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媒介素养水平校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docx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63439489 上传时间:2022-11-0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95.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提高小学媒介素养水平校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提高小学媒介素养水平校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提高小学媒介素养水平校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提高小学媒介素养水平校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提高小学媒介素养水平校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提高小学媒介素养水平校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提高小学媒介素养水平校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docx(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表3(主件材料,不盖公章,不写单位和姓名,一式3份)提高小学生媒介素养水平校本课程研究 一、研究背景随着媒介技术的迅猛发展,我们可以说是生活在媒介的海洋之中,学生同样是媒介海洋中的一个分子,各式各样的媒介已经成为21世纪少年儿童的“第二课堂”。如何掌握各种媒介的使用方法,正确运用媒介获取信息、传播信息、评鉴信息、创造性地生产信息、负责任的使用和传播信息,从而理性、科学的与媒介共同生活,已经成为21世纪少年儿童必须掌握的技能。也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各校都在不断的探索中前行。我校深刻领会课改精神,确定“立足师生发展,奠基美好人生”的办学理念。通过认真梳理当今

2、时代特征和我区、我校地域优势,认为实施“提高小学生媒介素养水平”校本课程,有利于提升小学生运用媒介欣赏美、表现美的素养,有利于更好地实现学校办学理念。二、方案设计(一)研究目标1.课程:制定切实可行课程开发策略,依据开发策略开发适合国情及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媒介素养校本课程。2.学生:使学生更好地认识、了解媒介,发展学生的选择、辨别、鉴赏、运用等综合能力,能负责任的使用、创造和发布信息,养成健康、科学的使用媒介的意识和习惯。使我校学生具备应对信息时代复杂媒介环境的能力,为学生更好的参与社会生活、适应社会生活、在信息社会中获得终身发展奠定基础。3.教师:促进教师适应信息化时代要求,提高自身媒介素养

3、教水平和媒介素养教育实施能力。(二)实施策略1.专业引领策略学校与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合作,在张洁博士带领的研究团队指导下和市区教科研部门的指导下扎实开展研究,保证了研究的专业性与科学性。2.调研分析策略注重文献调研。课题组在翻译、阅读国内外媒介素养教育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编写中国中小学电子教材研发及实施现状调查报告、美国中小学电子教材研发及实施现状调查报告、数字化教材战术手册(中文版)。注重学生调研。为了全面、科学地了解我校学生拥有、使用媒介的现状,为课程研究提供现实依据,在专家团队的指导下,我们研讨制定了小学生媒介使用情况调查问卷,于2011年6月10日进行了全校普查,共808名学生填答了

4、问卷,回收有效问卷799份,问卷回收率为97.92%。通过数据统计和分析,形成了小学学生媒介使用情况调查报告。3.机制保证策略制度的有效运行是将研究计划变成现实的有力保障。为此,我校针对实验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提前制定了多项管理制度:分层管理制度,根据教师参与实验的实际状况,将他们划分为核心成员和普通成员,对其分别提出不同要求。这样既可以保证教师参与实验的广度,也保证了教师参与实验的深度。每周例会制度,每周都要组织实验成员进行实验情况的研讨,一步步推进实验,保证实验顺利实施。实验记录制度,为了全面、科学地记录实验过程,为研究积累客观、有效的数据资料,我校制定了完善的实验记录制度,包括及时记录

5、实验日志、实验课程全程拍照和录像、及时整理和保存学生作品等。到目前为止,已经记录了31期实验日志,课程录像达100余节。听课反思制度,为了更好地让教师参与到实验中来,建立了严格的听课制度,包括考勤记录、听课记录、课后反思等内容。将教师观摩实验课常态化,保证实验教师实地感受、深度参与研究。定期培训制度,为了给教师提供相关的指导和帮助,我校与专家团队合作,为实验参与教师定期提供理论及操作技能的培训,帮助教师全面了解实验的同时,也提升了教师开展数字教学的能力。同时,为了得到家长的支持,我们还对家长,针对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开发制作了家长培训读本,帮助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深入了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

