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反哺教学相长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63468881 上传时间:2022-09-03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反哺教学相长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教育反哺教学相长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教育反哺教学相长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教育反哺教学相长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教育反哺教学相长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反哺教学相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反哺教学相长(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育反哺教学相长进入二十一世纪,信息时代、知识经济、学习化社会成为其标志性特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也成了当代国际社会教育改革的主流,成了世界各国教育竞争的着眼点。教学的过程实际上是师生互相学习、教学相长的过程。在现代信息社会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和独裁者,而是和学生一样,是新知识的不断学习和追求者。因而,应该建立起新型师生关系,在新课程实施中,恰当地运用“反哺”的教育理念和行为,才能让“教学相长”的思想在现代教育中显示其生命的活力,并且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下面谈谈本人在这方面的一些粗浅认识和做法。1、教学相长揭示了学校教育教学实践的基本规律(1)理解教学相长在素质教育观下,教与学构建的是

2、一种相互促进的教学相长的关系。学记提出,“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教学的困难。知道不足真学习钻研。而教学相长中一个,通过教人才知道,才能督促自己认”意即通过学习才知道自已知识的不足,才能勉励自己不断求得进益;知道困难“长”字又解释了教学双方互动交往的方向和积极结果,是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学习质量的提高,是对教师和学生各自原有实践的超越,是教育意义之所在。孔子“教学相长”的为师之道,是中国教育思想的宝贵遗产,孔子为师之道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能者为师。“教学相长、能者为师”的教育思想植根于师生关系的和谐。具体延伸到学校,延伸到课堂,主要表现为:教

3、师要从权威中走出来;教师应该向学生学习;教师应有“看家本领”,具有“吸引力”;教师应该知错就改、善于自我批评;教师应该相信学生;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因势利导,因材施教等等。可见教人与自学相互促进。“教”与“学”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教”与“学”是不断深入、不断发展的同一过程和两个方面,可以说是对“教学相长”思想的高度概括。现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的涵义已经更为丰富了,不仅揭示了教师自己的“教”与自己的“学”相互促进,而且指称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相互学习,相互影响,教师发展和学生成长互为条件,教师在学生的成长中发展,学生在教师的发展中成长。从教师方面来讲:“教然后知困。知困,

4、然后能自强也。”“自强促使学。教的过程也就是学的过程”就是学习,教,不断提高教:开始时认为自己差不多,教课,更不能深入浅出地、生动地传授,需要虚心学习,包括从学生身上“自强”的体现。,但更需要自己刻苦钻研,努”。学习是一种实践活动,通过学习实,眼界越开阔,也就越感到自己,教与学是彼此相长、互相促进学水平的过程。教过几年课的老师常会有此体会没有问题,但一上课,就感到有些地方讲不清楚知识,这时才感到自己的知识、能力还远远不够学习。这就是“教然后知困”“知困”然后才能从学生方面来讲:学生从老师的教中获得知识力学习,才能不断提高,不只限于“师云亦云践才能体会到学习的好处和难处。学习兴趣越高的贫乏,从而

5、发奋也”。“自反”,求得长进。所以说:“学然后知不足,知不足然后能自反(2)依据“教学相长”的思想来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学相长”不只意味着“教”与“学”两方面的关系,还意味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的相互促进的关系。特别是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更应提倡“教学相长”的精神。依据“教学相长”的教育思想在课堂上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正是建立平等的师生可以通过自身反思和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进行师生互动、开发利用学生资源来实现。“教”与“学”的辩证统一关系恰当地运用在课堂教学中关系的一个基本要素。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课堂上一切困惑和失败的根子在绝大场合下,都在于教师忘记了:上课是儿童和教师的共同劳动。更多

6、的时候,教师是学生的大朋友,要为学生服务。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的观点和做法直接影响,从教师远远比学生丰富的生到平等师生关系的建立。如果单从教师的职业角色活阅历和更加成熟的思维品质上来说,教师的确比学生更具有话语的优势但在表达自己观点的权利上,学生和教师是平等的。即师生双方都拥有思考的权利发表自己观点的权利,以及与他人展开观点争鸣的权利。2、师生共同参与课程开发与创生的过程,要求教学相长(1)新课程强调,师生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与创生新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的知识载体,而是师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它就不只是忠实地实施课程计划,完成自己教案中设定的内容,更是课程的创生

7、和开发。主体教育思想理论认为,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课堂教学过程是学生主体建构与发展的过程,这种过程是通过学生参与实现的。教学过程应成为课程内容的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建构与提升的过程。作为全人格和全心灵的交往者,教师既不视学生为承纳课程知识的容器,也不被学生视作获取课程知识的对象和手段。这样教师与学生不再是外在于课程的,而成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课程创造者和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其内容除了曾被视为人类力量之表征的课程知识外,更在有激活知识、导向创新的态度、情感、意义和价值生成。关注来自学生的文化、新知,以开放的心态容纳来自晚辈的知识,不以一种知识否定与拒绝其他知识的话语空

8、间,不以独断的面目呈现,而是以开放性的知识呈现来突出文本的反思性。所以,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在这个教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2)师生共益、与时俱进,师生共同成长(三喻文化理论的启示)20世纪美国杰出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提出,人类历史发展经历了三种文化传递模式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前喻文化是向老年人学习才能生存,在这种文化中,年长者的经验和知识显得特别重要和很必要,他们也特别具有权威。“在无知的山谷里,古老的东西总是受到尊敬。谁否认祖先的智慧,谁就会受到正人君子的

