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导向学习法.doc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63475162 上传时间:2023-12-2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问题导向学习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问题导向学习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问题导向学习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问题导向学习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问题导向学习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问题导向学习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问题导向学习法.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資料來源:http:/www.cfd.tcu.edu.tw/06news/news15.htm 下載97.1.11PBL ( Problem-Based Learning ) 問題導向學習法文程慧娟PBL 的定義PBL ( Problem-Based Learning )問題導向學習法指的是透過問題或情境誘發學生思考並建立學習目標學生進行自我導向式研習增進新知或修正舊有的知識內容。因此 PBL 不只能夠解決問題在處理問題的同時也是我們精進知識的最佳時機。PBL 課程中學生應具備的技巧與態度 團隊合作 文獻選讀 主持團隊學習活動 自我導向學習與教學資源利用 傾聽 呈現學習成果,課堂報告 記錄 合

2、作 尊重成員意見 小組式學習的好處不只是可以來增進知識同時也可以促進溝通技巧、團隊合作、解決問題、獨立自主的學習、資訊分享、以及訓練團隊成員彼此尊重。因此 PBL 被視為是結合知識獲取以及培養技巧與態度的學習方式。 不過在課程設計當中引進 PBL 必須要處理課程設計與實施的相關議題。通常 PBL 實施的脈絡背景,乃是核心課程必須已經清楚界定,且基礎與臨床學科已經密切地整合。這些對於教學老師與學習資源都有某種程度的影響,且需要時間在工作負擔以及學生評估作另外的安排。在過去, PBL 通常是用在非臨床科目的教學:用 PBL 的情境式考題作為核心課程的筆試,使得每個學生能夠確實地演練同樣的情境。最近

3、 PBL 的教學技巧有一些改良,運用實際病人則可以將 PBL 運用在實際的臨床教學。安排特別的病例,也可以將 PBL 運用在核心臨床課程教學上。 Engel 在 1991 年提出了 PBL 的四個要點:( 1 )漸進累積的學習在任何時刻,學習都應該是無限制,無止境;當然也不是重複同樣的東西;( 2 )整合式學習學科不應該被拆開,而是以是否相關為取捨的準則;( 3 )留心學習進展當學生的知識成長,則課程應該要跟著有所改變(比如團隊工作,理論與實務的關係);( 4 )學習的一致性課程的安排應該全面性的貫徹 PBL 的精神(比如教學與考試必須都符合 PBL 的精神)。PBL 的教學PBL 教學方式有

4、很多種。這裡提出馬斯垂克的七級跳步驟 ( Maastricht seven jump process )。典型的 PBL 教學會有一組學生(通常 8 到 10 個) 和一位老師。組員需花時間熟悉彼此,醞釀團隊默契。在某情境當中,學生選出一位主席,一位記錄將記錄討論內容。每個團隊成員在不同的情境扮演不同的角色。在每堂討論開始時,可以由主席將情境唸出來或是所有的學生來研讀所分配的情境資料。如果所分配的情境是病房的病人,則可以由一個學生負責詢問病史並進行物理檢查,然後整組進入教室。每堂課分發每位學生 PBL 手冊,手冊內容涵蓋情境資料以及相關學習資源。 PBL 教學步驟 辨識並澄清情境中不熟悉的術語

5、,並一一記錄下來。 擬定需討論的議題。對此學生彼此可能會有不同的觀點,可一一討論,如果大家都同意者則納入議程。 腦力激盪,以既有的知識來提供可能的解釋;彼此互相討論,找出彼此知識不足之處,將所有討論記錄下來。 重新回顧第二與第三步驟,找出可能的解決之道,將解決之道組織並重新整理。 擬定學習目標,組員間達成學習目標的共識,老師確認小組的學習目標切合實際,完整且適當。 個別研讀(每位學生針對學習目標蒐集資料)。 小組共同分享研讀的成果;老師監督學習成效並評估整組的表現。 教師的角色則是來導引討論的進行(協助主席維持團隊討論動力,並督導工作的進行),確認團隊討論確實符合課程的學習目標。教師必須在 P

6、BL 第七步驟扮演更主動的角色,確認學生確實完成功課,輔導小組呈現學習成果;教師並鼓勵學生檢討是否完全了解,鼓勵學生問問題,並彼此互相解釋所學。 教師常會覺得得把學生帶回正確的路途,所以教師必須時時壓制控制團隊討論的衝動。控制的做法會讓學生感覺解決問題不是他們的責任,反正只要老師在場,則任何問題都自有解決之道。 PBL 課程的設計PBL 可以是整個課程的主軸,也可以是個別學門的教學方式。在實際運用上,它可以是系統式,課程進行背景是臨床環境,但傳遞的是非臨床的教材。每週自我學習時間應該儘可能地達到足夠的目標。設計 PBL 情境PBL 情境設計的品質夠好, PBL 教學才可能成功。在大學部的 PB