6、性。4.学科融合策略在进行课程开发与试验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主要采取的是学科融合策略。采用融合策略主要基于两点原因,第一,通过前期的资料检索发现国外研究较早的国家都是开展的融合课程,开展融合课程一方面不会增加课时,另一方面也不会增加教师和学生更多的负担。第二,课题组通过对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课程标准的研究发现,媒介素养教育的课程目标与品德与社会、语文、等多个学科的课程目标都有契合之处。三、研究过程本研究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10年7月至2011年7月 学习、调研构建课程实施框架首先,我们进行了关于媒介素养教育现状的文献调研,依据调研情况撰写了媒介素养教育的文献综述,一方面为我校进行媒介素养

7、教育校本课程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另一方面我们发现国外在中小学阶段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比较好和做的比较好的国家,都是通过融合课程的形式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因为这样可以不增加师学的负担。通过考察我们发现品德与社会学科与媒介素养教育无论是从目标还是从内容上有很多共同点,因此我校决定先尝试在品德与社会学教育科中融入媒介素养教育,进行融合课的实验。其次,我校与专家团队设计了小学生媒介使用情况调查问卷,并对我校全体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针对调查问卷完成了小学学生媒介使用情况调查报告,准确了解了学生的现状以及学生需求和主要问题,为我校有针对性的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奠定了基础。第二阶段:2011年7月至2012年7月 “

8、点”上实验积累经验在具体的开发过程中,课题组以课程目标为准绳,系统梳理了品德与社会学科和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寻找两个学科在教学目标中的结合点,并设计了具体的教学活动方案,使其既符合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学目标也符合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最终制作完成品德与社会与媒介素养教育结合内容一览表,为融合课程目标的设置提供了科学的依据。除了梳理融合点以外,我们还确定了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开发步骤,即“通过典型课例带动主题单元,以主题单元带动全学科课程开发”。本阶段主要进行点上的尝试,选择不同类型的课进行融合课程的实验,为后续的课程开发奠定基础。第三阶段:2012年7月至2013年至今系

9、统实施总结提升一方面选择品德与社会学科五年级上册教材进行系统化的媒介素养教育,还针对实验年级进行了前测和后测,以便检验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效果;另一方面选择数学、语文、班队会等相关学科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渗透。并针对五年级上册和其它学科的部分课程内容进行了电子化,形成了国内首套媒介素养教育融合课程的电子教材。针对前期系统课程实施进行反思,撰写实施融合课程的媒介素养教育论文和实施经验,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四、研究成果(一)基础数据调研方面的成果课题组研制实施的小学生媒介使用情况调查问卷符合当代小学生使用媒介的实际情况,测量效果全面、科学、客观,受到了很多高校学者的肯定,并在很多中小学进行测量和推广,

10、得到了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的高度评价,并为北京市基础教育电子教材研发实验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数据。以我校制定的小学生媒介使用情况调查问卷为例,该测量工具受到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中心领导的重视,及渤海大学、浙江传媒学院等高校学者的肯定,先后在我市多所中小学及外省市部分学校进行了运用,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与科研价值。(二)课程开发方面的成果1提出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校本课程实施策略,提供校本课程开发的新思路。确定以品德与社会学科这样的国家课程为研究的起点,提出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校本课程实施策略,探索媒介素养教育融入式课程的开发方法,这也为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一种新思路。2制作完成品德与社会与媒介

11、素养教育结合内容一览表,为媒介素养教育融入式课程的开发提供思路和突破口。课题组成员从课程标准出发,系统梳理品德与社会学科和媒介素养教育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制作完成品德与社会与媒介素养教育结合内容一览表,为其他学校和其他学科教师设计本学科的媒介素养教育融入式课程提供了思路和突破口。3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的媒介素养融合课程和媒介素养教育电子教材截至2013年3月,我校与科研团队和技术支持团队,以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学科纸质教材为蓝本,共开发了16个主题的电子教材,还在班会课、语文(包括讲读、口语表达、作文评改、综合性学习)数学学科中进行融合,形成精品课例集。我校开发的媒介素养教育融合课程具有以下几

