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doc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63441944 上传时间:2023-03-1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8.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生活就是教材浅谈农村小学如何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内容摘要】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课程资源的作用日益显现出来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人们在课程改革实践中深切地感受到,开发和利用充足、有效的课程资源是实施新课程的保障,是实现课程目标的条件。农村小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还存在很多的问题,但它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本文将从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意义、农村小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的解决三方面进行论述。【关键词】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农村小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为了更好的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凡是对教学目标的实现有利的所有因素都归属于课程资源。也就是说,凡是有助于促进学生主

2、动学习和和谐发展的资源都应当开发和利用,而不必顾及它是课内还是课外,是硬件还是“软件”。一、 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意义重大科学、有效的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对学生、教师乃至社会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一) 丰富学生的认识和体验,知识与生活紧紧相连。传统教学中,学生接触的仅仅是教材以及相关的教学辅导资料,形式单一、范围狭小。学生接触的是一个只有文字的抽象世界,这个世界仿佛独立于现实生活。“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就是传统教学的真实写照。这种教学导致学生缺乏对社会的关心与认识,磨灭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造力。与现实生活脱节的教育如同一潭死水,毫无生气。新形式的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打破了传统教学的僵局,更多的让

3、教材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心灵世界紧密联系。内容上,它具体形象,丰富多彩,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乐于亲自体验。在体验中更深刻的理解教材,这种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课程资源,能引起他们对实际问题的思考和探讨,激发他们创造性的思维。(二) 促进教师的发展,课堂与时代共舞。以前常听人说,只要当五年的老师,就完全与社会脱轨了。传统的教学让敬业的老师眼中只有课本和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教圣贤书”。老师作为一门稳定的职业,似乎不必担心社会的动态,身边的琐事,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把成绩提上去就行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了广阔的、创造性发挥自己教学智慧的空间。积极地开

4、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可以让教师拥有更多的主动权,也可以促使教师不断地学习成长,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教师要主动接触社会,与时俱进,这样才可以使课堂与时代共舞。 (三)让知识成为能力,促进社会的进步与生活、时代相依存的课程资源不仅是知识,更是能力。一方面,活动的体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广阔的课程资源令老师主动探究,这种体验和探究促进了师生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学生从小将知识与能力、社会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将来步入社会也就能更快的适应,为社会献出自己的力量。二、 农村小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存在的问题相对于城市而言,农村地区经济条件落后,教育事业普遍落后于城市水平,从而使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农村不

5、容乐观,主要存在的问题是:(一)从课程资源的开发主体看,广大一线教师的积极性不高从课程资源的开发主体来看,少数的学科专家占主要地位,而广大的一线教师没有积极行动起来。教师,作为课程资源的一部分,是最重要的人力资源。教师是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主力军。从某种意义上讲,教育的成败系于教师,但目前,农村教师对新课改热情不高,对课改的探索和研究只是流于肤表。(二)从课程资源实施的空间看,农村小学设备简单,学校硬件设施少。目前,城市和农村的教育资源分布极不平衡。在农村学校由于资金不足,硬件设施十分简陋。我国的农村小学教育中普遍缺少相应学科的专门教室、实验室、图书室及参观考察场所等,这样很难培养学生的研究性

6、学习、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科学技术等综合能力。硬件设施的匮乏,也让教师在授课中只能因陋就简,教学手段陈旧。(三)从课程资源的内容看,偏重于知识特别是学科知识的开发,忽视其它方面的发展。 在农村小学中,老师埋头研究教材,帮助学生提高学业成绩,而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对一些不需要统考的科目一带而过甚至是不开课,更别说是进行这方面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了。容易忽视知识的新发展和各学科知识间的渗透和融合。这样的课堂自然远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虽然农村小学没有完善的硬件设施,但是这些并不能说明农村小学教育无法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实际上,农村小学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具有它独特的优势和很大

