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仁义礼智信孝悌耻感等概念内涵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63396787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0.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儒家文化仁义礼智信孝悌耻感等概念内涵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儒家文化仁义礼智信孝悌耻感等概念内涵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儒家文化仁义礼智信孝悌耻感等概念内涵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儒家文化仁义礼智信孝悌耻感等概念内涵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儒家文化仁义礼智信孝悌耻感等概念内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儒家文化仁义礼智信孝悌耻感等概念内涵(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儒家文化仁义礼智信孝悌耻感等概念内涵“仁者爱人”。“礼”是孔子思想中的传统部分,“仁”则是孔 子的创新部分。孔子的最主要核心思想是仁爱思想,包含了原始人道 主义的成分,重理性、道德、人生的人本主义等,在不同的情况下不 一而论。礼:礼节。孔子认为,“礼”是区别尊卑贵贱的等级制度及相应的礼节仪式。 例如: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仁”、“礼”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礼”所包含的内容 十分广泛。孔子之后,“仁”、“礼”思想被历代思想家、儒士“损 益”,已经大为变化了。但“仁”、“礼”思想却深深扎根于中华民 族历史土壤之中,对中华

2、民族的民族性格和文化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 响。强调宗法伦理观念。宣扬性善论。三字经的第一句话就是人之初,性本善。孟子 也强调仁义礼智根于心。性善论相信人性本善,崇尚道德修养, 依靠道德来对权力进行约束,认为掌权者是道德至善的化身而不会为 恶。统治者布德于九州、牧民于四海,对臣民进行礼德教化,臣民要 修身养性、尊尊尚德、沐浴圣化,老老实实依礼行事,做统治者的 顺民。儒家哲学儒家思想的核心总结起来可归纳为九个字:仁仁:爱人。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 道德的最髙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 仁体现在教育思想和实践上是“有教无类”,春秋时代学在官府,孔 子首

3、开私学,弟子不问出身贵贱敏钝,均可来受教。爱人既为仁的实质和基本内容,而此种爱人又是推己及人,由亲 亲而扩大到泛众。儒家仁之德分四层境界,第一层乃修身之仁,二层乃齐家之仁, 第三层乃治国之仁,第四层乃平天下之仁。义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孔子以“义”作为评判 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真正将“义”的精髓提炼并发扬的是 亚圣孟子。孟子第一章便是孟子见梁惠王,在这章中孟子提 出了重要的“义利之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义”就是按照道德的要求来判断行为是否应当的标准。孟子认 为应该把“义”贯彻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礼礼: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变 革和发展,特别

4、是封建社会后期,它越来越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行为 的绳索,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智:同“知”,孔子的认识论和伦理学的基本范畴。指知道、了 解、见解、知识、聪明、智慧等。内涵主要涉及知的性质、知的来源、 知的内容、知的效果等几方面。关于知的性质,孔子认为,知是一个 道德范畴,是一种人的行为规范知识。“智”在先秦儒家道德规范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重要的 道德规范之一,也是儒家理想人格的重要品质之一。“智”字虽然出 现较早,但在西周以前,并不多见。只是到了春秋末期之后,“智”才 成为人们普遍认可的道德规范。而首先把“智”视为道德规范、道德品质或道德情操来使用的,则是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在孔子那里

5、,“智”已经是一个明确的道德 规范,成为衡量人们行为的一个重要道德标准,他把“智”与“仁”、“勇”两个道德规范并举,定位为君子之道,即所谓“知者不惑,仁者 不忧,勇者不惧。”信齐国的君主齐景公接见了孔子,询问孔子如何为政,也就是如何 管理好国家。孔子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作为答复。这里孔 子强调的是一种责任。信:指待人处事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为儒家的“五常” 之一。恕孝: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基础,孝不仅限于对父母的赡养,认为 如缺乏孝敬之心,赡养父母也就视同于饲养犬,乃大逆不孝。孔子还 认为父母可能有过失,儿女应该婉言规劝,力求其改正,并非对父母 绝对服从。这些思想正是中国古代道德

6、文明的体现。然而孔子论孝,还讲“父母在,不远游”,“三年无改于父之道, 可谓孝矣”,表现了其时代的局限性。孝被后世之儒定为繁琐仪式, 礼记中规定父母死后“水浆不入口,三日不举火”,“哭泣无数” 以至“身病体羸”变成精神和肉体的自我摧残。宋明时代把孝道作为道德论中最重要的范畴之一,理学家朱熹提 倡父权绝对化。孝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中,剔除宣扬封建主 义糟粕外,也有一些合理因素,提倡子女对父母的“尊”、“敬”、 “养老”,将孝亲与忠于民族大义相结合,主张死后薄葬节用等。悌悌:常与“孝”并列,称为“孝悌”。儒家非常重视“孝悌”, 把它看作是实行“仁”的根本条件。论语学而:“其为人也孝 悌,而好

7、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 本立而道生。”孟子.滕文公下:“于此有焉:入则孝,出则悌。” 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卷十三尽心 上) ;“耻之于人大矣。 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不耻 不若人,何若人有? ” (卷十三尽心上) ;“恻隐之心,仁 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 智之端也” (卷三公孙丑上);“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卷 三公孙丑上) 。儒学也被称为 “名教” , 儒家追求 “名声”、 “名誉” , 看重面子,因而, 中国的文化也是一种“面子文化” 耻感的作用既表现为社会道德的 他律功能,也表现为个体的自律功 能 。 集体无意识与文化无意识都存在于无意识的主体活动中 。 集 体无意识与文化无意识在人类的进 化 史 中 互 相 生 成, 互 相 共 振, 互 相 补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