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吉林教学设计课例.doc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63380338 上传时间:2023-07-1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7.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李吉林教学设计课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李吉林教学设计课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李吉林教学设计课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李吉林教学设计课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李吉林教学设计课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李吉林教学设计课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李吉林教学设计课例.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名家教学设计李吉林教学设计月光曲 一、教学目标: 1从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中,让学生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进行美的的教育。 2巩固刚学过的生字,理解谱写、传说、幽静、恬静、纯熟、陶醉等词语,描述画面进行语言训练。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二、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自学课文,理清文章层次,范读课文,讲读课文第一段和第二段的第一部分。 第二课时:讲读课文第二段第二部分,总结课文、练习。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激发学生兴趣, 同学们,这一课我们要

2、学习一个传说,那就是课本上的第8课月光曲。(板书课题)这篇课文很美,也写得比较深,看哪些同学能自己读懂课文,读好以后能回答两个问题: 月光曲是一首什么样的曲子,是谁写的? 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 二、自学课文(默读)。 三、读后提问。(结合句子训练,帮助学生概括课文内容) 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 提示:月光曲写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吗?(结合学生回答板书传说。) 解释“传说”:是在民间流传的故事。 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关于什么的传说?(揭示句式:月光曲是的传说。) (懂得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关于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 月光曲是个什么曲子?看谁在曲子的前面能加上恰当的附加成分。 (通过

3、练习,懂得月光曲是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一首著名的钢琴曲子。) 结台学生回答,介绍贝多芬,以激起学生学习情绪:贝多芬是世界上著名的音乐家。他对贫苦的人民非常同情,他曾经写下这样的句子:“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的幸福!” 四、讲读第一节。 学到这里,第一节的内容也懂了。 齐读第一节。 释“谱写”: 歌谱同学们是知道的,根据歌词写谱,叫“谱写”,如果没有歌词,单纯作曲子,也叫“谱写”,简单的说法叫“谱曲子”。曲子写好了,就叫什么?(“谱成”) (结合板书:谱写谱谱成) 写曲子叫“谱写”,写出非常壮丽的诗,也可以说谱写了一首壮丽的诗篇、谱写了一首扣人心弦的诗篇。 五、

4、在理解篇章结构的基础上引导分段。 这一节最后说传说是这样谱成的。这一句在这里起了什么作用? 课文从哪儿到哪儿写了这个传说? 那么课文分成几大段? 段意:总的介绍。关于月光曲的传说。 六、范读课文第二大段。 这是一个很动人的传说,你们听老师读课文。 七、读后提问,引导分层次。 现在你们谁懂得了贝多芬为穷兄妹前后弹了几首曲子?第几首是弹的月光曲,写弹月光曲从哪儿到哪儿? 因此第二部分又分成几个部分。 在第二段段意后补充板书成为: 一、总的介绍 第一首 二、传说 第二首月光曲 八、读讲课文第一层。 指名读本段第一节。 通过教师描述,带入情境: 这个传说,一开始就给我们描写了一个非常美湖面:我们仿佛看

5、到一个秋天的夜晚,月亮分外清朗,月光下,莱茵河水静静地流淌着,贝多芬在一条幽静的小路上散步。(老师的描述,在学生眼前呈现出一个画面,学生听着老师的描述开始进入情境,紧接着启发想象,使画面更清晰,感情上更接近课文。)同学们想一想,在这幅画上除了一轮明月、莱茵河、小路,还有在小路上散步的贝多芬外,根据故事的发展,画面上还应该有什么?(一间小茅屋,茅屋的墙壁上最好画上窗口,而且从窗口里透出微弱的亮光,甚至有两个人影。)这儿离热闹的地方比较远,又给人美的感觉,这样的环境就叫“幽静”。我们就可以说“这儿多么幽静啊!”“这小路就可以说幽静的小路”。贝多芬就在幽静的小路上散着步,他听到从那所茅屋里传来断断续

