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简洁内容.doc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63480040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1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认知心理学简洁内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认知心理学简洁内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认知心理学简洁内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认知心理学简洁内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认知心理学简洁内容.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认知心理学简洁内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认知心理学简洁内容.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n 1967年,出版了第一本以“认知心理学”命名的书,作者是Ulric Neisser。n Neisser “认知”是指对感知觉系统输入的刺激所进行的六种心理过程。六种心理过程:1转换 2缩减 3添加 4储存 5提取 6运用认知心理学就是以心理学的方法来研究人类认知问题的一个领域。认知心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n 第一个问题:信息如何储存(静态的表征)储存的内容 储存的形式 储存的媒介n 第二个问题:知识如何用于完成任务/心理过程(动态的表征)第二个问题:心理过程 认知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取向n 信息加工论是认知心理学中最经典的理论取向。n 信息加工模型,这个模型基本上是将事件以时间顺序排列。信息加工模

2、型的假设:n 人类心智被视为通用的信息加工系统或符号操作系统n 刺激和反应之间可以区分出一系列的加工过程,每一过程都需要特定的时间n 当信息在这些过程中加工时,假设其内容和形式都会经历一系列的改变n 这一系统需要依赖于神经学基础,但又不完全受制于这一神经基础n 系统中这些阶段通常存在结构和资源上的限制性n 需要注意的几点问题: 不同的加工阶段是功能性的结构而非在大脑中一定有不同的定位 信息加工的过程可以存在差别方向:自上而下加工与自下而上加工种类:自动化加工与控制性加工方式:序列加工和平行加工 信息加工可以受到信息意义、个体经验以及熟悉性的影响 系统是主动的、自我监控的、以及主动寻找信息的认知

3、方向的差别n 自下而上加工:直接由刺激引起的加工。n 自上而下加工:受个体知识和期望影响的加工。绝大多数人类认知过程是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加工的综合。n 自动化加工:速度极快,不太容易受到意识的控制,也不需要注意或特别花费精力就可发生的加工。n 控制加工:加工速度较慢,需要特别花费精力,可随意控制的加工。n 序列加工:按照某种次序逐一进行的加工n 平行加工:同时多向进行的加工。n 序列加工和平行加工都有可能发生。第一节实验认知心理学方法一、反应时技术 (一)反应时技术的理论基础: 1、基于经典的信息加工范式而提出,认为反应时可以作为认知机制的重要指标。不同的信息认知加工阶段的加工形式、加工内容不

4、同,其反应时也就不同。 2、反应时间(reaction time, 简称RT)是指从刺激作用发生到引起机体外部反应开始动作之间的时间,即刺激与反应之间的时间间隔。又称为有机体反应潜伏期。(二)反应时在认知研究中的意义:反应时是一种反应变量,它是个体成绩的指标或内部加工信息过程的复杂程度的指标。 利用反应时不仅能推测人的信息加工的过程,而且能推测认知的内部结构。 但是,反应时技术不能充分揭露复杂认知活动的内部过程,也不能了解人们在完成这些活动时所使用的策略。二、双耳分听技术是,实验者要求被试追随呈现到一侧耳朵的迅息,而与此同时向另一侧耳朵呈现另一条迅息。双耳分听技术的理论基础是: 双耳分听不同的

5、信息,输入认知系统以后,如果进行了不同的加工,那么我们人的认知系统对分听的不同信息的反应和保存量等是不同的。分视野速示刺激法的逻辑: 信息投射到优势半球时会表现出加工优势,而信息投射到劣势半球时则需要通过胼胝体信息至优势半球,然后再做出反应,这样在信息处理上的效率较低。实验认知心理学方法的局限: 缺乏生态学效度如:“固执实验者” 速度和准确性的测量只能提供有关认知活动涉及的内部过程以及过程间关系的间接证据 较少考虑个体差异计算建模/认知科学一、语义网络 二、产生式系统 三、联结主义网络认知神经科学技术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阐明认知活动的脑机制。这方面的主要技术有:一脑电(EEG/ERP) 1脑电图

