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病理知识要点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63418186 上传时间:2024-03-0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4.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植物病理知识要点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植物病理知识要点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植物病理知识要点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植物病理知识要点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植物病理知识要点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植物病理知识要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植物病理知识要点(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植物病理知识要点第一章 绪论植物病害发生的原因:1生物因素(1)植物自身因素:遗传性病变或生理性病变(2)外来生物因素:病原(生)物2. 非生物因素:不适宜的环境因素。包括各种物理的化学的因素。由这类因素所致的病害称非侵染性病害。 病原、感病植物和环境条件是植物病害发生发展的三个基本要素。植物病害的分类1按病原分为:(1)侵染性病害:由病原物所致的病害。 真菌原核生物病毒寄生性种子植物 线虫(2)非侵染性病害:由非生物因素所致病害。2按植物种类划分:(1)果树病害(2)蔬菜病害(3)大田作物病害(4)森林病害3按传播方式划分:(1)种传病害 (2)气传病害(3)水传病害(4)虫传病害(5)人为

2、方式传播的病害4按受害部分划分:(1)根部病害 (2)茎部病害(3)叶部病害(4)果实病害植物病害的症状(一)概念(二)症状的类型:1.内部症状 2.外部症状外部症状:病征(sign):病原物在病部形成的各种结构。病状(symptom):植物本身的异常表现。(1)病状:变色坏死腐烂(萎蔫畸形寄生性:是寄生物从寄主植物体内夺取养分和水分等生活物质的能力。 寄生物的种类:1、专性寄生物(活体寄生物):必须从有生活着的寄主细胞中获取养分。2、非专性寄生物:除专性寄生物以外的其它病原物。寄生习性和腐生习性兼而有之。 致病性:病原物对寄主植物的破坏和毒害能力。寄主范围:一种寄生物能寄生的植物种的范围。第

3、三章植物病原真菌第一节 真菌的一般性状和分类:一、真菌的营养体1营养体的基本类型:原生质团单细胞假菌丝两型菌丝体菌丝体菌丝根据隔膜的有无可分为:有隔菌丝和无隔菌丝.2菌丝的变态结构:吸器菌网菌套假根附着枝附着胞3.菌组织与菌组织体: 菌组织:疏丝组织 拟薄壁组织 菌组织体或菌丝的聚合体:菌核 子座 菌索二、真菌的无性繁殖及无性孢子类型:(一)无性繁殖:指真菌不经过核配和减数分裂,营养体直接以断裂、裂殖、芽殖和割裂的方式产生后代新个体的繁殖方式。(二)无性抱子的类型:1.游动抱子 2抱囊抱子3分生抱子4厚垣抱子三、真菌的有性生殖及有性孢子的类型(一)有性生殖:有性生殖的过程包括:质配(N+N)t

4、双核期(N+N)t核配(2N) T减数分裂(N)1质配:游动抱子配合配子囊接触交配配子囊配合授精作用体细胞结合2核配3减数分裂(miosis)(二)真菌的有性抱子类型:1.休眠抱子囊2卵抱子3接合抱子4子囊抱子5担抱子(三)真菌的同宗结合与异宗结合:1.同宗结合2.异宗结合四、真菌的准性生殖(一)定义(二)准性生殖的过程:1.形成异核体2.形成杂合二倍体 3.有丝分裂交换与单倍体化五、真菌的生活史:(一)定义(二)典型生活史包括: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三)特殊的生活史:1.只有无性阶段而缺有性阶段 . 2.只有有性阶段而缺无性阶段3.有性阶段并不都在营养生长后期才出现;无性阶段和有性阶段可以在整

5、个生活过程中同时并存.(四)典型生活史:(1).发育过程有营养阶段和繁殖阶段繁殖方式分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 无性生殖可独立地多次重复循环,完成一次循环需时短,繁殖数量大. 有性生殖发生在营养生长后期,寄主休闲期或缺养、环境不适时,在整个生活史中往往只一次.有助 于病害度过不良环境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源. 细胞核的变化分为单倍体、双核和双倍体三种不同阶段.真菌生活史可分为五种类型:a.无性型b.单倍体型c.单倍体-双核型d.单倍体-二倍体型 e.二倍体型(三)孢子多型性(四)单主寄生和转主寄生六、真菌的分类:1. 五界分类系统:原核生物界 原生生物界 植物界 真菌界 动物界2. 八界分类系统:真菌界

