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第二十四讲 胁痛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63386567 上传时间:2023-08-1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针灸学第二十四讲 胁痛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针灸学第二十四讲 胁痛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针灸学第二十四讲 胁痛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针灸学第二十四讲 胁痛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针灸学第二十四讲 胁痛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针灸学第二十四讲 胁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针灸学第二十四讲 胁痛(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程名称针灸学专业中医医疗班级主讲教师苏菲娜计划时数2学时专业层次本科专业技术 职称助教编写时间章节名称第七章治疗各论第一节内科病证 (胁痛-癫狂)使用时间教学目的 与要求1、熟悉掌握胁痛、痹证重点病症的概念、病因病机,掌握其辨证分型、针灸治 疗原则、处方、配穴及方义。2、了解痿证、痫证、癫狂一般病症的的概念,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及熟悉其针 灸治疗。重点与难 占八、1、重点为胁痛、痹证病症的病因病机及其辨证分型2、难点为痿证、痫证、癫狂等病症针灸治疗原则、处方、配穴及方义教学内容 更新情况1、重点讲授胁痛、痹证重点病症的概念、病因病机,掌握其辨证分型、针灸治 疗原则、处方、配穴及方义。2、了解痿

2、证、痫证、癫狂一般病症的的概念,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及熟悉其针灸治疗。3、重点病证结合临床病例讲授教学方法 与组织安排课堂讲授为主。1、复习、提问上节课内容35分钟;2、对胁痛、痹证等病症概 念、病因病机及其辨证分型、针灸治疗原则、处方、配穴及方义50分钟左 右;3、对痿证、痫证、癫狂病症概念、病因病机及其辨证分型、针灸治 疗原则、处方、配穴及方义20分钟;4、小结35分钟;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基本教材 和参考书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院校规划教材针灸学黄帝内经、难经、针灸甲乙经针灸大成针经指南针灸问对中 国针灸、针刺研究、上海针灸、针灸临床杂志集体备课教研室 审查意见同意新编号:27uni疆医科大学教

3、案首页上次授课内容复习提问:一)、提问:1、中风、眩晕、头痛、面瘫、腰痛的诊断、病因病机、辨证分型。2、中风、眩晕、头痛、面瘫、腰痛的针灸治法、处方、方义及随症配穴(二)、上次课内容梗概: 中风、眩晕、头痛、面瘫、腰痛的诊断、病因病机、辨证分型;针灸治法、处方、 方义及随症配穴。胁痛胁痛临床常见的证状之一,泛指因一侧或两侧的胁肋部疼痛而言。内经说:“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又说:“胆足少阳之脉是动则病口苦,善 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肝与胆为表里,肝脉布胁肋,胆脉循胁里,过季胁,说明 胁痛与肝胆的关系甚为密切。本证可见于肝、胆囊、胸膜等急慢性疾患以及肋间神经痛等。【病因病机】肝胆位于胁部, 其脉分

4、布两胁。情志不遂, 肝气郁结,失于条达,或伤于酒食,积 湿内生,移于肝胆;或外感湿热,郁于少阳,枢机不利;或跌仆闪挫,胁肋络脉损 伤, 停瘀不化, 均可导致肝胆疏泄功能失职, 经脉气机阻滞, 血运不畅而发生胁痛。 此外, 久病精血亏损, 肝络失养;或因湿热久羁, 郁火伤阴, 络脉失濡, 亦可发生胁 痛。【辨证】肝郁胁痛: 随胁作或左或右,痛无定处,常因情志波动时发作。伴有胸闷, 噫气泛 酸, 善怒少寐等证, 舌苔薄白, 脉象弦劲。湿热胁痛:胁痛偏于右侧, 如刺如灼,急性发作时常伴有恶寒发热,口苦, 心烦, 恶心呕吐, 畏进油腻饮食,舌苔厚腻,脉象弦数。瘀血胁痛:胁痛固定不移,持续不断,有慢性胁

5、痛或外伤史,胁下胀痛拒按,或 有痞块, 舌质偶见瘀点、瘀斑, 脉弦或细涩。.阴虚胁痛: 胁痛隐隐,痛无定处, 无撑胀重着感, 劳累和体位变动时疼痛明显, 面色 少华, 颧红,低热,自汗, 头晕目眩, 心悸,舌质偏红少苔, 脉象细数。【治疗】1肝郁胁痛治法 疏肝解郁。 取足厥阴经,少阳阳经穴为主,任脉及背俞为辅。针宜泻法。 主穴 中庭 肝俞 期门 侠溪方义 期门为肝之募穴,配肝俞为俞募配穴法, 功能疏肝理气;侠溪为胆之郗穴, 配中庭善解少阳之郁火,止胸胁疼痛。随证选穴 泛酸加胃俞;少寐加神门。2湿热胁痛治法 清热化湿,疏肝利胆。 取足厥阴、手足少阳经穴为主,针用泻法。 主穴 期门 日月 支沟 阳

