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期末考研题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63421185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8.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期末考研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期末考研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期末考研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期末考研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期末考研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期末考研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期末考研题(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名词解释1 .放郑声中国传媒大学2010年研答:放郑声是指丢弃郑声。郑声原指春秋战国时郑国的音乐。因与孔子等提倡的雅乐不同,故受儒家排斥。此后,凡与雅乐相背的音乐,甚至一般的民间音乐,均为崇“雅”黜“俗”者斥为“郑声论语卫灵公:“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2 .文学批评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研答:文学批评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文学批评属于文学理论研究的范畴,既是文学理论研究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又是文学活动整体中的动力性、引导性和建设性因素,既推动文学创造、传播与接受,又影响文学思想和理论的发展。其涵盖内容宽泛,从作品评介到理论研窕都包含其中,在西方几乎是文学研究的同义语。狭义的文

2、学批评属于文艺学的范畴,是文艺学中最活跃、最经常、最普遍的一种研究形态。它是以文学鉴赏为基础,以文学理论为指导,对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进行分析、研究、认识和评价的科学阐释活动,是文学鉴赏的深化和提高。3 .春秋笔法南京大学2010研;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研答:“春秋笔法”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式和技巧,又称“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它是孔子首创的一种文章写法,是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不直接表明作家自己的态度,并且在作品中灌注强烈的感情色彩。作为一种使用语言的艺术,在文章的记叙之中表现出作者的思想倾向,而不是通过议论性文辞表达出来的。春秋笔法以合乎礼法作为标准,既包括不隐晦事实真相、据事直书的

3、一面,也包括“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的曲笔的一面。4 .楚辞吉林大学2012研;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研;首都师范大学2013年研答:“楚辞”既是一种诗体的名称,又是一部总集的名称。作为诗体名称,楚辞是指战国时候产生在楚地的由屈原吸取楚神巫文化和民间歌谣的特色而创造的一种新诗体,又称“骚体”,它是指以具有楚国地方特色的乐调、语言、名物而创作的诗赋,在形式上与北方诗歌有较明显的区别。其特征主要表现为宏伟繁复的体制、句式的加长和“兮字的大量运用。作为总集名称,楚辞是指西汉末年刘向编辑的一部用“楚辞”作书名的辞体诗歌集,收录了屈原离骚、天问、九章、九歌及宋玉、景差等楚辞体作家的作品。一、名词

4、解释1 .尽善尽美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研答:“尽善尽美”是孔子在美善关系问题上提出的具有深远意义的看法。出自论语八僧:“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这里孔子首次将美与善区别开来,看到了美与善的矛盾性。他认为,美不同于善。因为从善的观点看是完满的东西,从美的观点却可能是不完满的。美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尽善”并不等于“尽美,但孔子又认为,美同善相比,善是更根本的。美虽然能给人以感官的愉快,但美必须符合“仁的要求,即具有善的内涵,才有社会的意义和价值。因此他主张既要“尽美”,也要“尽善”,美与善要实现完满的统一。孔子这一思想对后世的文与道、华与实、情与理等问题讨论都产生了深远

5、影响。2 .思无邪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研答:思无邪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评价诗歌总集诗经的著名观点。“思无邪”主要有两方面内容:文学创作理论上,孔子强调作者的态度和创作动机。思想上,思无邪就是要归于正诚,如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所说:“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孔子认为这句诗可以包括全部诗经意义。邪和正,必要有个标准,这个标准就是“仁3 .诗可以兴中国传媒大学2013年研答:诗可以兴是对诗的美学作用的深刻认识。它开创了中国文学批评史的源头。出自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说明了诗歌欣赏的心理特征与诗

6、歌艺术的社会作用。“兴”是说诗是用比兴的方法抒发感情,使读者感情激动,从而影响读者的意志。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是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的源头,对后来的现实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和现实主义文学创作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4 .知人论世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研答:知人论世是我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著名概念。出自孟子:“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意思是说,读一个人的文章必须了解作者的个人情况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孟子认为,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论其世,即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孟子

7、的这一原则对后世的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影响,为历代文学批评家所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5 .以意逆志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答:以意逆志是孟子提出的一种文学批评方法。出自孟子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以意逆志是指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在鉴赏诗歌的时候常常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然后“将心比心”去领会、推测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感,从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这就是“以意逆志的诗歌鉴赏方法。二、简答题1 .辞达。北京大学2010年研答:(1)“辞达”的出处及含义语出孔子论语卫灵公:“子曰:辞,达而已矣。”

8、这里的“辞”,原意主要指辞令,特指“言辞”之辞,而非“文辞”。孔子认为言辞表达应恰到好处,既要文饰,又不可过分。何晏集解引孔安国日:“凡事莫过于实,辞达则足矣,不烦文艳之辞。“言辞过分华丽其内容就会被淹没。2 2)“辞达”的内涵及后世学者对它的理解“辞达”的内涵“辞达”是中国古代文论中关于语言和内容关系的一种观点,主张言辞表达能表达出主观意指即可。后世学者对它的理解后代的文论家根据孔子的意思,把“辞达”运用到文论中。陆机在文赋中主张“辞达而理举特别是苏轼,他在与谢民师推官书中说:“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於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於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苏轼把“辞达

