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中央银行模拟)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63428660 上传时间:2024-02-1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9.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资料(中央银行模拟)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资料(中央银行模拟)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资料(中央银行模拟)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资料(中央银行模拟)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资料(中央银行模拟)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资料(中央银行模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资料(中央银行模拟)(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央行独立性:中央银行独立性就是指中央银行在履行制定与实施货币政策职能时的自主性,即如果一国的 中央银行可以不接受来自政府的指令、亦不必与政府协商,而无条件的拥有自主决定维持 或变更现行货币政策的权力”,那么这一中央银行便具有充分的独立性。中央银行的独立性 问题,实质上是中央银行与政府的关系问题。央行独立性的讨论源于欧美等国对历次恶性通货膨胀成因的反思。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 前,中央银行拥有较强的独立性,较少受到玫府干预。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些参战国的 政府开始通过中央银行增发纸币以满足军费开支。战争结束后,一些国家继续沿袭战时做法, 通过增发货币来推动本国经济增长,结果酿成恶性通货膨胀。在一战

2、之后,各国吸取沉痛教 训,大都主张保持中央银行独立运行原则。央行独立性(Ce ntral Bankin depe nde nee)的学 术研究最早见于美国经济学家欧文费雪在其1930年出版的利率理论,其涵义为央行在 货币政策制定过程中不受政府干预,目的在于防止政府将财政赤字货币化而造成恶性通货膨 胀。中央银行独立性的重要性1遏制通胀的重要性。政府在执行经济政策时,往往容易从短期利益出发,扩大财政支 岀,加大政府消费和公共投资,从而增加通货膨胀的压力。大量相关研究也表明,中央银行 独立性强弱与通货膨胀率高低密切相关。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中央银行受到政府操纵的国 家的平均通货膨胀率要比中央银行具有

3、高度独立性国家高。如中央银行独立性非常高的德国 和瑞士,平均通胀率在3.1%,而中央银行独立性比较低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平均通胀率 则在7.5%。2提高中央银行信誉和透明度。按照货币经济学理论,中央银行采取的货币政策往往会 造成动态不一致的后果。中央银行为了增加产出而采取通胀政策,而公众预期到货币当局采 取通货膨胀政策,均衡的结果是通胀而没有产出提高。为解决这种动态不一致,就需要给予 中央银行制定政策的独立性,提高中央银行的信誉和制定政策的透明度。此外,中央银行的 业务具有较高的专业性和技术性,其管理人员必须具有熟练的业务、技术和制定货币金融政 策,调节货币流通的经验。政府对央行在制定货币金融

4、政策过程中的不正确干预会导致整个 经济陷入困境。3加强金融监管,稳定经济和金融的需要。美国金融危机后,中央银行金融监管的职能 逐渐凸现出来,收到越来越多国家重视。为了有效降低金融系统的风险,提高金融系统的运 行效率,需要中央银行独立的实施金融监管职能。此外,政府与中央银行的地位不同,因而 在考虑经济政策的侧重点上存在差异。政府较多地考虑就业、社会保障等社会问题,中央银 行较多考虑货币稳定的经济问题。政府往往推行赤字财政政策以刺激有效需求和增加就业, 结果往往导致通货膨胀,中央银行的首要任务是稳定货币,如果市场银根偏松,就会出现通 货膨胀的危险,需要采取紧缩货币政策,提高利率,以遏制通货膨胀。这

5、时中央银行不应 仍维持低利率政策以利于财政筹措资金。中央银行独立性与通货膨胀的关系人们普遍认为中央银行独立性较高国家的通货膨胀水平比中央银行直接受政府控制的 国家低一些。为什么央行的独立性会带来较低的通胀率?对于这一问题,理论界给出了三种 答案:基于公共选择学说的答案,基于萨金特(Sarge nt)和华莱士 (Wallace)的分析得出的答 案,以及基于货币政策的短期和长期不一致的问题得出答案。根据公共选择理论的观点,货币当局承受的强大政治压力使它根据政府的偏好行动。货 币紧缩会给政府的预算状况带来负面的影响,如暂时的经济降温带来的税收减少,铸币税收 入可能的减少,公债利率的短期上升都会使财政

