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附中高二上期中卷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63378069 上传时间:2022-10-2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24.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交大附中高二上期中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上海交大附中高二上期中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上海交大附中高二上期中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上海交大附中高二上期中卷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上海交大附中高二上期中卷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上海交大附中高二上期中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交大附中高二上期中卷(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09-1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满分100分,120分钟完成,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命题:沈文婕 审核: 陈雄 校对:刘文迁(一)阅读下文,完成15题。(14分)波兹曼的诅咒周国平(1)美国文化传播学家波兹曼的把我们自己娱乐死是一部声讨电视文化的著作。在阅读的过程中,我确实时时听见一声声急切有力的喝问:难道我们真的要把自己娱乐死?(2)无人能否认电视带来的便利,问题在于,这种便利在总体上是推进了文化,还是损害了文化。(3)波兹曼认为媒介的变化意味着并且导致了认识世界方式的变化。在文字一直是主要媒介的时代,人们主要通过书籍来交流思想和传播信息。在书籍的阅读中,我们得

2、以进入用文字记载的悠久传统。相反,电视则以现时为中心,所传播的信息越具有当下性似乎就越有价值。文字是抽象的符号,作为一种媒介,它要求阅读的同时必须思考。而电视直接用图像影响观众,它有时甚至忌讳思考,因为思考会妨碍观看。在波兹曼看来,做一个有文化的人,就是置身于人类精神传统之中进行思考。书籍能够帮助我们实现这个目标,电视却会使我们背离这个目标。那么,电视究竟把我们引向何方? 引向文化的反面娱乐。一种迷恋当下和排斥思考的文化,我们只能恰如其分地称之为娱乐。(4)并不是说娱乐和文化一定势不两立,问题也不在于电视展示了娱乐性内容,而在于电视上的一切内容都必须以娱乐的方式表现出来。波兹曼的结论是,在电视

3、的强势影响下,一切文化都依照其转变成娱乐的程度而被人们接受,因而在不同程度上都转变成了娱乐。“除了娱乐业没有其他行业”到了这个地步,本来意义上的文化就荡然无存了。(5)波兹曼是把美国作为典型来对电视文化进行分析和批判的,但是,电视主宰文化、文化变成娱乐的倾向却是世界性的。譬如说,在我们这里,通过电视剧学习历史,而历史仅仅作为戏说、也就是作为娱乐而存在,消灭历史的方式再也不可能有比这更加彻底的了。又譬如说,在我们这里,电视也成了印刷媒介的榜样,报纸和杂志纷纷向电视看齐,蜕变成了“电视型印刷媒介”。且不说那些纯粹娱乐性的时尚杂志,只要翻开几乎任何一种报纸,你都会看到一个所谓文化版面,所报道的全是娱

4、乐圈的新闻和大小明星的逸闻。这无可辩驳地表明,文化即娱乐日渐成为新的约定俗成,只有娱乐才是文化即将成为不争的事实。(6)赫胥黎曾预言:一旦无人想读书,无人想知道真理,一旦文化成为滑稽戏,文化就灭亡了。波兹曼认为,赫香黎的预言应验了。这个结论也许太过悲观,我相信,只要人类精神存在一天,文化就决不会灭亡。不过,我无法否认,对于文化来说,一个娱乐至上的环境是最坏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任何严肃的精神活动都不被严肃地看待,人们不能容忍不是娱乐的文化,非把严肃化为娱乐不可;如果做不到,就干脆把戏侮严肃当作一种娱乐。面对这样的行径,我的感觉是,波兹曼的书名听起来像是诅咒。1、第(1)段中“难道我们真的要把

5、自己娱乐死?”的意思是_。(1分)2、第(5)段中,作者以我国电视文化为例的意图是_。(2分)3、文末,作者既说波兹曼的结论“也许太过悲观”,又说“波兹曼的书名听起来像是诅咒”,对此应当如何理解?(3分)_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A当前电视文化席卷天下,作者及时介绍电视文化批判理论,对沉溺于电视娱乐文化潮流中的人当头棒喝,体现了作者的理性思考和社会责任感。B电视文化与媒介文化的区分是本文展开论述的基础,论述两种文化时作者采用了正反对比的手法,使文章观点鲜明,逻辑严密。C波兹曼声讨电视文化,是因为娱乐以电视为主要传播媒介,电视上的一切都必须以娱乐方式表现出来,

6、电视垄断了一切,“除了娱乐业没有其他行业”。D本文多用“不在于,而在于”、“再也不可能有”等句式和“无可辩驳”、“决不会”等词语,从而使文章富于严正直率的论辩色彩。E文章开头巧借书名发出“难道我们真的要把自己娱乐死”这一“喝问”,峭拔警心,以“波兹曼的书名听起来像是诅咒”结尾,巧妙点题,而“诅咒”一词更是振聋发聩。5、请根据文中信息,为把我们自己娱乐死一书写一段不超过80字的简介。(4分)_(二)阅读下文,完成610题。(12分)文赤壁(1)文赤壁在黄州,武汉向东,车子开一个来小时就到了。一下车,我就远远望见苏东坡,是山坡下一尊高高站立的汉白玉石雕像。文赤壁的名声犹胜武赤壁,苏东坡是这里的主角