6、 动物界 胆藻界 绿色植物界 眼虫动物界 原生动物界 藻物界 原核生物界 真菌门分为5 个亚门,即: 鞭毛菌亚门 接合菌亚门 子囊菌亚门 担子菌亚门 半知菌亚门 真菌各级的分类单元是:界、门、亚门、纲、亚纲、目、科、属、种3. 真菌最基本的分类单元是种.种的划分主要以形态特征为基础,因此,种与种间在主要形态上应具备显著而 稳定的差别.4. 种以下的分类单位:a.变种 b.亚种c.专化型(f. sp.) d.生理小种e.生物型第五章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一、原核生物的概念:是指含有原核结构的单细胞生物。包括古细菌和真细菌两大类。二、原核生物的一般性状;形态:有球状、杆状和螺旋状。植物病原细菌大多为杆

7、状,少数为球状;菌原体为圆球状至椭圆状; 螺原体为螺旋状。绝大多数的植物病原细菌有鞭毛,无芽孢,细胞壁外有粘质层,但很少有荚膜。革兰氏染色反 应大多为阴性,少数是阳性。对营养的要求大多不严格,可以在一般培养基上生长。大多数植 物病原细菌可在2630C的范围内生长。四、植物病原原核生物的主要类群1有细胞壁的G-菌主要属及代表种:土壤杆菌属:G-菌,无芽抱,短杆状有鞭毛16根,周生或侧生。代表菌:根癌土壤杆菌布克氏菌属 / 拉尔氏菌属 / 欧文氏菌属 / 假单胞杆菌属 / 黄单胞杆菌 / 木质部小菌属 / 根杆菌 属 /果胶杆菌属韧皮部杆菌属:新属,是一类在韧皮部中寄生危害的病原细菌,以柑桔黄龙病

8、的病原菌为代表。2. 有细胞壁的G+菌主要属及代表种 (1)棒形杆菌属:新属,是从原来的棒状杆菌属中分出来的。菌体短杆状,无鞭毛,革兰氏染色阳性。(2)芽抱杆菌属 (3)链丝菌属或链霉菌属3. 无壁菌门植物病原生物的主要类群:是一类无细胞壁但有细胞膜包围的单细胞原核生物。(1)螺原体属:如柑桔僵化病、玉米矮化病均是由螺原体所致。 媒介昆虫:叶蝉。 五、植物病原原核生物的属和种的划分:(一)属的性状特征: 属是由一个模式种和一些性状与模式种类似的群体组成。1形态特征和培养性 2生理生化性状 3遗传性状(二)种及种以下的分类单元 : 原核生物的种是由一个模式菌株为基础,同一些具有相同性状的菌群组成

9、 的一个群体。1划分种的依据2种以下的分类单元(1)亚种(简称subsp.):种以下在培养性状、生理生化和遗传特性等方面不同的类群。(2)致病变种(pathovar,简称pv.):种以下对不同寄主植物具有不同致病力的类群。(3)生化变种(biovar):种以下在生理生化性状上有差异的类群。第二节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 的侵染与传播一、寄生性与致病性二、侵染途径 : 1自然孔口 2伤口侵入三、病原物在体内的扩展: 1侵染薄壁细胞的局部性病害 2维管束组织病害3瘤肿或其它畸形病害四、病原原核生物的传播1传播途径:(1)雨水 (2)昆虫介体 (3)其它途径 2侵染源:(1)种子和无性繁殖材料 (2)土壤

10、 (3)病残体 (4)昆虫介体 第三节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病害的症状与诊断一、症状(一) 细菌病害的症状:1坏死:如:水稻白叶枯病。2腐烂:如:白菜软腐病。3萎蔫:如:茄青枯病,马铃薯环腐病。 4瘤肿等畸形症状:如:桃发根病。(二)菌原体病害的症状:主要有丛枝、黄化、皱缩等畸形症状。二、诊断: 第一步,症状识别第二步,镜检 第三步,分离培养与侵染试验第六章 植物病毒植物病毒的传播:介体传播 非介体传播介体传播的过程:(1)获毒期 (2)潜伏期 (3)接毒期 (4)持毒期(二)昆虫介体:1蚜虫2叶蝉与飞虱3土壤中的介体非介体传播:(一)机械传播(汁液摩擦传播或汁液接触传播 ) (二)无性繁殖材料和

