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教育和审美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doc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63463478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情感教育和审美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情感教育和审美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情感教育和审美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情感教育和审美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情感教育和审美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情感教育和审美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情感教育和审美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情感教育和审美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呼兰区职教中心 就语文教学情感教育中传递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且渗透德育教育,我有点浅见。下面将分几个方面来探讨:一、如何通过情感教育传播思想教育(一)正确认识发掘课文蕴藏的思想感情。首先,正确认识课文中蕴藏的思想感情是进行思想教育的前提。语文教材多是古今中外名篇,这些作品无不是“情”的喷涌的结晶。语文教学遵循“情”这条固有的原则,则是天经地义的事,但目前很多老师忽视了“情”在教学中的作用,教改始终在字、词、句、章、语修上下功夫,无视文章渲泄奔腾的感情激流,无视字里行间跳动的感情脉搏,无视栩栩如生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可是情才是语文教学的灵魂,要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

2、声,如临其境,如做其事,与作品人物同休戚,共怠乐,爱其所爱,陶醉其中达到“忘我”的境界,只有把精力集中在“情”字上,解剖作品进入角色,挖掘作者创作时的匠心,这样才能对潜在的词句章有所领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思想教育。其次,发扬课文蕴藏的思想感情是进行思想教育的先决条件。怎样挖掘作品的思想感情?(1)全面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历程,写作背景,如教荷塘月色,首先了解朱自清先生的坎坷经历和傲岸的性格,这样才能弄清文章蕴涵的思想感情。否则,只会读其“美文”扣其“美形”。为什么学生厌倦空口注教,原因是我们示讲清文义,披露内含其“情”。(2)根据作品本身提炼精华,突出重点,把握作品内在情感,应该放得开,收

3、得拢,讲得透,述得真。(二)恰当地表达课文蕴藏的情感。这是思想教育的契机,语文教学,教师是客体,学生是主体,怎样把作品思想感情从客体传播给主体使学生受感染,产生情感共鸣,主要把握契机进行表达。首先根据作品内在思想感情感情基调,创设一定的情境氛围教师先入情境,在阅读和讲解时,动之以情,激起情感波澜,表情姿态,言语声调的变化,同作者爱憎喜忧,褒贬产生同化。总之,要按照自己的情感做出美学评价。只有动情于已,才能产生感人的艺术魅力。其次,要使学生入情入境。启发学生想象,沿着作者思路,把学生引入作品意境,产生感情共鸣。所谓“情”就是文章思想,情感。“境”部是描绘形象,景物画面。作者描绘情境是为了反映社会

4、生活,表达思想感情,增强作品艺术效果。教师挖掘情境,为了陶冶学生情操,丰富美育内容,会鉴赏。学生进入情境,是为了深刻理解情境表达的思想内容,激发兴趣,产生感情共鸣,提高感受、创造美的能力。第三,激发学生情感,教学中根据教学情境,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情感,加强理解课文思想内容,激情有多种方式:如(1)吟诵朗读激情,对文章有感情诵读,把无声的视觉化为听觉语言、品味情调,明确情理,激发情怀。(2)讲述,运用精湛的语言,再现形象,渲染气氛,创造情境。如:老舍的在烈日和暴雨下,再现祥子的形象,学生自然进入作品情境,使学生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引导学生领悟,在烈日的酷热和暴雨的凶猛的环境下,拉车生活的

5、痛苦和遭遇的悲惨。把情感移进作品的情感,作者的情怀,和讲解融为一体,达到悦目,动情,激思,励志的目的。二、通过审美渗透德育教育素质教育理论告诉我们,美育是通过对美的事物或现象的感知、感受、感动而进行的教育,它的性质属于情感教育,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是道德人格完美的条件。审美教育本身又是不能脱离形象和情感的扣人心弦的教育,而语文教育又是以形象和情感见长。让学生在艺术美的文学天地驰骋,在审美达到怡人心目中受到德育的熏陶,可见,德育教育和审美教育是不可分割的,德育教育中首先要进行审美教育,通过感情形象的感染与熏陶,陶冶情感培养情操,以达到对学生进行思想与品质的教育。三、多种方式审美,实现德育教育(一