6、续的琴声,你们想当贝多芬听到这断断续续的琴声,而且在这僻静的小镇上,有人在弹他的曲子,他会怎么想?谁能猜想到。贝多芬正是这样想的。所以他走近茅屋,后来还走进了茅屋。贝多芬为什么要走进茅屋呢?(他听到了一个姑娘和一个男的对话后,他走进了茅屋。)(通过设问,启发学生思考)现在让我们跟着贝多芬来到茅屋的窗口,便听到了两个人的对话。男女生分角色读。读后指导:“那有多好啊!”“多”表示程度念第二声,示范,要把这姑娘渴望能听到贝多芬的弹琴的心情读出来。(结合人物说话内容,板书:太贵、太穷)一个姑娘说男的说,谁能根据说话的内容,加上适当的提示语,想象他们说话的神情、语气。板书:男的()地说一个姑娘()地说同

7、座对读。指名两人。现在让我们大家跟随着贝多芬来到这小茅屋的窗外听着屋里的谈话。听到这里,贝多芬可能会怎么想?(在这样僻静的地方,在这样的茅屋里边,有人在弹我的曲子,说明穷苦的人也爱我的曲子;但是他们又这么穷,票价又那么贵,我应该亲自弹给他们听,用我的琴声让他们得到艺术的享受。)从哪一个词里说明他一点儿也没有犹豫,(就)说明他对穷苦人是非常同情,很有感情的。贝多芬进了屋,看到的是什么情景,使他同情、感动,哪些词语说明茅屋里的姑娘和男的确实太穷?自己说说看,把这些词语画下来,再练习读读。(一支、微弱、正在、旧、瞎)指点:学到这里,我们知道了吧,为什么那琴声是断断续续,原来弹琴的是个盲姑娘。下面是贝

8、多芬和他们的对话。这次老师不指导,你们能不能读好。指名分角色读本段45两节的对话。读后指导。指点(结合示范):注意姑娘已经听得入了神,他是那样激动地说。应该怎么读呢?要读好,首先要理解。释纯熟;技术高超而又熟练。重点指导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技术这么熟练,感情表现得这么深,盲姑娘会想,这弹琴的人是谁?因此课文上两个“您”读起来不一样,第一个是表示猜想,语调稍延长一些。后来她作出了判断,弹得这么好的,只有贝多芬,因此第二次“您”就很肯定:“您”就是示范;练习朗读。通过填充练习,小结课文。()贝多芬走近()茅屋,给一位()()姑娘弹琴,贝多芬的琴声使盲姑娘()。板书:月光曲是曲子。太贵谱写幽静纯

9、熟 听太穷谱谱成 第二课时一、讲读课文第二段第二部分。1从前课导入:第一课我们学了第一段第一部分,讲贝多芬走进了低矮的茅屋,为盲姑娘弹了一首曲子。盲姑娘听了贝多芬的曲子,那么激动,那么兴奋。上一课我们提到贝多芬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还说,“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啊。”这时,贝多芬看到盲姑娘听到他的曲子是这样的兴奋,这样的喜悦,贝多芬心里怎么样?2师生对读盲姑娘和贝多芬的话。3于是,贝多芬又给她弹了一曲,这个曲子就是月光曲。这首曲子是不是贝多芬早已谱写好的,还是趁着兴致当时弹出来的?从哪一旬里可以看出?(他飞奔口客店,花了一夜功夫,把刚才弹的曲子-月光曲记录了下来? )

10、4同学们想一想,当时是怎样的情景使贝多芬创作出这样一首世界著名的乐曲呢?盲姑娘和皮鞋匠是怎样听的?他们听着,听着,又展开了怎样的联想?请你们看看插图、带着这个问题自学第二部分。(学生自学)5是怎样的情景使贝多芬创作出这样一首世界闻名的乐曲呢?这个情景课文中有一幅插图(老师读课文“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按起琴键来。”)读后描述,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情景:这个情景多美啊。蜡烛灭了,屋子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那么自,那么亮,那么美。(结合情境的感受,教给词)为了描写这个环境,课文中用了什么词?(清幽)这个“清幽”是清亮、清朗的意思;“幽”给人宁静的美感。前面也讲到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清幽