9、”看作是评论家、作品的最高标准。苏轼之后,明清诗人、学者王世贞和金圣叹对“辞达”观提出新解,并丰富其理论内涵。2.简述“兴观群怨”的基本内涵。南开大学2011年研答:(1)“兴观群怨”的出处“兴观群怨”是孔子在论语阳货篇里提出来的关于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的说法。阳货:“子日: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2 2)“兴观群怨”的内涵孔子从“诗教的观点出发,对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给予了极高的估价。他的“兴观群怨”说对后来的诗学理论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兴”,是就文学作品的审美作用而言的,指诗歌的生动具体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精神之兴奋,感情

10、之波动,从吟诵、鉴赏诗歌中可以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观”,是就文学作品的认识作用而言的,而孔子所说“观”比较侧重在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感情心态。从诗“可以观”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孔子对文艺与现实关系的理解。他要求文艺能比较具体、比较确切地反映现实的真实状况,体现了孔子文艺思想中的现实主义特征。“群”,是就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而言的。孔子认为文学作品可以使人们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交流感情,加强团结。“群”,是在“仁者爱人与泛爱众的基础上的群,而不是少数人以某种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小宗派之“群“怨”,是就文学作品的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而言的。孔子对“怨”的肯定,也是和他

11、提倡的“仁湘联系的。他允许百姓对“不仁”的现象直接通过诗歌来加以揭发,这正是孔子思想中的民主和进步因素的集中表现。总之,“兴观群怨”的提出以及其在后世的发展演变过程,集中地反映了古代美学的产生、发展和成熟的过程,表现出中国古代美学中重意味,重社会政治伦理的特点。3 .简要分析评述孟子中的重要思想观念。中山大学2011年研答:孟子中的重要思想观念主要有:(I)孟子中的生命权意识孟子仁义思想中的生命观儒家正统法律思想“贤人之治的渊源之一是孟子提出的“舍生取义”的人生价值观。同时,作为对“舍生取义”的一个补充,孟子提出了“权”的范畴。在具体事件中实践“义”的程度适宜与否,要根据当时的情况,遵照“权的

12、精神来确定,而不是一味地强调“舍生取义”,去作无谓的牺牲。另外,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正因为如此,人生来就具备仁义之心,对仁义的追求是与生俱来的,仁义是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时,孟子反对人们自暴自弃。在孟子看来,仁、义与生命是融为一体的,弃仁义便是毁生命,毁生命便是弃仁义。在个体生命与个人理想二者之间,孟子并没有偏废任何一方的取向,相反,二者是紧密融合在一起的。孟子天命观中的生命意识孟子继承了孔子“尽人事而待天命的思想。他一方面重视天命的作用,认为顺天者存,逆天者亡,人要安顺天命;但另一方面,这种安顺天命是有条件的。在孟子看来,天命的实现离不开人力的配合,虽然失败主要是天命所致,但人事未尽

13、也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在顺天命的同时,孟子更强调人事的作用,他以人的角度看待“天命”。只有从生命的本体出发,去“尽心”、“知性”才能“知天”,去“存心”、“养性”才能“事天”,至于寿命的长短不必去顾及,君子修身养性以待天命而已。(2)孟子中的民本思想民贵君轻论在孟子尽心篇中,孟子说,百姓最为重要,代表国家的土神谷神其次,国君为轻。这段论述是对春秋以来重民思想的大总结、大升华。孟子认为民是国家之本,而王道仁政,要在贵民。轻民、贱民、残民,便无王道可言,亦无仁政可言。所以,孟子认为,只有不嗜杀人的君主才能统一天下;一国的君主要注意保民而王、为民父母、与民偕乐;在治国时不能耽误民事。这些都是孟子民

14、本思想的表现。养民富民说孟子生活的战国时代,征战连年,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站在民众生计的立场上,孟子主张“薄税敛”,强调“取民于有制“,严格按照他想象中的尧舜所定的税法来办事,“事取其中“,不轻也不重,不能重得让人民生活不下去。同时,孟子主张“制民之产”,并由此提出了“正经界”的办法,即实行井田制。孟子的伟大之处在于他看到了广大农民是否有恒产是农民能否生存发展下去的重要条件,也是一个社会兴衰的标志或根本原因。三、论述题1 .论孔子文艺思想。北京大学2010年研答:孔子的文学理论批评是以对诗经的评论为主而展开的。“诗教”源于“乐教”,即强调音乐诗歌与政治教化之间的关系。用“诗教”来概括孔子的

15、文艺思想是有道理的,孔子关于文艺的一系列论述都是围绕“诗教”展开的。下面就从五个方面来加以论述。(1)文艺与道德修养、政治外交活动的关系孔子字论述人的道德品质修养是提出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基本原则,孔子认为诗、礼、乐是人们进行以“仁为中心的道德修养的几个必经阶段。论语子路记载: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溪以为?孔子对文艺在政治、外交活动中的作用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这和当时的时代风尚是密切相关的。(I)关于文学批评的标准孔子在对诗经的评论中还明确地提出了他的文学批评标准,这就是论语为政中所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思无邪”中,“思”有两种解释:作为语气动词,没有实际意思;作思想内容理解。无邪就是归于正孔子认为诗经各篇的内容都是符合他的政治思想、伦理道德和审美标准的。“思无邪”从审美方面来看,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从文学作品来说,要求作品从思想内容到文学语言,都不能过于激烈,应当尽量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2)论文学的社会作用孔子从“诗教”的观点出发,对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论语阳货篇记载:“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