6、2事件相关电位二、脑磁图三、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技术四、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五、透颅磁技术认知神经心理学研究脑损伤患者的认知活动模式。其核心任务是通过对不正常认知的研究而发现正常认知的规律。认知神经心理学的研究思路是:通过脑损伤造成的选择性认知功能障碍和保留的认知环节,推测正常人大脑的认知机制。实验认知心理学 一直是心理学获取证据的重要手段,所有其他范式的发展都应归功于实验认知心理学但也存在着缺乏生态效度等问题;认知科学方法 主要借助计算机模型来理解认知过程。可以帮助我们排除那些计算上不可行的理论、支持对复杂理论作出预测。但是认知科学家发展出的计算模型在适用范围上比较有限,忽视其他因素(如

7、情绪),且过于关注简单任务。认知神经科学主要是通过一些活动记录和脑成像技术来研究认知过程与大脑活动之间的关系。但是脑成像记录基于反应时技术中的减法逻辑,存在一定问题。认知神经心理学主要运用行为实验法加上一系列心理测验来研究大脑损伤患者的认知活动特点。但其模块化范式不太适合解释高水平认知过程。感觉(sensation)指对物理世界的能量的初始探测。知觉(perception)涉及解释感觉信息的高级认知过程。(我们先前的经验为感觉体验赋予了意义。)知觉不仅受到感觉信号的影响,还受到过去知识、先前假设以及偏见的影响。感知觉的区分: “感觉”是自下而上的处理,“知觉”则涉及自上而下的处理。 “感觉”处

8、理原始素材,“知觉”处理对象。一、知觉的通则适应与对比;知觉恒常性;归类性知觉;知觉组织;情境效应二、知觉的整合感观内和感观间感知登记/感觉存储一、视像存储(Sperling, 1960)二、声像存储三、感知存储的功能全部报告法实际测量的是被试对自己看到的内容都记住了什么,这可能不同于他们最初知觉到的内容。 部分报告法实验过程: 在呈现了各行字母之后,紧接着呈现3种音调中的一个,以声音为线索报告相应一行的字母。 改变字母呈现时间和声音信号呈现时间之间的间隔,从而能够测量视像存储的时间。实验结果被试可以报告每行4个字母中的3个大约为75部分报告优于全部报告的时间大约持续300ms,超过1秒则回忆

9、的成绩下降到了全部报告法的水平。声像存储与视像存储的相似之处在于,原始的感觉信息都能在存储器里保持一小段时间,从而使得有关的特征能够被抽取出来并作进一步的加工。“四耳人”、“三耳人”实验感觉存储的功能一个合理的推测是:它们使我们能够知觉“一切”而又只注意我们的知觉中那此必不可少的部分,这构成了进化过程中最为经济的系统。感觉储存使我们有时间提取至关重要的特征作进一步加工以及作出行动。感知过程的几种对立理论一、建构感知观与直接感知观二、自下而上加工与自上而下加工三、整体加工与局部加工自下而上(bottom-up)加工: 指由外部刺激开始的加工,通常是说先对较小的知觉单元进行分析,然后再转向较大的知

10、觉单元,经过一连续阶段的加工而达到对感觉刺激的解释。自上而下(top-down)加工: 由有关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始的加工,由此可以形成期望或对知觉对象形成假设,这种期望或假设制约着加工的所有阶段,从调整感觉器官到引导对细节的注意。二、自下而上加工与自上而下加工自变量: 上下文情况:无上下文、4字上下文、8字上下文(考察自上而下加工) 靶子词呈现的时间:0140ms,以20ms变化(考察自下而上加工)因变量: 靶子词识别率结果: 随呈现时间增加,靶子词识别率上升。 有上下文的始终优于无上下文的。 差别先变大,再变小。说明不同条件下会有不同的情况。整体加工与局部加工自变量:总体的一致性关系与局部