11、嫁接传播(三)种子和花粉传播四、病毒在植物体内的移动:(一)病毒在细胞间的移动 (二) 病毒的长距离移动植物病毒的鉴定:生物学实验 电镜技术 血清学技术 核酸分子杂交及PCR技术五、物理化学等特性:钝化温度:钝化温度也称失毒温度,是指将病组织汁液在不同温度下处理lOmin后,使病毒失去侵染 力的最低处理温度。稀释限点:指病组织汁液保持病毒侵染力的最大稀释限度,称为该病毒的稀释限点。 体外存活期:指病毒汁液在室温(2022C )下,保持侵染力的最长时间。第八章 寄生性植物1寄生性植物的一般性状(1)寄生性植物的寄生性 全寄生植物:指寄生性植物从寄主植物上获取它自身生活需要的所有营养物质,包括水分

12、、无机盐和有 机物质。半寄生植物:植物本身具有叶绿素,能够进行光合作用来合成有机物质,但由于缺乏根系而需要从寄主 植物中吸取水分和无机盐,其导管与寄主植物的导管相连。(2)寄生性植物的致病性 一般全寄生植物比半寄生植物的致病能力强,可引起寄主植物黄化和生长衰弱,严重时造成寄主 植物大片死亡,对产量影响极大。半寄生植物寄生初期对寄主生长无明显影响,当寄生植物群体较大时会造成寄主生长不良和早衰, 有时也会造成寄主死亡。有些寄生性植物还能将病毒从病株传导到健株上。(3)寄生性植物的繁殖与传播注意:(寄生性植物靠种子繁殖。) 被动传播:种子主要依靠风力、鸟类和种子调运传播 主动传播:成熟时果实吸水膨胀

13、开裂,将种子弹射出去。第九章 植物的非侵染性病害一、非生物病原(一)营养失调: 营养缺乏、各种营养间的比例失调或营养过量。(二)水份失调: 长期水分供应不足、土壤水分过多、水分供应不均或变化剧烈。(三)温度不适: 高温伤害、低温危害、剧烈变温(四)有害物质: 环境污染物、农药、激素使用不当二、非侵染性病害的诊断与防治非侵染性病害特点: 病害往往大面积同时发生,表现同一症状; 病害没有逐步传染扩散现象; 病株上无任何病征,组织内也分离不到病原物。第十章 侵染过程 病原物的侵染过程是指病原物从与寄主可侵染部位接触,并侵入寄主植物到开始发病这一过程。也是 植物个体遭受病原物侵染后的发病过程,故也称病

14、程。侵染过程:接触期 侵入期 潜育期 发病期侵入期侵入途径 1直接侵入2自然孔口侵入 3伤口侵入潜育期:从病原物与寄主建立寄生关系到表现明显的症状为止。1病原物在寄主体内的扩展 2局部侵染和系统侵染 3潜伏侵染和症状隐蔽发病期: 从出现症状开始即进入发病期,直到生长季节结束,甚至直到植物死亡为止。第十一章 病害循环侵染循环一、概念 1病害循环:指病害从前一生长季节开始发病到下一个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也称侵染循环。 2病害循环的基本环节:(1) 病原物的越冬、越夏 (2) 病原物的传播 (3) 病害的初侵染和再侵染二、病原物的越冬、越夏(一)定义(二)越冬、越夏的方式: 1. 休眠 2. 腐

15、生 3. 寄生(三)越冬、越夏的场所(初侵染源): 1田间病株 2种子、苗木和其它繁殖材料 3土壤 4病株残体 5粪肥 6昆虫 7。温室内或贮藏窖内三、越冬、越夏后病原物的传播:(一) 气流传播 (二)雨水传播 (三)生物介体(四)土壤传播和肥料传播 (五)人为因素传播四、初侵染与再侵染(一)初侵染:在植物生长期中,由越冬越夏场所传播而来的病原物所引起的侵染。(二)再侵染:在同一生长期中,病株上的初侵染所致的病部产生的病原物繁殖体所引起的侵染。(三) 单循环病害和多循环病害 1单循环病害,也称单病程病害。一个生长季节只有一次侵染过程,即初侵染。防治策略应以集 中力量消灭初侵染源和防治初侵染。2多循环病害,也称多病程病害。除初侵染外,有多次再侵染过程。除防治初侵染外,还应重点 防治再侵染第十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