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国学.doc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63455105 上传时间:2022-09-1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7.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眼中的国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我眼中的国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我眼中的国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我眼中的国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我眼中的国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眼中的国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眼中的国学.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眼中的国学 早就想就国学谈一些自己的看法,这里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因为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国家,其发展都有一定的规律,人首先解决的是穿衣吃饭,而国家首重的则是国计民生。但人类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一旦生存的问题解决以后,更多的问题便会接踵而至,诸如探索自己生命的原理,宇宙又如何生成及其运行法则,自己怎样能生活的更加安逸,社会国家如何发展更趋合理等等。不同的地区根据自己不同的生存环境,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进而展开了对自身及其生存环境的探索,这些都说明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一旦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对于文化的探求是其必经的一个阶段。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天地间的真理研究到极致只有一个,但在到达终点之前,其遵循的

2、途径则繁杂无端、不一而足。就如佛家所言: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终点虽只有一,但起点却浩如星汉,不可胜计。就人类研究的对象而言,无非分主客两大类,以自身为主,其它为客,其它地区我知之甚少不便妄论,但就我中华文化而言,管窥蠡测,尚有一些浅见拙识。关于主客之说,也并非某一家重于其一点,都有谈及,只是其角度或有差异,表达方式亦有不同,即便笼统而言,中华国学因不同历史时期,人类自身及社会突出的问题不同也或有侧重,但中国的优势在于:其历史发展较长,无论是人类自身还是周边环境,各种问题都得到了充分的释放,而针对各种问题也都有其相对应的论述及研究,这样一路下来,就形成了庞杂的国学系统,后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演化

3、,逐渐形成以儒、释、道为代表的三家学说。细分则有儒家、道家、墨家、佛家、法家、名家、阴阳家、农家、纵横家、小说家等,如果打破门户之见,则分为质测、通几、宰理三大体系,根据后世的具体运用而言,道家被用于质测的偏多,从而形成中国原始的自然科学观,佛家被用于通几的偏多,佛学到中国以后与儒道合流,逐渐形成一整套成熟的哲学观,而儒家自西汉后经上层社会不断演绎,主要用于宰理方面,通过不断的强化和普及,形成中国的社会道德观和政治观。现在随着物质文明的不断发展,国民精神方面的问题犹为突出,大家都知道文化方面的问题急待提倡,但经过几十年过于偏重经济物质方面的发展过程,使国人逐渐走入实用化的窠臼,认点为面,将一代

4、全,其它领域的学术概念变得非常模糊甚至空白,大家动则国学云云,但细究之下,多数不知其所。虽经近几年方方面面有所推进,但效果依然无法恭维。其原因有三:一、教育体制的自身问题首先,现代教育以白话文为主,而中华国学多以文言文方式记载,人们面对文言文而不能理解的无奈之举,是最为突出的矛盾所在,这直接阻隔了国民对国学原貌的认知与汲取,只能间接地通过其它人的翻译获取,而这些国学注解者的层次直接决定了人们对国学认识的正确性与否。不可否认,国学是一个系统的东西,它就象一个鲜活的生命,有灵魂又有肉体,失去了灵魂,它仅是一具尸体,但身体一旦被肢解,其灵魂又无法放出光芒。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它就相当于文化的躯体,你只

5、有接触到它躯体的全貌,才能找到其灵魂的归宿。但可惜的是面对文言文,现代人莫说全貌,即便是窥豹一斑已属不易。那些注解国学的人,其本身对国学也是所知有限,其注解掺杂了太多的主观成见,不免使后学者过多的受其个人观点的影响。其次,现代教育是应试教育,种种现实情况把学者局限于一定的范围内,极大的浪费了学者的精力和时间,而学到的东西与现实又严重脱节,学校和社会的衔接极其薄弱,一个优秀的在校生到了社会上以后,需要重新花费精力来经历一个漫长的适应过程。而其整个学习过程中对国学的接触远远达不到哪怕是最基本的水平,等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发现这方面的欠缺后,不免有病乱求医,除了为一部分投机者提供商机外,对自身的提高却毫

