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精品表格教案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63437581 上传时间:2023-08-0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精品表格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精品表格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精品表格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精品表格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精品表格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精品表格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精品表格教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课题名称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1周次计划课时2课型新授班级本课课时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的观点2、理清文章脉络,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3、理解什么是格物致知精神。4、识记并理解文中的生字词。过程与方法1、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了解文章内容。2、通过讨论、合作探究,归纳本文中心论点,掌握本文所采用的论证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教学重点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教学难点学习探究的学习方法。教法和学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师指导。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前几天,我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则消息:四川省的一名女高中生今年以比较

2、高的分数考入了中国科技大学物理专业。入学后,她的高超的计算能力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交口称赞。可是,她做实验的能力非常差,一连三周下来,她竟未能完整地做好一个实验,这又使她的老师大为恼火。这是一个典型的高分低能的例子,造成这个女大学生高分低能的原因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丁肇中先生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篇文章,或许,我们能从中找到答案。【新课探究】一、介绍文章的背景1作者简介丁肇中,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生于密执安州。1962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19641969年在哥伦比亚大学执教。1969年后任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1974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J粒

3、子),并导致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现阶段。于197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2释题: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既是文章标题,也是本文的中心论点。格:推究;致:获得;“格物致知”意谓推究事物,方能获得事物的知识。3写作背景本文是作者于1991年10月1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情系中华”大会上接受特别荣誉奖时发表的演讲。如丁肇中先生本人所说:我非常荣幸地接受瞭望周刊授予我“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我父亲是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的,我受的教育一部分是传统教育,一部分是西方教育。缅怀我的父亲,我写了怀念这篇文章。多年来,我在美国的学校里接触到不少中国学生,因此,我想借这个机

4、会,向大家谈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二、读课文整体感知要求先标明自然段,解决字词问题;默读,快速浏览全文;请学生朗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思考,作者在文中论述了什么主题? 1需要掌握的字的读音丁肇中(zho) 瞭望(lio) 授予(y) 儒(r)家 不知所措(cu) 彷徨(png hung)恰当(dng)2词语积累词语积累 荣幸:光荣而幸运。 授予:给与(勋章、奖状、学位、荣誉等。)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 致知:求知,得到知识。诚意:真心。使自己的思想诚恳。 正心:端正心思。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齐家:整齐家政。 领悟:领会。清谈:本指魏晋间一些土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后

5、世泛指一般不切实际的谈论。抽象:不能具体体验到的,笼统的,空洞的。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激变:突然、急剧的变动。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帮助别人。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3课文整体感知:本文是一篇演讲词,同时也是一篇漫谈式的议论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1)提出论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第二部分(25)举例证明,分析指出中国的传统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第三部分(612)理例结合,证明真正的格物致知是科学的实验精神。第一层(610)指出“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第二层(1112)以自

6、己的亲身经历指出轻视实验、不愿动手是无法取得学术的进展的。第四部分(13)指出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应该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强调我们要培养实验精神的重要意义。三、分析课文1分析第一部分。齐读第一部分。明确大意。第一部分,介绍演讲的基本内容,向大家谈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这一部分介绍发表演说的原因,并告诉听众,自己演讲的内容是基于自己对中西方教育的了解:“我父亲是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的,我受的教育一部分是传统教育,一部分是西方教育。多年来,我在美国的学校里接触到不少中国学生,因此,我想借这个机会,向大家谈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丁肇中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7、讨论并归纳:要有格物致知精神。“格物致知”出自哪里,它的意思是什么?讨论并归纳:“格物致知”出自大学;意思在释题中已说。2分析第二部分(1)朗读第二部分。明确大意。第二部分(第25段),分析指出中国的传统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一部分分析指出中国的传统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格物致知”出至四书大学,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齐家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作者引用“格物致

8、知”的意思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也就是通过实验得到知识。(2)解决如下几个问题:大学里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什么?明确:“格物”和“致知”。大学里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讨论并归纳:目的是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个目的与丁教授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一样不一样?讨论并归纳:不一样。丁教授讲的目的是通过实验得到新知识。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原因是什么?讨论并归纳: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第4段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证明了什么?讨论并归纳:王阳明的“格物”实是“格已”,而不是研究万物的道理,这是无用的,不能适用于现

9、在的世界的。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不正确。四、教师小结:本文由古代文化奠基引出观点,以王阳明和自己的实例为依据,针对传统教育下的中国学生,论证了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号召中国学生应有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才能对世界有所贡献。在平日的学习中我们也应该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应致有知 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1)格精 传统的中国教育的弊端是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知。(25)物神 真正的格物致知是科学的实验精神。(612)(论点) 强调我们要培养实验精神的重要意义。(13)课后作业完成学案1教后反思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节选自丁肇中的一份报告,是一篇漫谈式的议论文。文章的结构层次是常见的议论文模式: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思路清晰,逻辑缜密。更重要的是作者针对中国传统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指出了“实验”精神在学习中的重要性。我紧紧围绕本文的论证思路和内容重点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