6、赤字增加。因此政府偏好松的货币政策。第二种解释中央银行独立性有助于降低通货膨胀的理论,是萨金特和华莱士首先提出来 的。他们将政策当局和货币当局作了区分。如果财政当局居主导地位,也就是说,货币当局 无法影响政府财政赤字的大小,则货币供应量就成内生变量。当公众无法或不愿意再吸收新 增的政府赤字时,由于政府预算约束的限制,货币当局将被迫通过增发货币来融通政府赤字。 反之,如果货币当局居主导地位,财政当局就会被削减赤字(或拒付部分债务)。央行越独立, 央行被迫增发货币融通赤字的可能性就越小,这一理论与央行的信用独立性有关。第三种有关央行独立性的理论建立在短期和长期的不一致问题上。为将来某个时期所制 定

7、的计划,在目前看来可能是最好的,但当该时期真正到来时,可能就不是最佳选择了,这 时,短期和长期的不一致就发生了。央行独立性可能减小大选前对货币政策的人为操纵。如 果这样,央行独立性可以带来更稳定的货币增长,并减少通货膨胀的变动。另外,还有一些其他理论也解释了为什么中央银行独立性可以减少通货膨胀的波动。执 政党不仅努力尽可能长期执政,同时当选的党派还要为他们的选民谋取利益。有证据表明, 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的情况与政府的政治倾向呈系统相关,而相对独立的央行则不会因新政府 的上台改变其政策,从而降低通货膨胀的变化。弗里德曼对中央银行独立性影响通货膨胀变化率给出了自己的解释。弗里德曼认为,之 所以在不同

8、国家之间,或某段时间的某个国家,通货膨胀水平和通货膨胀变化之间存在着正 的相关性,是因为政府可能会在短期内追求实现高就业和高产出目标,从而引发高通货膨胀, 然而这样又会使政府面临避免货币贬值的巨大压力。有关学者重新考察了 66个国家在 19551985年间通货膨胀率和通货膨胀变化的数据,结果证明,通货膨胀水平和通货膨 胀变化之间确实显著正相关。中央银行独立性与货币政策的关系中央银行独立性问题不仅涉及是否赋予中央银行以更高的自主权,更需要明确中央银行 的责任。在这种制度安排下,中央银行的首要职责是通过独立的货币政策操作来维护物价稳 定一既要对通货膨胀承担责任,也要对通货膨胀承担责任,从而彻底改变

9、了有关官员在履 行制定与实施货币政策方面的随意性。在货币政策操作方面,这种制度安排具有其他制度不 具有的高透明度性一中央银行不仅要明确宣布具体货币政策目标,而且还要对所进行货币 政策选择进行详细的说明。这样,就能够使社会公众清楚地了解货币政策的走向。一般的社 会公众是合理的政策选择的最好监督人,一旦中央银行与政府明确宣布了具体的货币政策目 标,任何没有正当理由而未实现调控目标的现象都意味着中央银行存在着失职行为,并将因 此受到惩罚。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中央银行有关官员必然要竭尽全力地履行其职责。 另外,由于社会公众对货币政策目标以及各种政策调整的依据都有一个清楚的理解,这样就 提高了人们对

10、政策效果的信任程度(政策的可信度)。历史经验表明,保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有利于中央银行实现保持货币币值稳定的基本目标。中央银行独立性的独立程度自有中央银行以来,独立性一直是争论的热点,大致有三种观点:完全的独立性。该 理论认为货币政策及相应的货币稳定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应由独立的权威机构来掌管,以免 受政治利害或私利的支配。完全没有独立性,他们认为政府是民选的,管理这个国家,更 何况货币问题?而且中央银行与政府的目标基本一致,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必须相互协调。 相对独立性。大多数人持此种观点,即中央银行与政府保持相对独立性,而且认为这种独 立性还应随不同的制度安排和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状况而变化。从

11、很多角度看,例如:法律赋予中央银行的职责、中央银行领导人的任命、中央银行与 财政部关系、中央银行资本所有权等等方面,大多数国家的中央银行对于政府的独立性不是 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所谓相对独立性就是有限制的独立性、在一定范围内的独立性。央行 与政府的使命是共同的,都承担了经济增长,稳定物价与增加就业等义务。因此,中央银行 政策目标不能背离国家总体经济发展目标。央行必须与政府密切配合,并受政府的监督和指 导,而不是凌驾于政府之上,或者独立于政府体制之外自行其事。随着垄断资本对于国家干 预的加强,政府对经济和金融领域的干预也不断加深。加上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的不断扩 大,央行必须在政府制定的总的经济

