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建筑对比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63488136 上传时间:2022-12-29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38.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外建筑对比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外建筑对比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外建筑对比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中外建筑对比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中外建筑对比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外建筑对比》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外建筑对比(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外建筑对比颐和园与罗马大教堂一、颐和园1、自然的山水骨架影响布局方式颐和园始建于乾隆十五年,是依照原有的瓮山和西湖修建的。有山有水这便是颐和园最初的山水地 形。后来根据周围的环境进行了整体的规划,形成了万寿山和昆明湖。这样的山水骨架就为颐和园的 大的整体布局限定了大的框架。从某种意义上说,就等于决定了颐和园的布局方式。设计师还非常巧 妙的将这些山水地形条件加以很好的利用和改造,有取有舍,就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古典皇家园 林所特有的“一池三山”的格局。2、功能的分区显示布局特点颐和园根据使用功能基本可以分为三个区:以仁寿殿为中心的政治活动区,以乐寿堂、玉澜堂和宜 芸馆为主体的生活居住区,以万

2、寿山和昆明湖等组成的风景游览区,前两个区集中在东宫门。而风景 区则主要集中在万寿山和昆明湖周围,有佛香阁、长廊、排云殿、十七孔桥、铜牛、知春亭等著名的 建筑。众多的建筑和景点构成了颐和园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显示出了颐和园布局的整体脉络,主次分 明。这样的布局形式不仅很好的和原有的地形相结合,也成就了这座古典皇家园林的的使用功能。3、布局中的空间问题颐和园的布局也很好的表现出了空间的概念。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山水地形本身的尺度很 大,让人能够感受到强类的空间感;另外颐和园还巧妙的利用“借景”的手法来实现了空间的延伸。 以园外数十里西山群峰为北京,把玉泉山上的宝塔纳入全园画面之中,从园中西眺,

3、人们会更感到山 外有山,景外有景。全园建筑依据山湖形式巧妙安排,并且以西山群峰为借景,更加使景色变幻无穷, 美不胜收。(图一)艺术特色 人兼备实用性与艺术性中国古典建筑艺术品既有受重力规律支配的物质性,又有受审美规律支配的精神性;既有符合目的性 的实用价值,又有可供欣赏的艺术价值;既是科学史的产物,又是艺术史的成果。园内的十七孔桥也是实用性与艺术性并存的建筑代表。广阔的昆明湖,桥面呈长长的曲线横跨其上,桥 如虹,水如空,既宜远观,又宜近赏。另外,它对于周围环境的构景功能也十分显著。次山水桥的奇幻之美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石是园之骨,也是山之骨,不仅是山的组成部分,还可以是山的表征。颐和园乐寿 堂前

4、现有大石如屏,色青而润,体量巨大。颐和园的青芝岫垒块层叠,覆压重深,有雄伟浑厚之态,颇能给 人以壮美之感。颐和园的万寿山如真山似假便奇。依山而建的建筑群形成了丰富的景观效果,万寿山麓 绚丽如虹的长廊,山腰雄伟高耸的佛香阁,金光璀璨的排云殿,山颠异彩纷呈的智慧海。所有这些引得游 人如云、纷至沓来。颐和园水体景观的最大特色在于那些大大小小的桥,这些桥极大地丰富了水体景观。 十七孔桥犹如长虹卧波,细腰如带,弯环如许的玉带桥倒映入水,桥和倒影一虚一实,又能逗人萌生一道 长虹上下圆的烂漫遐想。还有荇桥、镜桥等梁式桥,由于桥的体量较大,桥身高而平坦,上面均建有亭 榭,这里不但是凭空凌波欣赏水体景观的最佳处

5、所,而且如果变换方位和视角,则又可见多姿多彩的亭 榭和桥梁一起,倒影荡漾于碧波,令人真幻莫辨。颐和园主体山一一万寿山,是在其原型瓮山的基础上人 力加工而成的;其主体水系一一昆明湖是仿杭州西湖所作,加之其总体上的反轴线布局,突出了它天然 山水园的特色。(图二)二、罗马大教堂(圣彼得大教堂)一般情况下,比较雄伟壮观的教堂大多是基督教举行宗教仪式的地方,虽然宗教的仪式没有什么区别,但是,在不同时期内,教堂的建筑风格却各不相同。早期的教堂多为长方形结构,F世纪后,开始出现拜占廷式的教堂,到了 11世纪,教堂建筑进入“罗马式建筑”时期,12世纪末到彩世纪末,是 教堂的“哥特式”时期,文艺复兴时期,教堂的

