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实施规划方案细则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63464673 上传时间:2023-12-13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73.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实施规划方案细则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实施规划方案细则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实施规划方案细则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实施规划方案细则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实施规划方案细则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实施规划方案细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实施规划方案细则(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总则1.1 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的目的与任务1.1.1 农用地分等定级的目的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的主要目的是:(1)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对农用地进行科学、合理、 统一、严格管理,提高农用地管理水平提供依据;(2)为科学量化农用地数量、质量和分布,实施区域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和基 本农田保护制度提供依据;(3)为理顺土地价格体系、培育完善土地市场,促进土地资产合理配置,开 展土地整理、土地征用补偿、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等工作提供依据;(4)为实行农业税制改革,公平合理配赋征收农业税提供依据。1.1.2 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的任务根据农用地的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 对农用地的质量优劣进

2、行综合评定, 并划 分等别、级别;并在正常的市场条件下,针对农用地的不同级别,按照不同利用类 型,相对一定的估价期日,确定农用地基准地价。1.2 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的对象 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的工作对象是行政区内现有农用地和宜农未利用地, 不包 括自然保护区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永久性林地、永久性牧草地和永久性水域。1.3 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的体系说明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采用“等”和“级”两个层次,并在级的基础上确定级别 基准地价的工作体系。农用地分等 农用地等别是依据构成土地质量稳定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在 全国范围内进行的农用地质量综合评定。 农用地等别划分侧重于反映因农用地潜在 的(或理论的

3、)区域自然质量、平均利用水平和平均效益水平不同,而造成的农用 地生产力水平差异。农用地分等成果在全国范围内具有可比性。农用地定级 农用地级别是依据构成土地质量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根据地方土地管理工作的需要,在行政区(省或县)内进行的农用地质量综合评定。农用地级别划分侧重于反映因农用地现实的(或实际可能的)区域自然质量、利用 水平和效益水平不同,而造成的农用地生产力水平差异。农用地定级成果在县级行政区内具有可比性。农用地估价 农用地价格是指在正常市场条件下,相对估价期日,依据农用地 的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特殊因素等,农用地所能够实现的价格。农用地估价 是评估农用地基准地价, 是针对农用

4、地不同级别或不同均质区片, 按照农用地不同 利用类型,分别评估确定的某一估价期日的级别平均价格。1.4 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的原则和理论依据1.4.1 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的原则(1)综合分析原则农用地质量是各种自然因素、 经济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农用地分等定级应以 对造成等级差异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为基础。(2)分层控制原则农用地分等定级以建立不同行政区内的统一等级序列为目的。在实际操作上, 农用地分等是在国家、省、县三个层次上展开,农用地定级主要是在县级进行。不 同层次的评价成果都必须兼顾区域内总体可比性和局部差异性两个方面的要求。 在标 准条件下,建立分等定级评价体系,进行综合分析,将具

5、有类似特征的土地划入同一土 地等或土地级。(3)主导因素原则农用地分等定级应根据影响因素因子的种类及作用的差异, 重点分析对土地质量 及土地生产力水平具有重要作用的主导因素的影响, 突出主导因素对土地分等定级结 果的作用。(4)土地收益差异原则农用地分等定级既要反映出土地自然质量条件、 土地利用水平和社会经济水平 的差异及其对不同地区土地生产力水平的影响, 也要反映出不同投入水平对不同地 域土地生产力水平和收益水平的影响。(5)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原则 农用地分等定级应尽量把定性的、经验的分析进行量化,以定量计算为主。对 现阶段难以定量的自然因素、 社会经济因素采用必要的定性分析, 将定性

6、分析的结 果运用于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的调整和确定阶段的工作中, 提高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 的精度。(6)预期收益原则预期收益原则,是指农用地估价应以估价对象在正常利用条件下的未来客观有 效的预期收益为依据。(7)替代原则替代原则,是指农用地评估应以近邻地区或类似地区的功能相同、条件相似、交 易方式一致的农用地交易实例的市场价格为参考, 经比较修正后估算出待估农用地 价格。(8)报酬递增递减原则报酬递增递减原则,是指经济学中的边际效益变动的原则。 在投入水平较低时, 每增加各生产要素的单位投入量,纯收益均会随之增加;但增加到某一数值以后, 若继续增加投资, 其纯收益不再会与追加的投资成比例增加。

7、这一规律在农业生产 经营中普遍存在,估价中应充分依据这一原则。(9)贡献原则贡献原则,是指农用地的总收益是农用地及其各种投入共同作用的结果, 估价时 要充分考虑农用地对总收益的实际贡献。(10)合理有效利用原则合理有效利用原则, 是指对待估农用地所设定的利用方式, 不仅能充分发挥其 土地质量的效用, 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 而且不会使其土地质量明显降低和对其周 围土地利用造成不利影响或危害。(11)变动原则变动原则,要求农用地估价应充分考虑地价形成因素的变化, 对将来的地价变动 作出准确预测,同时也要对所采用的地价资料按变动原则修订到估价期日的标准水平。(12 ) 供需原则供需原则是指农用地估价

8、要充分考虑农用地供需的特殊性和农用地市场的地 域性。1.4.2 理论依据1)地租理论地租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实现的形式, 是直接生产者在生产中所创造的剩余 生产物被土地所有者占有的部分。根据马克思的地租理论,对于农用土地,按地租的 形成条件和形成原因不同,可将其分为级差地租、绝对地租、和垄断地租。(2)土地资源价值理论新土地资源价值观认为土地具有价格,一方面土地具有收益价格;另一方面, 土地又是资源。在我国耕地资源比较紧张的情况下,农用土地的无形价值更重要, 它主要指农用土地的存在对农民所具有的社会保障价值和为社会提供粮食安全作用 而产生的社会稳定功能所具有的价值之和。(3)区位论区位是指人类