12、政策目标下制定自己的政策,另一方面,央行有其特殊 性,它不同于一般的行政管理部门,它有权独立制定货币政策,在管理金融调节经济方面必 须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流动性陷阱概述流动性陷阱是凯恩斯提出的一种假说,指当一定时期的利率水平降低到不能再低时,人 们就会产生利率上升而债券价格下降的预期,货币需求弹性就会变得无限大,即无论增加多 少货币,都会被人们储存起来。发生流动性陷阱时,再宽松的货币政策也无法改变市场利率, 使得货币政策失效。流动性陷阱的现代解释:流动性滞存主要包括:(1)、居民和企业的现金窖藏;、银行的存差。银行的存差部分可以变为国债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国债部分可通过政府支出花出去, 用于实体

13、经济部门,而在中央行存款的部分则只能滞存于银行系统内。至于企业和居民的现 金窖藏,则明显是流动性滞存。窖藏还有另一种形式,就是当银行存差过大时,银行为减轻存款利息负担,会降低居民 和企业在银行存款的利息率,进一步取消存款利息,甚至对存款收费。在银行不是通过贷款, 而是直接通过存款来获益的情况下,就相当于存款者通过银行来窖藏现金,这与租用银行保 险箱类似。这时,银行成了吸收资金的“黑洞”。真正的流动性陷阱就出现了。流动性陷阱分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一般是从利率下调刺激经济增长的效果来认识流动性陷阱的。按 照货币一经济增长(包括负增)原理,一个国家的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来改变 利率。当

14、货币供应量增加时(假定赏币需求不变),资金的价格即利率就必然会下降,而利 率下降可以刺激出口、国内投资和消费,由此带动整个经济的增长。如果利率已经降到最低 水平,此时中央银行靠增加货币供应量再降低利率,人们也不会增加投资和消费,那么单靠 货币政策就达不到刺激经济的目的,国民总支出水平已不再受利率下调的影响。经济学家把 上述状况称为“流动性陷阱”。根据凯恩斯的理论,人们对货币的需求由交易需求和投机需求组成。在流动性陷阱下, 人们在低利率水平时仍愿意选择储蓄,而不愿投资和消费。此时,仅靠增加货币供应量就无 法影响利率。如果当利率为零时,即便中央银行增加多少货币供应量,利率也不能降为负数, 由此就必

15、然出现流动性陷阱。另一方面,当利率为零时,货币和债券利率都为零时,由于持 有货币比持有债券更便于交易,人们不愿意持有任何债券。在这种情况下,即便增加多少货 币数量,也不能把人们手中的货币转换为债券,从而也就无法将债券的利率降低到零利率以 下。因此,靠增加货币供应量不再能影响利率或收入,货币政策就处于对经济不起作用状态。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为无穷大的情况。在以利率为纵轴,货币量为横轴的平面座标图上,可以用货币需求曲线上与某一最低限 度利率水平相对应的一段平行于横轴的曲线来描述流动性陷阱。出现这种情况,增加的货币 供应量将完全被投机性货币需求吸收,不再会引起利率的下降和投资的增加。这是英国经济 学家

16、J.M.凯恩斯首先提出的,但将其命名为流动性陷阱的则是英国经济学家D.H.罗伯逊。 凯恩斯认为,人们对货币的需求,同时受交易动机、谨慎动机和投机动机支配,就是说,它 既是国民收入的函数,也是利率的函数。由于利率的不确定性将造成债券价格升降,人们便 有机会在持有债券和持有货币之间进行选择。当市场利率降低(债券价格提高),且低于某 种“安全水平”时,人们预期未来利率将上升(债券价格下跌),从而愿意多持有货币。反之, 人们就会少持有货币而多购买债券。上述对持币动机及对货币需求的解释,实际上并未超出 古典学派的视野。不同的是,凯恩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了一种特殊的情况即当利率降 至某种水准时,则根据上述理由,灵活偏好可能变成几乎是绝对的;这就是说,当利率降至 该水准时,因利息收入太低,故几乎每人都宁愿持有现金,而不愿持有债务票据。此时金融当 局对于利率即无力再加控制。他认为,金融当局对于市场利率,并不总能随心所欲地加以调 节;利率降至某一水平之后,任何措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