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辨证法-吴竹华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63473256 上传时间:2022-07-25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5.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辨证法-吴竹华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自然辨证法-吴竹华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自然辨证法-吴竹华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自然辨证法-吴竹华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自然辨证法-吴竹华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自然辨证法-吴竹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辨证法-吴竹华(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自然辩证法“科学与社会”部分 复习思考题1、简述科学活动的内涵及其特点。含义:狭义:科学工作者所进行的科学研究活动 广义:还包括围绕科学研究所进行的科学知识贮存、传播、科学人才培养、科学教育、科学的应用和科学政策制定等 特点:探索性和尝试性:目的、方法、应用方面进行探索 继承性和创造性:理论、方法均有创造性,站在巨人肩膀上 可重复性:研究结果可重复再现严密性:态度严肃认真、行为一丝不苟、选题严格典型、结果无懈可击2、简述美国科学社会学之父R.K.默顿(R.K.Merton )提出的科学共同体制度性规范。美国科学社会学之父R.K默顿率先对科学社会规范进行了深刻研究,并称之为科学的精神气质。194

2、2,他发表了一篇后被定名为 “科学界的规范结构”的论文,提出了四类制度性的必须规范,构成了现代科学的精神气质。他说:“科学的精神气质是指约束科学 家的有情感色调的价值和规范的综合体。这些规范以规定”、赞许、许可和禁止的方式表达。它们借助于制度性价值而合法化。这些 通过告诫和范例传达、通过赞许而加强的必不可少的规范,在不同程度上被科学家内在化,因此形成了他的科学良知,或者用现在人 们喜欢的属于说,形成了他的超我。(1)普遍主义:强调科学的标准到处都一样,无阶级性。(2)公有主义:要求研究者不独占或垄断科学成果。(3)无私利性:不应以科学牟取私利。(4)有条理的怀疑主义:强调科学的永恒批判精神。科

3、学不是永恒的真理,所有的科学知识都要时刻接受检验。后来,其在“科学发现的优先权”的研究的基础上,把竞争性也作为科学精神气质之一,强调科学社会建制要鼓励知识创新中 的优先权竞争。3、简述技术生命周期模式理论。(1)技术生命周期的概念:单个技术而言,任何技术都具有产生、发展和衰退的历史,技术的这种由萌发阶段直到停止发展的饱和 阶段的全过程,称为技术的生命周期。开始期:一项新技术的萌发、问世到逐渐进入生产和经济领域的时期。 加速期:新技术开始广泛应用于生产经营领域,呈现加速增长态势。 转变期:技术增长的加速度减慢,进到加速度为零,开始转为减速度增长。 减速期:技增长速度减慢,并开始进入稳定状态。饱和

4、期:技术发展进入稳定的平稳发展时期,此时该技术已失去生命的活力,开始接近技术增长的极限,意味着将被新兴技术所取 代。(2)技术增长的数量特征:整个过程近似于一条S形曲线,称为技术生命周期的S曲线。4、简述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一)科学技术与物质文明1. 科学技术是第一物质生产力 “科技-生产-经济”的统一体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的重要结构模式,现代社会,与其他要素相比,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居于主导地位。(不妨举个例)2. 科学技术与经济全球化(1)经济全球化:由于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及其产业的迅猛发展,导致运输和通讯技术成的答幅降低,从而直接推动了国际 贸易、跨国投资和国际金融的迅速发展和高新技术的

5、广泛传播,使整个世界经济空前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动态的解释:由于生产力的 发展,使国际分工达到前所未有的新阶段,人类经济活动开始大规模地突破国家、民族界限,各国经济逐渐融为一体的历史过程。(2)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促成了科技全球化。科技全球化趋势的表现: 科研问题的全球化;科研活动的全球化;科研体制的全球化:如论文引用已经成为基本的国际学术规范,并成为衡量学术质量的 重要指标之一。科研影响的全球化:如计算机病毒的蔓延3. 科学技术与知识经济的兴起(1)新经济现象,如:高增长、高就业、低通胀”的“新经济”与信息技术革命密切相关,信息技术投资的迅速上升为标志的信息技术

