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筋疗法——07第六章常见病症的经筋疗法(二)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63451599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6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筋疗法——07第六章常见病症的经筋疗法(二)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经筋疗法——07第六章常见病症的经筋疗法(二)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经筋疗法——07第六章常见病症的经筋疗法(二)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经筋疗法——07第六章常见病症的经筋疗法(二)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经筋疗法——07第六章常见病症的经筋疗法(二)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经筋疗法——07第六章常见病症的经筋疗法(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筋疗法——07第六章常见病症的经筋疗法(二)(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经筋疗法07 第六章常见病症的经筋疗法(二)第六章常见病症的经筋疗法(二) 12青少年近视眼的经筋疗法 【病症概述】 近视眼,是指眼的屈光度数太大、或眼的纵轴长度较大,当平行的光线进入眼球之后,其成像于视网膜之前,因此看远物时视力不好,而看近处的物体时较清楚,故称近视眼。 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成长时期,眼球内的睫状肌肌力充沛,但若使用眼的习惯不科学,致使睫状肌的调节视力产生疲劳乃至痉挛时,这时晶状体的凸度加大,平行光线的焦点便移到视网膜之前,这便形成假性近视,是青少年早期的近视眼。假性近视如不及时防治,或防治失当,发展下去,则睫状肌痉挛可发展为眼球代偿变长,即成为真性近视。 轻度近视(- 20

2、0D以下,即负2屈光度以下),其视力一般在0.1以上;36屈光度以上为中度近视;6屈光度以上为高度近视。高度近视者,其远近的视力均明显下降,且可伴有眼肌疲劳,眼球外斜,乃至伴发眼底的其他病变。 【机制释义】 中医学认为本病同脏腑有关系。如灵枢大惑云:“五脏六脏之精气皆上注于目”,故目眼的视力,与脏腑之虚实关系密切。眼为经筋之枢纽,据古医籍的记载,十二经筋中,手足三阳的经筋都与眼睛有联系,其中足太阳及足阳明,分别于眼形成“目上网”及“目下网”。近视同劳伤关系密切。青少年在校学习,高度用脑力及视力。脑力与视力,相辅相成。视力的降低,影响脑力;脑力下降,影响视力。因此,调节脑力及视力,需同步进行。

3、【临床表现】 青少年近视眼的经筋病态表现:在眼眶周围的肌筋,可用手触检查法- “柑弓手”方法,即将手的四个小指并拢为一方,与大拇指互相对应,形成小指与拇指的指合力关系,状如柑样。检查经筋病变时,首先将四指固贴于头上,以大拇指的指尖作为检查工具,尔后依靠指合力的力学作用,运用大拇指指尖的灵敏性,于常见的穴位,作切拨、揉拨等手法,通过正与异的对比方法,识别出筋结穴位。眼眶周围常见的穴位,一般有7个(详见经筋穴位施治图的眶膈筋区穴位图示)。高度近视病例及已出现头晕头痛、颈部僵紧感者,其病变多累及到颞筋区及颈筋区,在理筋调节近视眼时,亦宜对这些筋区进行查灶及消灶的理筋治疗(参阅有关筋区图示)。 【治疗

4、方法】 经筋疗法对青少年近视眼的治疗,是运用综合疗法手段中的理筋手法为主,并针对病人的其他突出症状,予适当配合治疗。 理筋手法的施治要点是:正确运用“柑弓手”的施治技能,充分发挥指合力协调下的拇指指腹及指尖的治疗功能(详参阅经筋施治法有关章节的详述)。贯彻“以灶为腧”的施治法则,即针对眼眶周围的特定施治部中的筋结病灶进行舒筋解结为目的施治,避免单纯的揉抹方式的治疗。要落 实“以灶为腧”的施治,除熟悉病灶(穴位)的准确位置之外,施治时,需根据病灶所处的位置,“柑弓手”的四指固定方向及拇指的指尖方向,均要随着施治的需要而灵活变用。例如,对眶隔的1号穴位施治时,宜将四小指并拢贴于患者的颧外,用拇指尖

5、切按、切拨等方法施治;施治眶膈区2号穴位时,将四小指并拢贴在患者的额角,拇指以反方向的位置,将指尖自眼眶内上角,向内上方作切拨穴位治疗,不可向眼球方向切按。将治疗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常治常安。因为青少年近视,乃主要是肌性疲劳所产生。治愈后,在过度用限力劳动及机体功能变化时,尚可复发,目前未有一劳永逸的治疗方法,故需学会自我调治,并持之以恒。增强体质具有防治青少年近视的作用。因此,青少年除坚持体育锻炼、增强营养、注意劳逸结合、科学用脑等以外,掌握自我调理机体功能的简易方法,如点穴按摩疗法、易经筋疗法等,对增强体质,颇有俾益。 【治疗效果】 青少年近视,属于机体的肌性疲劳性病症,经筋疗法,是调节肌

6、筋功能平衡的专科,其调节方法比较科学,故临床疗效显著。一般施治一个疗程,轻症病例,视力可恢复到0.81.0;较重症病例,视力可提高到0.40.5;顽固病例,需施治23个疗程,视力逐渐恢复。 【病例择举】 患者黄某,广西大学学生,入学至二年级时,患严重神经衰弱伴高度近视被逼休学。投经筋科施治2个疗程,随着失眠的纠正,精神好转。视力,由阅读困难的O.1度恢复到非纠正的0.8度,很快地获得复学入校学习。 13.面神经麻痹的经筋疗法 13.面神经麻痹的经筋疗法 本病症是一种起病突然,常于早晨洗脸、嗽口时发现口眼歪斜、眼睑下垂、面肌麻痹的病症。好发于一侧面部,与中医学的“歪嘴风”相类似,属单侧周围性面神