6、建筑风格又回到古希腊式和罗马式,著名的圣彼得大教堂就是其代表之一。(图三)文艺复兴建筑最明显的特征是扬弃中世纪时期的哥特式建筑风格,而在宗教和世俗建筑上重新采用古 希腊罗马时期的柱式构图要素。但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的建筑师绝不是泥古不化的人,他们甚至将 各个地区的建筑风格同古典柱式融合在一起。建筑师在创作中既体现统一的时代风格,又十分重视表 现自己的艺术个性,各自创立学派和展现个人的独特风格。总之,文艺复兴建筑,特别是意大利文艺 复兴建筑,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是世界建筑史上一个大发展和大提高的时代。圣彼得大教堂气势磅礴,采取了集中式的古罗马建筑形式,给人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它利用 了先进

7、的科学技术成果,这对一贯反科学的教会来说是一个沉重打击,它是“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 最伟大进步的变革”时代的不朽纪念碑,是文艺复兴式教堂建筑艺术达到顶峰的重要标志。圣彼得大教堂从兴建、到经历多次的扩建和改建、再到最后装饰完毕,总共经历了活00多年的历史, 而这一个过程正好是基督教在罗马帝国发展壮大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圣彼得教堂建筑史也就是 基督教发展史的一部分。中外建筑之间有很多的差异和不同,而造就这些差异的正是中外不同的文化与生活习惯等。一、文化意念上的差异文化意念上的差异是建筑文化的首要形成原因。众所周知,建筑是为人构筑的,这就决定了建筑的人 文性,研究中外建筑文化上的建筑首先应从物质

8、现实和观念形态、文化崇尚出发,看建筑是崇人、为 人还是崇神;其次,看建筑反映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最后看建筑的技艺、传统和变革精神。由于 建筑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其巨大的艺术表现力量以及它与人类文化的深刻的同构对应关系,体现 着人类的文化思想观念。简言之,中国古代建筑始终是以现世的君权为核心的,渗透着中国人的伦理 观念;而西方古代建筑是宗教的、神权的。四、布局方式上的差异从古代文献记载绘画中的古建筑形象一直到现存的古建筑来看,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种 简明的组织规律,这就是每一处住宅、宫殿、官衙、寺庙等建筑,都是由若干单座建筑和一些围廊、 围墙之类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组成的,是封闭的群

9、体的空间格局,在地面平面铺开,类似于“四合院” 模式。中国建筑除了佛塔以外,一般只造一两层,但多沿着地面向四周铺得很开,同时,这种庭院式 的组群与布局,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轴线(也称前后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比 较重要的建筑都安置在纵轴线上,次要房屋安置在它左右两侧的横轴线上,是一种“集体”的美。其 实中国古代建筑无论大小通常都有这样预定规划,遵循着礼制观念来建设,且以封建政权为其核心。 例如;北京明清宫殿,明十三陵,曲阜孔庙即是以重重院落相套而构成规模巨大的建筑群,各种建筑 前后左右有主有宾合乎规律地排列着,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形态的内向性特征,宗法思想和礼教 制度。欧洲建

10、筑是开放的单体的空间格局向高空发展,造得高大雄伟,并且在垂直方向加以扩展和强化, 以高耸的穹隆、钟楼和尖塔来渲染艺术特性。通常是围绕着一座或几座有市民公共活动中心性质的教 堂进行发展布局,街道或自由曲折,或作放射状自发的伸展,城市外围形状一般也不规则,商店、作 坊满布全城,面向大街。以相近年代建造、扩建的北京颐和园和圣彼得大教堂比较,前者是由数以千 计的单个房屋组成的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建筑群体,围绕轴线形成一系列院落,平面铺展异常庞大; 后者则采用“体量”的向上扩展和垂直叠加,由巨大而富于变化的形体,形成巍然耸立、雄伟壮观的 整体。五、建筑发展上的差异建筑的发展不同,表现了中西方对革新态度的