11、的一致性关系因变量:反应时间(按键判断听到的是哪一个字母)实验结果: 总体的一致性关系有主效应 一致无关冲突 局部的一致性关系无主效应 一致无关冲突整体加工与局部加工的实验b(Navon,1977)自变量:两个 不同指导语: 注意整体 注意局部 大小字母间的一致性: 冲突、无关、一致 实验程序: 预警信号视觉刺激(40ms)掩蔽反应实验结果: 大字母识别快于小字母 在注意整体的指导语下,小字母是否与大字母冲突并不影响反应时,冲突无关一致 在注意局部的指导语下,大字母是否与小字母冲突则会影响到反应时,两者冲突时,对小字母的反应最慢。 结论: 人的加工似乎是先整体后局部第五节 人类的模式识别模式:

12、指复杂的感觉刺激组合。模式识别:人把当前出现的刺激组合看成是他已经贮存在大脑中的某种东西。模板匹配说认为,模式识别发生在外部刺激与内部的袖珍复本一一对应时。该观点具有理论与实践的有效性,但似乎不能解释许多复杂认知过程,如新异刺激的识别。原型说认为,外部刺激与内部原型近似匹配即可,最佳的匹配被识别。特征分析说认为,只有在分析了刺激的简单成分后,模式识别才会发生。神经学实验与行为实验的结果支持了这一假设。一、注意的通用定义: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第二节 选择性注意1、过滤器模型 2、 衰减模型 3、反应选择模型基本任务1、双听任务:分别给被试左耳和右耳呈现不同的信息,要求被试同时注意两耳

13、的信息。2、双听追随任务:同样分别给被试左耳和右耳呈现不同的信息,但通过指导语或跟读任务使被试只注意一只耳朵的信息。一、过滤器模型基本观点: 存在瓶颈 来自外界的信息是大量的,但人的高级中枢加工能力极其有限,于是出现瓶颈。 信息选择,为了避免系统超载,需要过滤器加以调节,选择一些信息进入高级分析阶段,另一些短暂保留后迅速消退。 全或无过滤器可以接收一个通道,使该通道的信息通过,而其余的通道则被阻断,信息不能通过。 过滤选择并不随机 新异的刺激、较强的刺激、具有生物意义、受期待的刺激等易于通过过滤器二、衰减模型(Treisman,1964)过滤器并不是按“全或无”的方式来工作的。过滤器的作用是减

14、弱信息的信号,受到衰减的信息仍可以进行高级加工。已经贮存的信息在高级分析水平仍有不同的阈限,衰减的信息了有可能激活一些兴奋阈限很低的信息。早期选择模型共同点:根本出发点相同 高级分析水平容量有限,需要过滤器加以调节; 过滤器的位置相同 过滤器位置处于初级分析和高级意义分析之间; 过滤器的作用相同 选择一部分信息进行高级知觉分析水平,使之得以识别。 因此,当前认知心理学中多倾向于将这两个模型合并,把两个名称联合起来,称为过滤器衰减模型。三、反应选择模型基本假定:由感觉通道输入的所有信息都可进入高级分析水平,得到知觉加工,并加以识别。 而注意选择位于知觉和工作记忆之间,即过滤器不在于选择知觉刺激,而在于选择对刺激的反应。其选择标准是刺激对于人的重要性,对重要刺激则作出反应,对不重要刺激则不做出反应第三节 认知容量与分配性注意一、双任务范式的结果同时进行两种活动的情况如何,依赖于两种作业是否相似、作业本身的难易程度以及个人的技能等因素二、中枢能力理论对注意的重新定义:将注意看作是一种有限的资源注意资源总量依唤醒状态而有所不同资源是非特定化的,所有的加工都需要依赖这些资源,尽管有的需要得多,有的需要得少当两种加工所需要的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