6、革命是其出现的最关键因素。(2)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 知识工人成为劳工大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1990美国的计算机程序人员不到5000 人,90年代末已超过了130 万人,就业率提高。(3)科技成为知识经济的核心力量 知识经济的出现: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存储、分配、消费和使用之上的经济。其主要标志:一是 以知识、智力为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二是在经济生产发展中,知识可以形成产业经济,即以高技术产业为标志的产业化经济。知识 经济的核心是科技,关键是人才,基础是教育。科技成为知识经济的核心力量的表现: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科学技术正在改

7、变着生产方式和经济增长方式 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强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二)科学技术与精神文明1. 科学技术是精神生产力 作为认识现象,深化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认识,丰富人类的精神宝库;科技知识的普及、科技方法的运用,科学精神的弘扬, 利于人们破除陈旧观念、风俗习惯,提高精神生活质量。2. 科学技术与文化发展 科学技术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现代科技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科技社会化,社会科技化。科技在文化系统中的影响在扩展, 在文化变革中的作用在增加。英国学者C.P斯诺(Snow)于1959年提出“两种文化”的理论,认为在科学家和人文学者之间存在着 两种文化:一种是科学家所代表的科

8、学文化;一种是人文学者所代表的人文文化。前者是在崇尚理性的科学精神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在科学家中广泛流传的一种文化。后者是在注重人的价值的人本主义思想上发展起来的,在人文学者中广泛流传的一种文化。两种文 化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对立和分歧。(文化分化现象)3. 科学技术与教育普及科技进步为教育发展提供了现代化手段,使教育效率和效益不断提高;科技进步促进了教学内容的改革;科技教育推动了职业教 育的发展,使劳动者素质不断得以提高;科技进步使教育科学生发出能够适应时代要求的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推动教育体制改 革。4. 科学技术与道德进化科技的发展,必将有利于人类道德水平的提高。“一切以往的道德归根到底

9、都是当时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恩格斯)科技活 动通过长期的职业活动,逐步孕育出一种职业道德规范。如科学家道德规范等。(三)科学技术与政治文明1. 科学技术与民主变革( 1)科学的理性与民主精神体现文化学意义上的民主在当代的三层含义:对国家,是一种治理形式;对某种组织或共同体,是一种决策方式;对个人,是一种工 作或生活作风。科学在哲学层面体现为一种理性精神,在社会层面体现为一种民主精神。(科学技术体现着民主精神)(2)科学技术与民主:科学精神对民主内在气质的形成有重要促进作用;科学技术为民主政治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科学技术不 能保证民主必然实现。2. 科学技术与制度变迁 制度:经济学家诺思认为,

10、制度是一种博弈规则,是人们创造用于限制人们相互交往的行为框架;舒尔茨认为制度是管束人们行为的一系列规则。科技属于生产力范畴,制度属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技术的变迁导致生产力的进步,落后的生产关系不适应新的生产力的需要, 就会促使制度变迁。3. 科学技术与世界政治格局变动 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通过直接作用于国际经济而间接作用于国际政治(国际政治的较量,表现为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竞争);科技发展导致国际政治由区域化向全球化发展;科技使世界各国综合国力对比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5、试述科学技术的价值。1. 科学技术的价值蕴涵(1)价值:一般来说是现实的人与满足其需要的客体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它涉

11、及经济、政治、道德、艺术、宗教、科学、文化 以及日常生活各个领域的得失、善恶、美丑、利弊等的共同涵义和本质。(2)价值观:中国古代哲学-“仁义” ; 古希腊哲学-真善美;基督教神学-“全知/全能、全善的上帝” ;文艺复兴和近代科学“人性理性、人类社会的进步”价值的客观基础和源泉在于客体的属性,但价值在本质上是一个社会历史范畴,人类的价值标准是使社会历史条件制约随历史发 展而变化。(3) 科学技术的价值蕴涵科学技术活动渗透着人类价值:首先,科学技术活动的动机目的蕴涵个人的价值观念(科学探索是人类的有意识、有计划、有明确目的的创造活动)。人类出于什 么样的动机去从事科学活动呢?美国科学史家乔治萨顿