6、无益处。对国学的认知需要长期储备并不断的积累,就象是在搞一个建筑工程,在你动工以前就需要从全方位对工程图纸进行彻底的消化吸收,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施工顺利进行,并且使竣工后的各项指标完全达到预期要求。但可惜的是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对国学的认识仅限于一些残缺不全的概念,连一具尸体都没有凑全,又哪里来的灵魂?二、一些故有观念的冲击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被动挨打的屈辱局面持续了一个多世纪,这让很多人过于看重经济实力,并且把国家落后局面的责任武断的推到国学上。从五四运动以来,一大批学者就叫嚣着要打烂孔家店等等,后又经过十年文革浩劫,整个国学体系基本上已经千疮百孔、面目全非。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物欲被逐渐唤起

7、并迅速膨胀,对知识的吸取越来越偏重于实用化和功利化,这似乎让历史又倒退到了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各国之间讲霸权、重谋略,只图一时之快而忽略了整个社会的长治久安。如果说春秋战国时期的这种弊病造成了各诸侯国迅速灭亡的话,那么目前社会上追求物欲、崇拜名利的弊病也正在泯灭人类的良知和文化。没有了良知,人们为人处事就唯利是图、肆无忌惮,文化的没落,也让人们没有了耻辱之心,丧失了道德底线。其次,为了追求经济的迅速崛起,我们不单引进了西方的技术,也同时引进了西方的文化思想,这种引进无疑是盲目的,科技的引进造成了大面积的环境污染,破坏了生态平衡,而文化思想的引进更是遗患无穷。东西方文化的产生与发展无论从生

8、存环境还是历史背景都有着极大的差异,这种毫无历史背景和社会基础的文化一旦引进漫延,势必会造成国民精神上的水土不服。人们由于片面的追求西方式的民主而忽略了社会的和谐,无节制的追求自我意识而无视别人的存在,不加掩饰的追逐物欲而丧失了心灵的祥和。无奈的是这些思想观念在国民毫无察觉的情况下已经暗自生根发芽,经过几十年的潜移默化已经形成了一些故有的观念,从根本上动摇了传统的社会道德观和人生价值观,使这个文化大国从其自身“兴灭国,继绝世。”的高端文明一下跌落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蛮荒时代。三、个人先天素质的差异这个是纯粹的自身问题,首先,一个人的先天性向是否能和历史合拍,直接决定了他的人生成就。当然

9、,不可否认,拥有良好的出身和后天生长环境对一个人的成就也有着很大的决定作用,但所有这些都需要和每个人的先天条件相结合,其实真正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一个人的智商、性格、好恶等诸多先天因素能否与历史合拍。历史上改朝换代的开国之君有刘邦、朱元章这样的草根,亡国之君也不乏汉献帝、溥仪这样的世家纨绔子弟,孔子、孟子为先贤圣哲,但其所学与当时的社会现状不合拍,虽经周游列国,最后也只能退而著述。这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人类历史的发展变迁是一个主客观因素交织在一起的过程,既有着有意识的主观引导,也有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曾参有一个观点叫“慎终追远”,这说明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有些东西虽然暂时不能适

10、应某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需要,但从人类的长期发展来看,却坚决不能丧失,比如说文化。这就好象一个人吃饭一样,在他吃饱的时候,再好的美味都会遭到他的排斥,但不能因为他现在排斥就把所有的食物消灭掉,因为他无论现在有多饱,终究还会饿,饿了还要吃,这就是现实。如果物质是满足人类肉体需要的话,那么文化则是人类的精神食粮。说到这里似乎无需再往下深究,因为你只需要先闭目自省,再放眼四望,就会很容易看到问题的答案。说了这么多,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文化是人类发展不可或缺的东西,只是不同时期程度上会有所增减而已。国学则是我国特有的文化,这是在我们自己的土地上生长起来的专属于我们自己的东西,它与我们自身的吻合程度是其它任何一种文化都无法比拟的。别的文化再好,我们也只能当零食吃,而我们的国学则永远都必须是我们的正餐,只有这样,我们的肌体才能健康成长。但可惜的是现在我们找不到自己的正餐,只能以零食充饥,一个个吃的面黄肌瘦、奇形怪状,令人惨不忍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