9、社会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的分布位置, 是自然、经济、交通运输 地理位置在空间上的有机组合。农业土地利用与周边的城市经济发展联系日益加 强,城市的发展需要占用周边的农用地时, 农用土地区位理论将对农用地分等定级 估价具有指导意义。2. 准备工作2.1 编写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任务书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任务书应包括以下内容:(1)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的区域和范围;(2)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的工作程序及方法;(3)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工作所需的技术资料和基本图件;(4)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工作的组织领导;(5)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工作的人员、时间安排、经费预算;(6)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成果。(7)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

10、成果检查验收方法;(8)地定级成果档案管理。2.2 表格准备根据本规程所要求的内容和格式进行工作表格准备。参见附录A。表 A1 :农用地分等定级外业调查表;表 A2 :农用地投入产出效益调查表;表 A3 :农用土地承包调查表;表 A4 :农用土地转包调查表;表 A5 :农用土地出租调查表;表 A6 :农用土地抵押调查表;表 A7 :农用土地联营入股调查表;表 A8 :分等定级范围内交通情况调查表表 A9 :分等定级范围内农贸市场调查表2.3 所需资料2.3.1 自然条件资料(1)气候:一月平均温度、七月平均气温、三10度积温、降水量、蒸发量、无 霜期、灾害气候等因素。( 2)水文:水源类型(地

11、表水、地下水) 、水量、保证率、水质;( 3)土壤:土壤类型(潮褐土、褐土等) 、有机质含量(表层土壤,耕地指耕 层有机质)、土壤质地(表层土壤,耕地指耕层质地) 、土层厚度、土壤盐碱状况、 土体构型(障碍层次数量、主要障碍层的厚度及埋深) 、土壤侵蚀状况(土壤风蚀与 水蚀状况)、土壤养分状况(表层土壤,耕地指耕层土壤的养分状况) 、土壤污染状 况、土壤保水供水状况、土壤中砾石含量等;( 4)地形地貌:地貌类型(山地、丘陵、平原等) 、海拔、坡度、坡向、坡型 地形部位(在坡的上部、中部、下部) ;( 5)农田基本建设情况:灌溉条件(水源、水质、灌溉保证率) 、排水条件、 田间道路条件、田块大小

12、及平整度等。2.3.2 土地利用条件资料标准耕作制度中指定作物的面积、单产、总产的统计资料、土地利用条件样点 基本情况资料、农业生产资料、农业技术实验资料等。2.3.3 土地经济条件资料人均耕地、亩均资金投入、亩均纯收益、农民人均收入、农村道路网分布、道 路等别标准、距区域经济中心距离、田块分散程度。2.3.4 其他资料农业区划资料、土壤普查资料、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资料、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变更资料、农业统计资料、当地农作物市场价格资料等。2.3.5 图件资料(1)土地利用现状图;(2)土壤图;(3)地形图;(4)土地利用规划图;(5)其它图件。2.3.6 所需资料清单土壤资料 (1)土壤志(

13、2)1:5 万土壤类型图( 1984 年) (3)第二次土壤普查原始记录资料 (1984 年 )水利资料 (1)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情况 (2002 年)(2)小流域水土保持现状图(3)土壤侵蚀类型统计调查表(4)机井现状普查表(5)水利设施状况(6)水利设施分布图土地利用现状、规划资料 (1)各县土地资源;(2)1:1 万土地利用现状图;(3)土地利用调查(详查及变更调查)汇总资料;(4)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资料(报告及规划图件(5)基本农田保护区图统计资料 (1)社会经济统计年鉴( 1999-2001 年)(2)农业统计资料汇编( 1999-2001 年)(3)1998 年后农业成本调查资料汇编(

14、4)种植作物成本收益汇总表其它资料 (1)地方志;(2)行政区划图;(3)地形图;(4)环境评价与规划资料;(5)农业区划报告及图件;(6)农业后备资源调查评价资料(7)社会经济发展和规划资料2.4 资料整理2.4.1 资料核实用于农用地定级的资料数据必须严格核实,要求计量单位统一、来源可靠、无 显著异常,对明显不符合实际的和特殊的极值要予以剔除。农用地利用条件、农用 地经济条件资料必须是最近三年的数据和实测数据。2.4.2 资料初步整理现有资料数据要根据性质、来源和初步分区,统一编码、分类;对不全、不可 靠的现有资料要作好记录, 以便外业补充调查时予以弥补; 现有资料数据要妥善保 管,在定级

15、工作结束后编制成基础资料汇编,存入档案。2.4.3 图件处理对收集到的图件资料进行数字化,根据实地情况确定工作底图。2.5 外业调查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的外业调查可同时进行,填写表A1A9。其中表A1、表A2 分单元进行实地调查, 表 A3-A7 以村为单位进行调查, 表 A8、A9 全县统一调查。3. 农用地分等3.1 确定标准耕作制度、基准作物与指定作物3.1.1 标准耕作制度查规程(2001年3月)附录B可得。3.1.2 基准作物与指定作物( 1 )基准作物 基准作物是指小麦、玉米、水稻等三种主要粮食作物中的一种,是规程所 称理论标准粮的折算基准。 根据种植日期, 本规程又将基准作物进一步区分为春小 麦、冬小麦、春玉米、夏玉米、一季稻、早稻和晚稻等 7 种。从以上 7 种作物选择1 种,将其确定为本行政区的基准作物。(2) 指定作物指定作物是行政区所属耕作区标准耕作制度中所涉及的作物,查规程附录B可得。在极特殊情况下,开展农用地分等的地方,可以根据本地大宗作物种植情 况,另行确定指定作物,但需报国家组织实施机构批准。3.2 确定农用地分等的计算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