9、冷落”(房龙宽容)房龙的话恰如其分地道出了前喻文化的本质。并喻文化是指两代人必须相互学习才能够获得生存和发展,作为年长一代的教师不再拥有绝对的权威和优势,年青学生们身上迸发出许多值得年长一代人(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欣赏和学习的东西。后喻文化指的是为了顺应社会的飞速发展和是时代的紧迫需要,年长一代必须向年轻一代学习,才能保证时代和社会的进步。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迁,在新的历史时期,只有两代人共同学习,才能共同发展。由于知识增长的速度急剧加快,我们目前所处的时代可以看作是“并喻文化”向“后喻文化”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文化反哺现象已是不争的事实,所谓的“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正是这个意思

10、。Internet的“风靡”使得学生有可能“闻道”在先,教师的学识今天面临着新的挑战。在这样一个信息多元时代,由于学生有极强的学习能力,学生自我构建的知识结构与老师给予的知识体系有很大的不同,教师们原有的教学经验对这批学生来讲已没什么优势可言,学校对学生的吸引力将越来越小了,不得不重新思考教师的权威应是怎样一种权威。,表现当今社会是典型的后喻文化时代,传统教师权威遭到后喻文化的消解为:教师传统的知识权威、道德权威和法理权威正在消解。教师权威的消解不利于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代际传递,不利于青少年的社会化,不利于现代学校教育教学的实施。现代教师权威的重建迫在眉睫,包括教师的知识权威、道德权威和法理权威

11、的重建。其中,教师道德权威的重建在后喻文化时代尤显重要。教师道德权威的重建在后喻文化时代尤显重要。教育反哺是子代向亲代传递知识、进行教化的逆向教育过程。随着“后喻文化”时代的到来,教育反哺正成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标多元、内容弥散、方法隐蔽、效果滞后是当今教育反哺的主要特征。教育反哺颠覆了教育原有的表现形式,消解了教师的权威,扩展了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空间,使教育从结构到形态、从内容到形式、从目的到手段,都有了新的变化,赋予了教育以新的意义。认识反哺、调整正哺、走向互哺,是教育工作者应有的选择。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为了在学生面前点燃一个知识的火花,教师本身就要吸取一个光的海洋,一刻也不能脱离那永

12、远发光的知识和人类智慧的太阳。作为正哺的一方,教师需要在实际教育教学中从学生立场分析他们已有的知识资源、经验背景、信息状态,有意识地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信息纳入具体的教育活动中,将正哺与反哺在每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实施、反思中具体化、操作化、外显化。作为反哺的一方,学生需要在教师指导下掌握与他人交往的方式与方法,掌握如何有效地与他人尤其是成年人沟通,如何将自己的知识经验与年长一代的知识经验进行双向滋养。正哺主导、反哺补充是当今教育互哺的应有的基本表现形式。(3)必须对学生观进行反思和重建,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学生观叶澜教授指出:“教育是一个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变得更完善的职业,而且,只有当

13、教育者自己完善自己时,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的完善与发展。”教师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吸收新的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充实自己、完善自己,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所以强调师生同步成长有着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文化反哺现象的产生,必将冲击着我们固有的思想观念文化反哺视野来重新审视目前业已存在的师生关系支配下建构一种崭新的师生关系。这种师生关系就是“面向未来的、民主平等的、合作互动的、积极创新的新型师生关系”。如果我们的教育教学还沿袭“单向度”的文化传承模式,陈陈相因,那么,我们培养的学生就缺乏疑问和缺乏自我意识,社会就不能进步。因此,我们要打破“师道尊严”樊篱,鼓励学生弘扬“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质疑探索精神。

14、而作为教师若不想落伍于时代,也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就只能努力向年轻人学习,因为今天正是他们代表着未来。教育的取向也由“复制”变为“适应”直至“创新”。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的相互建构、相互发展、相互交流的双向合作过程。从而产生“合力”效应。3、教育反哺、以学论教,树立新型的教学观,促进教学相长(1)学生发展必须以教师的专业成长为条件传统意义上的受教育者形成了自身的文化特征,反过来对传统意义上的教育者施加影响,向他们传授青年文化所具有的社会知识、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这种教育授受关系的反转,自下而上的教化,可以称之为教育反哺。但在今天,随着“后喻文化”时代的到来,学生文化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

15、这种状态,学生的“碗”不再是空的,已经装满了水,只不过这些水的成分与教师的“桶”中的水的成分有很大不同。教师的“桶”承载的是学科知识、人生阅历等,学生的“碗”承载的是时尚信息、流行观念和新的价值规范。处此情景,“桶”中的水不能再一味倾倒人“碗”,只有二者呈交汇、融通状态才彼此不会相互对抗和拒斥,才能在相互汲取营养的过程中形成彼此对事物的新认识,对问题的新看法。“水”流向的改变,“桶”与“碗”位臵的时常转换,大大改写了原有教育的含义。教育已经不仅是上一代人向下一代人的知识传递,教育也不再仅限于“上所施下所效也”,而是成为同代、上下代之间的交互作用与影响。教育的单一传递方式正在成为历史。我们能从我们的“学生”那里,学到与学生从我们这里学到同样多的有价值的东西。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必须彻底抛弃权威主义者的生站在同一视平线上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特别是当思想教育过程中出现问题,尤其是两难道德问题的时候,教师更应该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学生的意见,倾听学生的呼声,务使学生能畅所欲言,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通过师生的民主协商活动,最终使问题得以妥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