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测试题1高考语文总复习高考语文专题训练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63404922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4.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测试题1高考语文总复习高考语文专题训练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测试题1高考语文总复习高考语文专题训练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测试题1高考语文总复习高考语文专题训练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测试题1高考语文总复习高考语文专题训练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测试题1高考语文总复习高考语文专题训练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测试题1高考语文总复习高考语文专题训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测试题1高考语文总复习高考语文专题训练(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测试题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问题,每题5分,共100分。 (一) 太空行走在地面上,行走是指用双腿克服地球引力,轮流迈步,从一处地面走向另一处地面。但在太空轨道飞行的失重环境中,失重将行走的概念完全搞乱了。在航天器密封座舱中行走,只要用脚、手或身体任何部位触一下舱壁或任何固定的物体,借助反作用力,就可以飘飞到任何想去的地方。座舱里充满空气,划动四肢也可前进,因此行走范围是立体的。随着航天事业的发展,有大量工作需要航天员走出密封座舱,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太空是高真空、强辐射和极端温度环境,还有微流星体伤害,必须身着舱外活动航天服以保证生命安全,但也不能立即走出密封座舱,因

2、为还要吸纯氧排氮。由于氧气助燃,容易引起火灾,所以密封座舱中一般不用纯氧,而用以氧、氮为主的混合气体。这样,航天员体内便存在大量的氮。这些氮不像氧和二氧化碳那样会与血红蛋白和缓冲物质起化学作用,而是物理地溶解在血液和脂肪组织中。目前,密封座舱中一般采用与地面相同的1个大气压,即760毫米汞柱,而舱外活动航天服一般采用210毫米汞柱压力。这样,穿上航天服后,体外压力降低,溶解在脂肪组织中的氮便游离出来。由于脂肪组织中的血液供应较差,流动量不大,不能将氮气迅速地通过血液带到肺部排出,因而会在血管内外形成气泡,堵塞血管,形成气胸。这就是减压病。为了防止减压病,必须在出舱前吸纯氧,使体内的氮气逐渐排出

3、。吸纯氧的时间长短,根据密封座舱中氮的含量多少而定。若氮气与地面大气中的比例相同,即占78.09,则需要吸纯氧3小时。如果将舱外活动航天服的压力提高到380毫米汞柱以上,穿着它出舱行走,也不会产生减压病,但制造这种舱外活动航天服,不仅材料、工艺等方面的要求更高,而且会增加穿着后活动的困难。在太空中,八面无着,双脚无用武之地,必须靠太空机动器来移动身体的位置。目前用的是喷气设备,安放在舱外活动航天服背部,叫喷气背包,通过三个自由度六个方向上的喷嘴喷气,以达到向任何方向运动的目的。另外,太空真空环境中没有空气传播声音,因此,在太空行走时,必须靠航天服背部的无线电通信背包与同事联系。困难还不止这些,

4、比如,太空里没有任何参照物,人容易迷失方向,失去远近感。当然,太空行走不仅仅是在太空轨道飞行时的行走,还有在其他天体上的行走。比如在月球上行走。登月航天员的经验告诉我们,由于月面没有空气,因而没有空气阻力,如上重力只有地球重力的16,如果像在地球上那样双脚轮流迈步;走起来会轻飘飘的,一蹬地身体就会弹得老高,一步能跨出老远,感觉很别扭,还不如像袋鼠一样双脚并齐、向前蹦跳感到舒适。假如到木星那样巨大的行星上去,其比地球大300多倍的质量所产生的重力及其厚密的大气,将会使人动弹不得。1.下列对“太空行走”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A.航天员在航天器密封座舱失重环境中行走,其范围是立体的,可以飘飞到任何

5、地方。B.航天员在密封座舱外高真空、强辐射和极端温度环境中行走,靠太空机动器来移动身体。C.航天员在重力和大气环境与地球的重力和大气环境悬殊的月球、木星等其他天体上行走。D.航天员在太空轨道飞行的失重环境中和在重力、大气环境与地球悬殊的其他天体上行走。【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理解。“太空行走”是本文介绍的主要内容,综观全文,文中提到了太空行走的三种具体情形,分别在第一、第三、第四自然段。A、B、C三个选项分别提到了这三种情形,但表述均不完全。只有D项的表述包含了全部三种情形,故选D项。2.下列对防止减压病的方法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吸纯氧排氮或者提高舱外活