6、陵泉 太冲方义 期门 日月是肝胆募集之处,泻之能疏利肝胆的气血;支沟 阳陵泉是 治疗胁痛的成方,泻之能和解少阳而清热化湿。治疗胁痛诸穴有协同作用。 随证选穴 热重加大椎;呕恶腹胀加中脘、足三里;心烦加郗门。3瘀血胁痛治法 活血通络,行气止痛。取足厥阴、少阳经穴为主,足太阴和背俞为辅。针 用泻法。主穴 大包 京门 行间 膈俞 三阴交方义 膈俞为血会配三阴交以活血;大包是脾之大络,配京门以通络;行间疏 肝行气,气行则血行,血行则络通,而胁痛可止。随证选穴 跌仆损伤,可结合痛部取穴。4阴虚胁痛治法 滋阴养血,和络定痛。 取足太阴、阳明及手少阴经穴为主。针用补法。 主穴 阴郗 心俞 血海 三阴交方义

7、汗为心之液, 阴郗配心俞敛汗以养阴;血为阴之类,血海配三阴交补阴以 养血使阴血充沛,络脉得其濡养,则虚性胁痛可平。随证选穴 潮热加膏盲;头晕加百会隔布灸。2.其他治疗耳针 取穴:肝、胆、神门、胸。针法:取.取患侧,实证用强剌激,虚证用轻剌 激。留针30 分,或埋皮内针。水针 10%葡萄糖液10ML或加维生素B12注射液1ML,注射于相应节段的夹脊 穴,直刺达神经根部附近,待有明显针感后,将针稍向上提再注入药液。取穴宜与 胁肋痛点水平,可分几次注射。适用于肋间神经痛。皮肤针 用皮肤针轻轻叩击胁肋部痛点,及与痛点成水平的背俞穴上中下三个 俞穴,并加拔火罐,适用于劳伤胁痛。痹证痹证(Bimdmme)

8、是由风、寒、湿、热等引起的以肢体关节及肌肉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症的一类病证。古代痹证的概念比较广泛,包括内脏痹和肢体痹,本节主要讨论肢体的痹证,包括 西医学的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等。【病因病机】 本病与外感风寒湿热之邪和人体正气不足有关。风寒湿等邪气,在人体卫气虚弱 时容易侵入人体而致病。汗出当风、坐卧湿地、涉水冒雨等,均可使风寒湿等邪 气侵入机体经络,留于关节,导致经脉气血闭阻不同,不通则痛,正如素问 痹论 所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根据感受邪气的相对轻重,常分为行痹(风 痹)、痛痹(寒痹)、着痹(湿痹)。若素体阳盛或阴

9、虚火旺,复感风寒湿邪,邪从热 化,或感受热邪,留注关节,则为热痹。总之,风寒湿热等邪气,痹阻关节肌肉筋络导致气血闭阻不通,产生本病。辨证主症 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若疼痛游走,痛无定处,时见恶风发热,舌淡苔薄白,脉浮,为行痹(风痹);疼痛较 剧,痛有定处,遇寒痛增,得热痛减,局部皮色不红,触之不热,苔薄白,脉弦紧,为 痛痹,(寒痹);肢体关节酸痛、麻木、重着、或关节肿胀,肌肤麻木不仁,阴雨 天加重或发作,苔白腻,脉濡缓,为着痹(湿痹);关节疼痛,局部灼热红肿,痛不可 触,关节活动不利,可累及多个关节,伴有发热恶风,口渴烦闷,苔黄燥,脉滑数,为 热痹。【治疗】1. 基本治疗治法 通痹止痛。 以

10、病痛局部穴为主,结合循经及辨证选穴。主穴 阿是穴 局部经穴配穴 行痹者,加膈俞、血海;痛痹者,加肾俞、关元;着痹者,加阴陵泉、足三里; 热痹者,加大椎、曲池;另可根据部位循经配穴。操作 毫针泻法或平补平泻法。寒痹、湿痹可加灸法。大椎、曲池可点刺出血。 局部穴位可加拔罐法。方义 病痛局部循经选穴,可疏通经络气血,使营卫调和而风寒湿热等邪元所依 附,痹痛遂解。风邪偏盛为行痹,取膈俞、血海以活血,遵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 灭之义。寒邪偏盛为痛痹,取肾俞、关元,益火之源,振奋阳气而祛寒邪。湿邪偏 盛为着痹,取阴陵泉、足三里健脾除湿。热痹者,加大椎、曲池可泻热疏风、利气 消肿。2. 其他治疗(1) 刺络拔