7、L 課程設計,系所必須預先設定學習目標。情境的設計必須能夠達到引導學生自我學習,達到預先設定的學習目標。 如何設計有效率的 PBL 學習情境? 研讀情境後學生制訂的學習目標應與系所訂定的學習目標相符 問題導向學習的問題應該與課程的階段性目標與學生理解能力相匹配 情境應該相當地符合學生學習的興趣所在或者與未來的行醫環境相關 在臨床情境中應該觸及基礎醫學相關領域來鼓勵知識的整合 情境應該含有能夠刺激討論的要點,鼓勵學生尋求解決的方法 問題應該是開放式以利討論的進行 情境的設計應該能夠提高學生的參與度,讓學生從不同的學習資源分頭尋找資訊PBL 教師的責任 詢問開放性的問題,幫助學生了解狀況,並開發他

8、們思考方式 幫助學生反思自身經驗,開發專業技巧,提昇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習。 監督進展,注意思路可以有效地解決問題,確使不離題,且確定解決問題仍在進行。監視進度是有效解決問題重要的一環 批判性思考,思考會更加深入,尋求意義,鍛煉批判性思考的習慣 提醒必須討論的課題。據調查,沒有老師在旁的組別常常只會討論到必須探討的議題的 60% 教師的發展與成長其實, 將 PBL 引進教學課 程 老師的負擔會加重:從原先只是提供知識傳遞的角色,現在必須在小組學習當中扮演引導的角色。因此,老師必須有所成長,擔任 PBL 課程的教師必須擁有 PBL 的技巧,也就是能夠幫助 PBL 的的進行並管理團隊學習與討論動

9、力(在某些團隊的討論功能與團隊動力不佳的團隊尤然)。 學校應該提供老師相關教學策略與課程安排原則,這樣老師才能夠幫助學生理解學習目標,另外也亦一併說明評量方式,另外應針對學生的焦慮等情緒與不適應情形應安排特定時段來輔導學生。教師可能對於實施原先不熟悉的 PBL 課程會有不確定感。當科的專家其實反而不見得是好的 PBL 輔導老師,因為專業背景的包袱使得他們尤其很難克制自己回復往常課堂授課的習慣 / 衝動。當然學生還是尊重老師的專業表現,而最好的老師其實不光只是學有專精就足夠,輔導 PBL 技巧同樣重要。所以縱使不是當科的專家,當出任 PBL 輔導老師時,只要他們清楚課程安排,且對於課程目標與內容

10、有一定的了解,同樣可以成為好的 PBL 輔導老師。 PBL 評量學生的學習受到評量方式相當程度的影響。如果評量形式只是要求學生記憶片斷性事實, PBL 課程是不可能成功的。評量應該遵照課程基本原則與課程目標來設計,採取一系列不同的評估方式。PBL 小組中學生的活動與表現也可以列入評估。評估方式可以由老師打分數或是針對學生的實際操作表現來給分。另外,也就整組表現來評分:當組員依照 PBL 方式討論,溝通技巧良好,彼此尊重,都應該給予加分。這樣學生會有來自同儕的壓力,使得組員不敢鬆懈,而且給整組表現打分使得學生願意遵循 PBL 的模式與規則來盡力學習與表現。 References1. Wood,

11、D.F., ABC of learning and teaching in medicine: Problem based learning. BMJ, 2003. 326 ( 7384 ) : p. 328 330. 2. Problem based learning: guide for educators . cited; Available from: http:/www.bized.ac.uk/current/pbl/educator.htm . 3. The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T.L.S.U. Making the change to PBL .

12、cited; Available from: http:/www.intranet.man.ac.uk/rsd/ci/Pbl/PBLadvice.html#started . 4. Dent, J., Curriculum , in A practical guide for medical teachers , J. Dent, Editor. 2001, Churchill Livingstone: Edinburgh. 5. Study Landscape: a student library for problem based learning . cited; Available from: http:/www.unimaas.nl/default.asp?template=werkveld.htm&id=JNKB737X3MJ57J2MQAI1 . 6. Spencer, J.A. and R.K. Jordan, Learner centred approaches in medical education. Bmj, 1999. 318 ( 7193 ) : p. 1280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