6、)寓教于言。文学作品的创作,作者表达思想感情和审美观及语文教学必须凭借作品语言来进行。语文课的审美教育也源于作品的语言,寓教于言,就是通过对作品的语言的意义和情感创新,使学生感知语言的形象美、内涵美、思想美。如小说七根火柴以准确精炼的语言,通过对无名战士外貌的描写,表现出这位负伤并遭受饥饿折磨的战士跟痛苦与死亡进行顽强斗争的精神;接着通过对无名战士吃青稞面的“呆滞”神情和“不,不,没有用了”的语言描写,交火柴的“抖抖嗦嗦的打开”“小心翼翼的数着”的动作描写,和“脸色舒展开”“发出喜悦的光”的内心描写,进一步写出了无名战士的伤势过重和生命垂危,又体现他对火柴的极度珍惜,刻画了无限忠诚的红军战士的

7、英雄形象,字里行间流露出赞美之情。从语言入手,就会使学生感知到小说刻画红军战士高大形象,理解到红军战士的精神美,受到感染。(二)寓教于形,文学作品通过形象反映生活又以形象教育读者,影响读者整个精神世界。文学形象主要包括人物和活动场景形象,对景物的形象美 进行剖析,在思想教育中尤为重要。例如春,文章开头“盼望着,盼望着”急切之情溢于言表,热爱之心跃然纸上。然后,写山、水、太阳,运用明快的语句,粗线条勾勒春天到来的宏观景象,给人春天翩然而到,目不暇接的感受。然后按事物发生,发展的逻辑顺序。“小草偷偷地钻出来”,最早报夫所以先写。花开了,接着“春花图”然后春风,有风才有雨,又写了春雨图,构成色彩斑斓

8、的“春满人间”图。写各种图景又有各种形象,草的情态、质地、色泽、长势;春花的多,色味;春风从触觉、嗅觉、视觉、听觉,写得有情有味有声;写春雨,从静景写到动景,从物写到人,从近写到远;写春天人欢,从大人写到小孩,从“赶趟儿”到“希望”。我们抓住关键词语让学生赏析,从色彩,感情,声音及动静指导学生感知形象,使学生留下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印象。欣赏大自然的美,领悟大自然博大的胸襟,成为有血有肉能够与之进行感情交流的有情之物,陶冶学生热爱自然景物、热爱生活,用丰富联想和想象沟通人与自然的情感交流,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三)寓教于乐。中学语文多是佳作,文质兼美,有很高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寓教于乐就是:教

9、有乐趣,让学生在怡情悦性中欣赏作品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培养品德。教学每环节都让学生获得感知美、体验美,进入审美意境。教学中应做到“三有”:(1)导入有新意。形成一种娱悦的课堂气氛,创造欢乐起点。如教春,引言先用罗丹语“美是到处都有”,举唐宋两首绝句春晓泊船瓜州勾起学生对春的想象。如讲大自然的语言,结合天气情况,给学生讲气候对农事影响的农谚,激发学生热爱学习兴趣,使学生乐细研文。(2)语言有特色,讲课语言讲究艺术,有特色。要言之简洁,言之有序,言之生趣,言之生情。要讲得津津乐道,妙趣横生,学生喜形于色,其乐无穷。(3)教态有美感,主要体现:教学表情美,常见的“脸活”“眼活”,是教学内容的自然流露

10、,是心灵的自然折射。教学体态美,有体态语。教学风度美,把学生导入课文内蕴的“殿堂”,使学生在获喜中喜,获怒中怒,获乐中乐,获恨中恨的审美体验中受到强烈思想教育。(四)寓教于理。寓言于言是审美教育的起点,寓教于形是基础,寓教于乐是手段,寓教于理则是审美教育的目的。所谓寓教于理,就是通过人物、景物、图画的赏析,使学生在对作品的表达的思想感情深有体会的基础上,由情入理,把握作品的思想观点,受到思想教育。语文教学借助作品的语言感知形象,产生审美效应。但更重要的应是因势利导,启发学生认识已经感知的形象意义,体会已有的感情所包含的思想,使之把审美感受上升到审美意识,提高审美能力,使学生心情得到净化,思想受到“教化”,进而从“感文”发展到“感心”的高阶段。情感教育和审美教育本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分割的教育方式。在传递作品的思想感情时,又进行了审美关照;在对作品审美时,又挖掘作品的思想感情,两者互相渗透密不可分。也只有发挥两者的作用,才会体现语言学科的思想性和教育性。就是根据教育对象来看,也只有通过情感教育,审美教育,才会真正开垦学生心灵上的荒芜,让他们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完善学生的人格和品质。但在语文教学中应避免以下几个毛病:(1)滥情与贴情(2)附美和造美(3)说教与空教,要想做好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应达到“情发于衷,美源于实,感出于真”的境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