7、的发展潜力。三、 农村小学如何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农村小学虽然经济条件相对落后,但课程资源还是丰富多彩的,关键在于我们用心去开发和利用,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一) 一线教师行动起来艾利奥特说,“课程发展是人的发展”,“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课程的发展”。 教师本身就属于课程资源的一种人力资源。教师的知识储备、技能技巧、理论素养以及人格魅力等对于学生和学校来说就是一种丰厚的课程资源。另外,教师作为课程资源的主动开发者,能自主地、创造性地、合理地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身外的课程资源。很显然,在学校中,课程资源开发的成败优劣系于教师,一线教师在课程资源的开发过程中起着主导和决定作用。因为教师不但决定课程

8、资源的鉴别、开发和利用,而且他还是课程资源开发的内容得以实施的首要基本条件。因此,广大一线教师必须行动起来,不断提升专业素养,真正成为课程改革的主力。(二) 学校环境利用起来学校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学校环境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也要充分合理地利用学校环境,让它成为一个与学生密切相关,助学生成长进步的摇篮。1、学生当领导,参与校园建设管理。如让学生设计校园环境卫生告示牌,从中让学生感受美、保护环境。还可利用校园花草树木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2、学生当主人,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校园特别是班级布置方面,可以让学生制订班级公约,选出优秀作品,营造出融教育性、艺术性

9、于一体的良好氛围,形成班级特色,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动手操作能力。3、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设备的作用。图书馆可以流动性的收入学生自带的书,做到资源共享,仪器室的器材用在具体的测量、实验活动中,利用操场进行各种体育锻炼农村小学的设备虽然不多,但是如果真正发挥它们的作用,还是会对教学有很大的帮助。(三)地域优势发挥出来 课程资源的开发还要根据各地和各学校的实际情况,广开思路,发挥地域优势,发掘校内外的具有针对性和适应性的课程资源,从而更好地发挥它们的作用。一般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挖掘:1、自然资源丰富多彩同城市学校相比,农村学校与自然环境更接近,利用自然资源有着更为得天独厚的条件,而且利用起

10、来更为直接、方便、有效,易于被师生所吸纳。这些可开发和利用的自然资源可以是家乡的四季变化、天体气象、日出日落、山川树木、风霜雨雪、地形地貌、花鸟草虫、飞禽走兽、田野果园,也可以是村边蜿蜒流淌的小溪、乡野散发着芬芳气息的泥土、天边七色的彩虹、村里崭新的农舍。这些朴实、鲜活的自然资源就在一些学校附近,就在师生身边,关键看学校和教师是否有课程资源意识,怎么识别、开发和利用。 2、人文资源独特丰厚 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校乃至班级,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人文资源。比如,本地区的英雄人物、学校的先进人物(教师和学生)、班里发生的引人思考的事情以及民俗节日(元宵节猜灯谜、闹龙灯,端午节包粽子,中秋赏月观菊、各种祭

11、祖拜佛活动)、建筑、艺术、各种谚语俗语、传说故事等,这些地域性资源都具有较强的独特性,都可以进入我们的视野,成为独特的人文资源。3、生活资源取之不尽生活是无比广阔、色彩斑斓的,师生日常生活、学习、工作、劳动、人际交往等方面,都有着无限的资源可供我们挖掘,使之成为课程资源。比如运动会、募捐、郊游、歌舞晚会、智力竞赛、如果运用到语文课程中,可以让学生写观察日记,记述所见所感,这些资源就成了语文课程资源;如果运用到数学课程中,可以让学生丈量距离、测算速度、统计数字,这些资源就成了数学课程资源。(四) 数据资料整理出来 教师在不断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同时,还要细心地将有效的课程资源记载并保存下来,这

12、样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不断地总结和提高,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就能够不断的完善。在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道路上才能走得更远、更长。 总之,在当前新课改的条件下,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势在必行,农村小学在这方面有着一些不足,但是只要我们用心去做,采取有效的方法,一定会取得不错的成效。【参考文献】1.吴刚平.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全球教育展望.2001年第8期2.李臣.课程教材技法.2001年第5期3.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4月4.范蔚.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J.教育科学研究,2002.巷子口镇新开学校 戴姣 女 23岁 小学一级教师 通讯地址:宁乡县巷子口镇新开小学 邮编:430629电话:1877406141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