6、动航天服的压力。B.吸纯氧排氮并且将舱外活动航天服的压力提高到380毫米汞柱以上。C.如果舱内氮气的含量与地面大气中的比例相同,则需吸3小时纯氧。D.将舱外活动航天服的压力提高到380毫米汞柱以上。【答案】B【解析】本题重点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有关“防止减压病”的信息,集中在材料第二段后半部分,通过阅读,很容易找出防止减压病的两种办法,即“吸氧排氮”、“提高舱外航天服的压力”。A项将有关这两种方法的信息用“或者”一词整合在一起,完全符合文意。C项、D项的表述可从材料中找出原文,各说了一种方法,也符合原文意思。B项用“并且”一词将有关的两种方法的信息整合在一起,强调的是同时做到,显然与文

7、意不符,故选B项。3.“随着航天事业的发展,有大量工作需要航天员走出密封座舱,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下列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缺乏传播声音的空气,须借助无线电背包与同事联系。B.没有任何参照物,不易确定正确的方向。C.没有空气阻力,行走起来轻飘飘的。D.易遭受微流星体伤害,须身着舱外活动航天服。【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对题干中的这句话进行分析,我们会发现,题干句子中最重要的词语就是“困难”,理解这句话,实质上就是弄清“困难”的具体所指。对照材料第3自然段最后两句话,会发现选项A和选项B的表述与之完全一致。D项相关表述在原文第2自然段开头,也是具体困难之

8、一。C项表述可对照材料最后一段的相关语句,但它只适合在月球上行走这一情形,与在木星上行走的困难情形刚好相反,属“以偏概全”,故理解不正确。4.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A.航天员在航天器密封座舱中行走,因为是在失重环境中进行的,所以可以“倒走横行”。B.在太空中,航天员依靠太空机动器来移动身体,因此可以飘飞到任何想去的地方,行走范围是立体的。C.航天员在月球上行走,由于没有空气阻力,重力也只有地球重力的16,所以与在地面行走一样,而且是“健步如飞”。D.假如借助科技手段消除了木星上厚密的大气带来的阻力,那么航天员在木星上行走就不会陷入“动弹不得”的窘境。【答案】A【解析】本

9、题重点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像的能力。解答此题,最关键的是根据选项找到文中推断的依据,然后分析根据文中依据能否推出与选项一致的推断。B项推断的依据为第3自然段中“通过三个自由度六个方向上的喷嘴喷气,以达到向任何方向运动的目的”,但根据“向任何方向运动”不能推出可以“飘飞到任何想要去的地方”,“任何”一词夸大了运动的范围,故B不正确。C项依据见原文最后一段,尽管一步能跨出老远,但感觉别扭,与地面行走不一样,也不可能健步如飞;D项依据也在原文最后一段,人在木星上将动弹不得原因有二:一是木星质量大;二是大气厚密。仅消除大气阻力,并不能使航天员摆脱动弹不得的窘境,D项推断的依据意不完全,其推断也

10、必然是不可靠的。A项依据见第1自然段后两句话,“借助反作用力”运动,“行走范围立体”,这与“倒走横行”相符,故选A项。(二)前景诱人的空气发电技术在深夜,居民用电和企业用电均处于低峰,如果是核电站或热力电站,便可以将水压缩进位于高处的储水站,当需要用电时将水排出,推动涡轮发电机发电,那么,风力发电能否也像别的发电方式那样,将空气存储起来,到需要时再使用呢?目前,德国工程技术人员找到了一种存储空气的新方法,即在地下建一座大型储气站,用空气压缩机将空气压缩,进行存储。需要时打开阀门,由高压空气推动涡轮机发电,空气排放前,如果再用燃气加热,效率将更高。早在1978年,德国下萨克森州就建成了世界上第一

11、座空气发电站,两个位于地下658米和800米的储气站是两个废弃的盐矿矿井。这两个储气站的储气量为3l万立方米,最大承受压力为70巴,足够供功率290兆瓦的发电机组工作3小时。除此以外,在美国阿拉巴马州也有一个类似的电站,据说美国将要对其进行改造,并将建一系列新型空气发电站。如将于2003年并网的Norton电站就是利用废弃的碱矿矿井,它深入地下800米,储气量达900万立方米,可发电2 700兆瓦,相当于两个大型核电站的峰值发电量,可满足68万户居民的两天用电。目前,能源专家对空气发电前景看好,该技术除了能作为应急电站外,也是一种洁净能源的获取办法,如果将其与风力发电机组合使用,它将开辟一条全