11、差别。从建筑发展过程看,中国建筑是保守的。据文 献资料可知,中国的建筑形式和所用的材料 3000年不变。与中国不同,西方建筑经常求变,其结构和材料演变得比较急剧。从希腊雅典卫城上出现的第一批神庙起到今天已经2500余年了,期间整个欧洲 古代的建筑形态不断演进、跃变着。从古希腊古典柱式到古罗马的拱券、穹窿顶技术,从哥特建筑的 尖券,十字拱和飞扶壁技术到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罗马圣彼得大教堂,无论从形象、比例、装饰和空 间布局,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反映了西方人,敢于独辟蹊径,勇于创新的精神。六、美学艺术上的差异中国较为强调曲线与含蓄美,即“寓言假物,不取直白”。如园林的布局、立意、选景等,皆强调虚 实

12、结合,文质相辅。一步一景,曲径通幽,水道为自然的瀑布、溪流和湖泊或追求自然情致,或钟情 田园山水,或曲意寄情托志。工于“借景”以达到含蓄、奥妙,姿态横生;巧用“曲线”以使自然、 环境、园林在个性与整体上互为协调、适宁和恬、相得益彰而宛若天开。“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的 手法,近似于中国古典诗词的“比兴”或“隐秀”,重词外之情、言外之意。看似漫不经心、行云流 水,实则裁夺奇崛、缜密圆融而意蕴深远。中国传统的建筑用斗拱将屋檐托起的交叠的曲木,斗拱不 但可“用以减少立柱和横梁交接处的剪力”,还具有装饰作用。它将纵向的力量向横向拓展,从而构 造出多种多样的飞檐,飞檐有许多类型,或低垂,或平直,或上挑。其

13、不同的形式制造出不同的艺术 效果,或轻灵,或朴实,或威严。不仅亭、台、楼、阁都要用飞檐来标明自己的身份,表达自己的情 感,而且飞檐的高低、长短往往会成为建筑设计的难点和要点。正所谓“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 则太短”,飞檐的设计必须恰到好处才能显得轻灵而不轻佻,朴实而不机械,威严而不呆板。用举折 和举架形成屋顶的斜坡或曲面。翘起如翼的屋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骄傲,而且在使用颜色上,中国建 筑是世界各建筑体系中最大胆的”,不但在大建筑物中使用朱红色,而且还大量用彩绘来装饰木架部 件。除此之外,中国建筑的装饰部件,大到结构部件、脊吻、瓦当,小到门窗、门环、角叶,都具有 很强的装饰形状或图案。西方则以平

14、直、外露、规模宏大、气势磅礴为美,比如开阔平坦的大草坪、巨大的露天运动场、雄 伟壮丽的高层建筑等等,皆强调轴线和几何图形的分析性,平直、开阔、外露等无疑都是深蕴其中的 重要特征,与中国建筑的象征性、暗示性、含蓄性等有着不同的美学理念。西方的建筑着眼于实物体。 古代希腊的毕达哥拉斯、欧几里得首创的几何美学和数学逻辑,亚里士多德奠基的“整一”和“秩序” 的理性主义“和谐美论”,对整个西方文明的结构带来了决定性的影响,一切科学和艺术,它们的道 路都被这种理念确定了命运。翻开西方的建筑史,不难发现,西方建筑美的构形意识其实就是几何形 体综上所有论述,中外建筑文化上的差异不是一朝一夕所形成的,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世界一体 化的深入,中外之间的差异也在慢慢的缩小,各国之间的文化交融在日常生活中也并不少见,比如中 国文化法国行等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也在日益的加强,建筑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成了现代建筑学者正 深思研究的话题,关于建筑文化的交融、重整、创新,我们应加强建筑创作的学习,积极向西方优秀 建筑设计理念借鉴、学习,形成真正属于我们中国文化风格和建筑的审美潮流!2016 级工商六班 侯嘉轩1620409063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