11、”、“幽静”,都有雅、美和静的含义。但“清幽”有光亮的意思。月光是那么亮、那么美,也给人宁静的感觉。6现在就请你们把这一节课文读一下,眼睛闭起来想一想,月光怎么清幽,小屋子里是什么情景?屋子里人物的形象怎么样?然后请你们讲这幅图。(学生各自准备,同座两人对话。)例话:(描述插图)一阵风拂过,把蜡烛吹灭了。皎洁的月光透过窗户,照亮了茅屋。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啊,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月夜呀,身边的穷兄妹是这样的穷苦,他们同样需要音乐,我一定要用我的音乐给他们带来快乐,给盲姑娘带来光明,贝多芬望了望穷兄妹俩,借着月光弹起琴来。7月光是这样的清幽,但是盲姑娘却看不见。贝多芬的琴声给穷兄妹带来了什

12、么呢?课文上没有写,但是从哪儿我们可以知道?8通过贝多芬的琴声,引起皮鞋匠、盲姑娘的美妙的联想来写的。现在我们看看下一节课文,哪些句子是写穷兄妹俩听琴声的事实,哪些句子是写穷兄妹俩因听琴声产生的联想?(学生自学。)9学生读写实的部分:“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他睁得大大的眼睛”。指名读。引导学生体会这两处写事实的课文,从内容上讲是连贯的。10从事实引出联想,课文中用了哪两个词语?(板书:好像仿佛)11下面,我们先看皮鞋匠听着贝多芬的曲子,他好像看到了什么?有几个画面。学生自学课文分层次。“月亮升起来了”;“月亮越升越高”;“忽然海面上刮起大风,卷起巨浪”三个画面。他们兄妹

13、俩听着好像看到了这些美妙的画面。12(用简易画创设情境,理解课文词句,体会感情,伴随老师哼唱。)(1)语言描述带入情境:现在我们也仿佛来到皮鞋匠的小屋里,站在盲姑娘身边,一起听贝多芬弹琴,想象也看到了课文上的一幅幅画面。老师轻声地慢慢地哼唱月光曲起始句;我们也好像到了大侮,还看到了什么?你们说,老师画。(2)第一幅画面: 月亮应该画在哪儿?为什么要画在海平线上?(理解“水天相接”)?边作画边指点:“粼粼”指水清。指导看插图:听到贝多芬的琴声,皮鞋匠仿佛觉得月亮从大海上慢慢升起,这是一个平静的大海上的月夜,你们想这时贝多芬在怎样弹琴?(贝多芬可能是轻轻地按起琴键,节奏也比较慢。)(3)第二幅画面

14、。叙述:贝多芬继续弹着,皮鞋匠静静地听着,她又仿佛看到了什么?(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微云”是小云吗?从整个句子看,是“一缕一缕轻纱似的云”。想一想,这儿的“微”是什么意思?(薄)“一缕一缕”的微云又是什么样儿的,你们说老师画。(边讨论边画图,见右图)这时贝多芬的琴声,一定比开始时怎么样?(再回到插图,进一步把学生带入情境)(4)第三幅画面: 描述:皮鞋匠听着听着,觉得海上刮起了大凤,卷起了巨浪,这情景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波涛汹涌)波涛汹涌的大海上有没有月光?从哪儿知道?结合学生回答作画:“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涌向岸边”(见右图)指点:可见仍然是月光照耀下的大海,那是一种欢乐的,令人激动的情景。引导再看图:想一想皮鞋匠听了琴声,仿佛觉得大海卷起了巨浪,贝多芬在怎样弹琴,琴声怎样?(贝多芬越弹越激动,身子也可能摇摆起来,节奏也越来越快。)13描述性小结:贝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