12、新的提供能源的新途径。一个风力发电机群加上压缩空气电站,无论从技术、还是从经济角度看,均可以与石油、燃气、煤或核能一比高下。如我国的内蒙古地区,风力资源丰富,建造风力发电机群,加上空气电站,将有取之不尽的能源。为保证提供充足的电能,一般在设计风力发电站时需考虑各种因素,如,建造一个50兆瓦的电站,并不是说由50台1兆瓦的风力发电机简单并联,这只是指在最佳风源的情况下能够实现,但如果风速降低,其功率可能只能达到25兆瓦,因此,建造时需要安装100台风力发电机,这样,即使在风速较低时仍能提供足够的电能。风速高时,同时工作会出现电力过剩情况,这时就可以将空气压缩进地下储气站,到需要时再放出。空气发电

13、技术现在还少有人问津,原因是目前矿物能源的价格太低,以致人们还无需去考虑。一旦矿物能源耗尽,政府对二氧化碳排放标准严加限制,对洁净能源的需求就会骤然而升。当然,空气发电也并非是零排放,但与热力发电相比,仅是它的二十分之一,每度电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为10到15克。如果该技术能够投入使用,那么它将是生态能源领域的一项新突破。1.根据文意,对“空气发电技术”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利用风力推动涡轮发电机发电的技术。B.以压缩并存贮的空气推动涡轮发电机发电的技术。C.既利用风力又以压缩并存贮的空气推动涡轮发电机发电的技术。D.用电处于低峰时储存风力发电机所用风力的技术。【答案】B【解析】第1题考查对科

14、学概念的理解。理解科学概念,必须把握概念的属性。就“空气发电技术”来说,要明确这样几个问题:空气发电以什么为动力?这种动力从何而来?空气发电与风力发电有什么关系?这几个考查点并没有组织到每一个选项中,每一个选项实际上只考查一点。空气发电机以压缩并储存的空气为动力,故A项错误;这种空气并非等到用电处于低峰时才“压缩并储存”,故D项错误;空气发电与风力发电是两项不同的技术,它们配合使用,但不等于空气发电机本身既使用空气又使用风力,故C项错误。2.对文中画线处所说建造50兆瓦电站需要100台1兆瓦电机的必要性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充分考虑风源状况,确保在风速较低时也能提供符合设计要求的足够电能。

15、B.为空气发电机提供足够数量的可供压缩储存的空气。C.综合使用风力发电和空气发电技术,使之相互补充、相互利用。D.开辟全新的能源提供新途径,充分利用取之不尽的风力和空气。【答案】A【解析】第2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从这个句子来看,建造一个50兆瓦的电站不是安装50台而是要安装100台1兆瓦的风力发电机,主要是从风源状况考虑的,为的是确保在风速较低时也能提供符合设计要求的足够电能,故A项正确,其他三项都没有抓住句子的核心内容。3.对本文所提供的信息,理解准确的一项是()A.空气发电机的两个基本功能:风力大时贮存空气,风力小时释放空气使发电得以正常进行。B.空气发电使用的是洁净能源,二氧化碳接近于零

16、排放。C.空气发电的能源是取之不竭的空气,较之于风力发电机,其能源较少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D.空气发电技术在德国、美国和我国已投入使用,成为生态能源领域的一项新突破。【答案】C【解析】第3题考查对文章所提供信息的理解。A项错在认为空气发电机只在风力小时才压缩和储存空气,实际上压缩和储存什么时候都能进行;B项错在把“空气发电机也并非是零排放”中的“并非是”误为“接近于”;D项错在认为我国已将空气发电技术投入使用。4.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A.空气发电需要巨大的储气站,必须建立在有废弃矿井的地方,利用废弃矿井储存空气。B.空气发电需要压缩并储存大量的空气,必须建立在风力资源丰富的地方。C.因矿物能源价格太低,空气发电现在还少人问津,要引起重视就必须大力降低成本。D.随着矿物能源的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