 “每份分得同样多。】2 、动手实践,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利用各种学具图形代替实物 ,按照小组人数将这些“实物进行分配,然后集体交流, 汇报分的过程及方法。【设计意图:这个过程是相对开放的,组内利用学具代替实物,各种“实物的数量也不一样, 按照 4 个人来分, 会出现每人分得同样多, 也会出现每人分得不同样多,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充分展示孩子们在解决问题时的策略方法,在合作交流中实现经验互补, 也为教师调整教学预案提供现实情境。 这个环节使进一步体验“每份分得同样多。】3 、从学生的分配方案中,揭示“平均分的概念。利用实物展台,选取平均分和没有平均分的小组进行比照,并交流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 由此揭示这种公平的分法平均分的概念。【设计意图:经过平均分和没有平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