11、罐法用皮肤针重叩背脊两侧和关节病痛部位 ,使出血少许,加拔火罐。(2) 穴位注射法 采用当归、丹皮酚、威灵仙等注射液,在病痛部位选穴,每穴注 入 0.5-1 毫升 , 注意勿注入关节腔内。每隔 1-3 日注射 1 次。(3) 电针法 选择上述处方穴位,针刺得气后,通电针机,先用连续波 5 分钟,后 改疏密波,通电 10-20 分钟。【按语】1.针刺治疗痹证有较好的效果,尤其对风湿性关节炎。由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病情缠绵反复,属于顽痹范畴,非一时能获效。2.在风湿热的急性期要应用西药迅速控制病情,以免心脏出现严重的损伤。3. 本病应注意排除骨结核、骨肿瘤,以免延误病情。4. 患者平时应注意关节的保暖

12、,避免风寒湿邪的侵袭。痿证痿证(tIaeciaty diseasee)是指肢体筋脉弛缓,痿软无力,日久不能随意活动,或 伴有肢.体麻木、肌肉萎缩的一类病证。临床上以下肢痿弱无力较为多见。 西医学的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多发性未梢神经炎、运动神经元病、重症肌无 力、肌营养不良及周围神经损伤等引起的肢体瘫痪属于痿证范畴。病因病机 病因有外邪侵袭(湿热毒邪)、饮食不节、久病体虚。外感湿热毒邪,或高热不退, 或病后余热燔灼, 伤津耗气, 使肺热叶焦, 不能输布津液;坐卧湿地或冒雨涉水, 湿 邪浸淫郁而化热, 湿热阻闭经络;饮食不节, 脾胃虚弱, 气血津液生化不足;或久病 体虚, 或劳伤过度, 精血亏虚

13、。上述因素均可使经络阻滞, 筋脉功能失调, 筋肉失于 气血津液的濡养而成痿证。辨证主症 肢体软弱无力, 筋脉弛缓, 甚则肌肉萎缩或瘫痪。兼见 发热多汗, 热退后突然出现肢体软弱无力 , 心烦口渴, 小便短黄, 舌红, 苔 黄,脉细数,为肺热伤津;肢体逐渐瘦软无力,下股为重,微肿而麻术不仁,或足腔 热感, 小便赤涩, 舌红, 苔黄腻, 脉细数, 为湿热浸淫;肢体痿软无力日久, 食少纳呆, 腹胀便溏,面浮不华, 神疲乏力, 为脾胃虚弱;起病缓慢, 下肢痿软无力, 腰脊酸软, 不能久立, 或伴眩晕耳鸣, 甚至步履全废, 腿胫肌肉萎缩严重, 舌红少苔, 脉沉细数, 为肝肾亏损。治疗1.基本治疗治法 法

14、邪通络, 濡养筋脉。以手足阳明经穴和夹脊穴为主。主穴上肢:肩与 曲池 合谷 颈胸部夹脊穴下肢:髀关 伏兔 足三里 阳陵泉 三阴交 腰部夹脊穴配穴 肺热伤津加尺泽、肺俞、二问;湿热袭络加阴陵泉、大椎、内庭;脾胃 虚弱加太白、中脘、关元;肝肾亏损加太溪、肾俞、肝俞。上肢肌肉萎缩加手阳 明经排刺;下肢肌肉萎缩加足阳明经排刺。操作主穴中足三里、三阴交用补法, 余穴用泻法或平补平泻法, 夹脊穴用平补平泻法。配穴按虚补实泻法操作。方义 阳明经多血多气, 选上、下肢阳明经穴位, 可疏通经络, 调理气血。夹脊穴 为督脉之旁络,又与膀胱经第1侧线的脏腑背俞相通,可调脏腑阴阳,行气血。三 阴交健脾益肾, 濡养筋脉

15、。筋会阳陵泉, 可疏调经筋。2.其他治疗(1) 皮肤针法用皮肤针反复叩刺背部肺俞、脾俞、胃俞、膈俞和手足阳明经线。隔日 1 次。(2) 电针法 在瘫痪肌肉处选取穴位, 针刺后加脉冲电刺激, 以患者能耐受为度, 每次20 分钟。【按语】1.针灸治疗本病有较好的疗效, 对于久病关节畸形者应配合其他疗法。2.卧床患者应保持四肢功能体位 ,以免造成足下垂或内翻,必要时可用护理架及 夹板托扶;另外注意预防褥疮。3.在治疗期间,应加强主动及被动的肢体功能锻炼,以助及早康复。痫证痫病(epilepsy)又称癫痫、痫证,俗称羊痫疯,是一种发作性神志异常的疾病。 本病具有突然性、短暂性、反复性发作的特点,以突然昏仆,口吐涎沫,两目上视, 四肢抽搐, 或有鸣声, 醒后神志如常为特征。多与先天因素有关, 或有家族遗传史。 本病即西医学的癫痫,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发作时以大脑灰质神经元兴奋 性增高产生异常放电为基本病理, 而脑缺氧、低血糖、脑血管病等与诱发脑神经 元异常放电密切相关。原发性病因不明, 继发性主要见于脑外伤、脑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