12、(George Sarton )在科学的历史一书中所说:“好奇心(人类最深刻的品质之一,的确远比人类本身还要古老)在过去如同今天一样也许是科学知识的主要动力。需要称之为技术(发明)之母,而好奇心则是科学之母”。 科学技术知识体系渗透人类价值:科学系统的内在目标主要在于真实地认识世界、接近真理,那么技术系统的内在目标主要在于提高有效性,在具体的技术实践中 表现为精确性、耐久性和低成本。从技术的运用后果来看,人们对技术有三种不同的看法:价值是中性的、有价值负荷的、与价值无 关的。人们常用斧头能劈柴又能杀人的例子来说明技术是一种中性的工具。科学技术成果的社会价值。科学作为系统的理论化的知识体系,具有

13、解释、预见和认知的价值。科学通过其技术应用体现的使用价值,是科学技术的另一重 大的社会目标。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大大地开阔了人类的视野,使人类认识远远超出以人为尺度的世界而深入到 10-8cm 以内微观世界 和 100 多亿光年之远的宇观世界。马克思把科学看成是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有力的杠杆,看成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在马克思看 来,“17世纪和18世纪从事制造蒸汽机的人们也没有料到,他们所制作的工具,比其他任何东西都更能使全世界的社会状态革命化。”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人民出版社, 1995.384-385)6、如何看待现代科学技术引起的社会问题。(1) 环境公

14、害问题:1930到1970年代“世界八大公害”事件(2) 生态失衡问题: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酸雨危害;海洋污染;生物多样性危急;资源危机问题(3) 经济问题:现代世界各国及企业花巨额经费研制新的替代原料,开采不易开采的资源等,势必加重社会的经济负担( 4)伦理问题:生育控制问题;无性繁殖问题;死亡控制问题;器官移植问题;生态伦理问题自然辩证法方法论部分思考题(郭琰)1、简述科学观察与科学实验方法的基本特点及其对科学认识活动的意义。一般指科学研究中的正式观察方法,是有明确目的,有计划安排,有一定控制,有严格记录的观察。 基本特点是: (1)科学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搜集资料的活动;(2)

15、它具有客观性,是在自然发生的条件下、不加任何干预和控制的状态下进行的;(3) 具有直接性;(4) 可靠性,是在一定的科学理论指导下进行的,其结果的解释是以有关理论为依据的;(5) 科学观察要借助一定的工具。(6) 系统性。 科学实验是一种特殊的观察。它是在人为干预控制对象的条件下进行的观察。 科学实验方法的基本特点:(1) 实验可以简化和纯化观察对象。科学实验通过严格的控制,排除各种偶然的、次要的因素和外界的干扰,使人们得到在自然条 件下遇不到的现象和条件,从而使我们能够通过实验认识在简单条件下不可能认识到的各种现象的特性和规律性。(2) 通过人工控制和人为地创造备件,就有可能通过实验来加速或

16、延缓自然现象的进程,使人们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观察到自然界中 往往需要几年、几十年甚至千百万年才能完成的某些变化的全过程;或者通过延缓某一转瞬即逝的自然现象的发展进程或节律,而使 人们能够对它们进行仔细的观察和研究。(3) 实验具有可重复性。它可以通过条件控制使某一现象重复出现。(4) 实验方法能够强化观察对象。寻找非常态下属性与特征,如超高温,超低温等。(5) 实验可以模拟、复制某一自然现象,如模型等。 科学观察与科学实验对科学认识活动的意义:观察和实验是获取科学事实的手段,观察和实验两者相依存:观察是前提,实验是观察 的发展。在现代科学认识中,两者密不可分。2、结合具体的科学发现过程,谈谈你对科学实验中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