7、经麻痹导致的病变;与中风所引起的中枢性面瘫不同。部分病例起病前有同侧耳内。完骨(乳突)区及面部疼痛。起病后失治,可形成慢性病例而经久不愈。 【临床表现】 主要症状:病侧眼睑下垂,眼裂变宽,面部表情肌运动丧失,鼻唇沟变浅乃至消失,口歪向健侧,皱眉动作丧失,鼓腮时及笑时,面部偏歪,口裂不能合拢;可有流泪、面部发紧、偏头痛,倦怠、额纹消失、眼部肿等伴随。 病灶体征:经筋查灶。常见患侧脸板质地变硬;大皱眉肌、鼻肌、上提唇肌、颧肌、咬肌、口轮匝肌、降口角肌、降下唇肌、二腹肌后腹等肌筋,呈结块状,触捏疼痛显著。 【治疗方法】 理筋手法施治:充分运用指合力的作用和功能,于患者额部,作揉抹、揉捏的理筋治疗;将

8、脸板提捏,并作轻清的轮转性按摩,令脸板由硬结变揉软,放手后,患侧眼皮即可闭合;然后将柑弓手的拇指指腹,置于攒竹至眼眶内上角的大皱眉所处的部位,施以切拨的理筋手法;顺将施治手法延向眉心、眼眶上缘、眼眉外梢,对小皱眉肌及颞肌、耳肌,分别施以切按、切拨及切揉的理筋手法施治;对眼与鼻骨间沟,运用拇指尖作为施治工具,从目内眦至迎香之间的鼻骨与泪骨间沟,施以切按手法治疗;对颧肌、提上唇肌、降口角肌等可提捏的小肌,尽可采用提捏捻转手法加以施治;对咬肌、二腹肌二腹,用切按法及切拨法揉筋施治,令这些肌筋获得筋舒而络活,利于麻痹的康复。针刺治疗:针对上述的筋结部位,运用毫针分次作筋结病灶刺治治疗。重点的刺治穴位是

9、二腹肌的二腹筋结点、咬肌的颊车点、提上唇肌 的上唇筋结点、降口角肌的下唇筋结点。拔火罐治疗:对接受拔火罐治的病者,可分别于眉上额部、颧部及颊部投拔火罐治疗,部分合并颈肩不适而查有伤筋者,于颈后侧、肩背部等拔火罐治疗。 经筋疗法对急慢性的面神经麻痹病例的治疗疗效突出,是临床上解除慢性面神经麻痹的有效疗法。 【病例择举】 患者,徐某,女性,55岁,广东省信宜县农械厂职工家属。患左侧面神经麻痹,病史一年曾向针灸、按摩推拿、康复科及服中药等求治但病情顽固。向经筋科投治时,见患者左眼裂增宽,左眼及左面部中度肿胀,皱眉不能,左额皱纹消失,鼓腮时,两唇欠合拢,面向右侧歪斜左肩颈部明步酸痛。经筋查灶:左脸板硬

10、结、左皱眉肌及左侧颞肌呈肌张性亢进状态,左耳肌筋结触压疼痛显著;提上唇肌、颧肌、咬肌 、二腹肌之二腹等,均呈结灶性筋结病态形征。用上述的三联疗法治疗,施治两次后,左眼及面部肿胀消除,口角歪斜明显纠正,连续施治一个疗程,诸症消除。 【编者按】 末梢性面神经麻痹,又称BELL氏面瘫。其中部分病例急性期经一般方法施治后,迅速恢复,但亦见少数顽固病例,运用一般疗法治疗,难以消除。从经筋学的检查所见,它似是一种筋性少阳经证,除面部的症状为突出表现以外,头颈部及同侧之肩臂,皆可见明显的筋性病变反应。由于少阳经筋受闭阻,经络闭而不通,“着藏”于肌筋的血络及神经,皆受到紧张挛缩的肌筋压迫,因而舒筋解结,可使肌

11、筋中的血络及神经,获得康复,经筋疗法的实质,乃是“以通为补”的机体调节疗法,具有广泛的适应症。 14筋性“梅核气”的经筋疗法 14筋性“梅核气”的经筋疗法 【病症概述】 “梅核气”,是患者感觉到咽喉部若存留一物如梅核,既吐不出,又咽不下的特殊症状而命名的临床常见病症,好发于女性。本病症于中医古籍早有记载,属中医的气病之一,近似现代医学的咽喉异物感症。 对“梅核气”的病因解释,中医认为是气滞所致,虚症与实症,皆因气滞而导致本病症之形成。既往医刊,认为本病症是精神因素所致,近年报道,认为梅核气病因有两种,一为精神因素,二为器质因素。前者称为真性梅核气,后者称假性梅核气。筋性梅核气,常见于肋端综合征,及女性腹式结扎术后并发症。 【临床表现】 主要症状:筋性梅核气,除具有一般梅核气的症状表现之外,主要特点是,症状呈持续状态存在,咽空时症状加重,但不影响进食。分别作颈、胸、腹的查筋检查,可查到相应的“筋结”阳性病灶,触及病灶时,梅核气的症状具有联系性的触发,以至患者不可耐受。 病灶体征:笔者在开展经筋疗法诊疗中,发现“筋结”成为梅核气的常见原因。产生梅核气的“筋结”部位,可分为三个组:颈组,主要见于胸骨舌骨肌的“筋结”形成。上胸组,主要见于上胸锁骨下肌及胸骨肌筋的伤筋。腹部组,多见“腹缓筋”(即腹部的深筋)。 【治疗方法】 运用综合理筋法治疗,首先查明“筋结”病灶的分布部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