12、个方面的特点,首先是形成了国内首套小学阶段的媒介素养教育融合性课程。其次,我校融合课程的开发是基于移动终端,以平板电脑为载体进行开发的电子教材,使我校的媒介素养教育融合课有了更符合时代特色的教材载体。第三,目前以已经从品德与社会学科开始向其它学科进行渗透,成为具有小学特色化课程的基础。在2012年11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实验工作总结会上,我校干部作了管理经验介绍,教师做了课堂展示;今年2013年4月,北京市基础教育数字化课程资源开发机制与实验研究项目阶段研讨会在我校举行。在本次阶段研讨会上,我校呈现6节不同类型、不同学科的展示课,得到了与会者的高度评价(三)学生成长方面的成果1课程开发最

13、终的落脚点是提升学生的媒介素养水平,促进学生的成长。我校课题组十分重视量化研究,力争用全面、精准的测量工具,把抽象的学情、教学效果等用形象直观的数据报告呈现出来。从实验对比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的成长。我们选择对比班和实验班,并在实验之初进行了前测,实验结束后进行了后测。从实验前后的对比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实验前对比组与实验组品德与社会学科得分和媒介素养水平差距微弱,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但是,课程实施之后,实验组学生的品社得分和媒介素养水平明显高于对比组,且差异显著(P0.01)。因此,在品德与社会学科中融入媒介素养教育,不但能促进学生媒介素养水平的提升,还能促进学生学科知识水平的提升。

14、2通过媒介素养教育的融入式课程,学生逐渐提升了搜集、整理、筛选信息的能力和“全媒体”写作的意识和技能,能够合理、巧妙地利用文字、声音、图片、影像进行表达和交流。为了配合融合课程的开展,学校设计和组织“品德与社会学科电子作业本”、“学生暑期电子作业”、“影像达人训练营”、“科学是什么?”等学生活动,利用假期和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使学生改变了之前对媒介的片面认识,意识到媒介在生活中、学习中发挥的积极作用,不再把媒介仅仅当做“游戏机”,而是把媒介当做“学习的好帮手”、“生活的记录者”。两年的研究积累了很多优秀的学生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包括精美的幻灯片作品,包括有趣的摄影、摄像作品以及非常有

15、感染力的小说集、电子诗歌集等,从这些优秀的作品可以看出学生媒介素养水平的提升,也可以看出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良好的学习能力。(四)教师成长方面的成果1.形成校本培训素材。媒介素养教育领域的师资培训在我国也处于初步探索阶段,系统、有效的师资培训在我国并不多见,两年来学校一共进行了40余次的师资培训,包括媒介素养教育通识培训、媒介使用技能培训、融合课程开发培训、经典课例观摩、课例讲解和点评等,积累的培训资料和素材包括媒介素养融合课开发指导手册、数字时代论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媒介素养教育如何与班会课融合等材料,不论是在形式方面还是在内容方面都具有很大推广价值和借鉴意义,为今后的教师培训奠定了

16、基础。2.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参与研究促进了教师的四个提升:教师自身的媒介素养水平得到提升;教师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水平得到提升;教师使用移动终端制作课件、编制课程资源的信息技术专业技能得到提升;教师理论的积淀和视野的开阔度不断提升!(五)广泛交流扩大影响力在深入研究的同时学校还注意与国内外同行进行广泛交流和经验推广,扩大了我校研究成果的社会影响力。我校课题组成员先后在“第五届全球传媒协会国际会议”,“第四届西湖媒介素养高峰论坛”,“美国2011年费城媒介素养教育年会”等会议上进行经验交流,课程研究的经验得到国内外同行的肯定。同时我校还受到通州、大兴区以及广东对甫教育研究部门的邀请就我校媒介素养校本课程开发进行经验介绍。在“2011年、2012年、2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