7、。大家走近前去,仰视这位千古文豪。一个人一旦被刻成一尊石像,即便恣肆汪洋如苏轼,他那眉宇间,襟袍临风处,拂袖挪步,毕竟已少了那份气质。他的醉态浪漫呢?他的才情风骨呢?他的失意豁达呢?一尊石像纵然万古不朽,终究已不是有血有肉的那个人了。难怪,苏东坡这样豪放的人,也曾在这里感叹过“_,羡长江之无穷”。(2)江山如画,逝者如斯!(3)迎面一座小山,不高,拾级而上。可能是这里的人想让文赤壁比武赤壁更“赤”、更吸引游客吧,山壁上泼了一层赭红色涂料,显得假了。苏东坡的文采名声,哪里还用得着粉饰媚俗?(4)登临而观,山壁下只剩两池死水。抬头北望,远处才是白茫茫的长江江面。在古代,长江是在这座小山脚下拍壁而流

8、的,千百年来渐渐淤积成滩,如今滩地上都已盖满房子。当年,苏轼写了前赤壁赋,三个月后重游赤壁再写后赤壁赋时,就已感叹“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他去世至今已九百多年了,星换斗移,江山已改,虽是涛声依旧,毕竟江面已远。(5)唯有东坡在,剩有游人处。(6)苏东坡获罪入狱,旋被朝廷发配来黄州,反而为他营造出了创作“三赤”名篇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正是黄州落难这几年,苏东坡写下了不朽名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后来朝廷发来诰命,任命他为“汝州团练副使”。其实那只是一个虚职,挂职领一份钱粮而已。一个失意文人,被安排去挂职当一名“武官”,真是阴差阳错。(7)然而,文赤壁的全部意蕴,又恰恰全部产

9、生在一连串的阴差阳错之间。古时,此山有峭壁插入江中,形如象鼻,山体为红色花岗岩,故名“赤鼻矶”。苏东坡是四川人,想必他初来乍到,竟将湖北口音“赤鼻”错听为“赤壁”。落难中的苏东坡“孤舟出没烟波里”,游饮江上,身临赤壁,伤感而怀古,触景而生情。面对万古东流、惊涛拍岸的浩浩长江,他心中也被满腔的不白、不公、不平,掀起阵阵巨大的感情波澜。他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时势何等风起云涌,一时多少豪杰,“而今安在哉”?于是,“苏子愀然”,扣舷而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情起波涛中,句出骇浪间,一吟成杰作,一叹成绝唱。 (8)看来,生前的“命”与身后的“名”,从来不是一回事。生前命运好、身后名声也好

10、的人是有的,但并非人人都能如愿、如意。有的人生前飞黄腾达,大红大紫,身后却瞬即灰飞烟灭,再没有人想起、提起,因为他生前其实并没有做过什么留得住的事。或是反倒被人想起、提起他生前曾做过某些恶事、丑事、淹渍埋汰之事,落个臭名昭著,也未可知。有的人生前大起大落,甚至连遭大灾大难,最终却艰难玉成,留下了传颂千古的大成就、大名声。所以,一个人对于眼前那点阴差阳错、阳差阴错,大可不必太在意。苏东坡赤壁怀古之词、之赋,皆悲愤中更见其旷达情怀。他若是一味排遣蝇营狗苟、狭隘不能自拔之情,纵然文丽辞美,也决计成不了杰作,更流传不到今天。(9)文赤壁,虽然并不是历史上赤壁之战的古战场,但细想起来,其实苏东坡在这里也

11、打了一场赤壁之战。不过,他打的是一场“文战”,对手是那些围攻他、诬陷他的政敌。他的态度是超拔的,不屑于去同对手打那些是是非非的笔墨官司。他没有打黄盖,没有借东风,也没有草船借箭,只是借了几分酒力,信笔纵情写华章。这场赤壁“文战”的结果,苏东坡大获全胜,以其三篇不朽之作流传千古。6、请将第(1)段空格处的名句补全:“_,羡长江之无穷”。(1分)7、第(5)段在整篇散文中起什么作用?(2分)_8、第(6)段中,作者说:“苏东坡获罪人狱,旋被朝廷发配来黄州,这反而为他营造出了创作二赤名篇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根据文意,“主观情绪”指的是_;和“客观环境”指的是_。(2分)9、纵观全文,第(7)段划

12、线句中“一连串的阴差阳错”具体指哪些内容?(3分)(1)_(2)_(3)_10、以下对本文的分析中,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A第(1)段中,作者不直说远远望见的是“苏东坡的雕像”,而说是“苏东坡”,突出了作者对苏东坡的热爱、崇敬之情。B第(3)段写山壁上的红色涂料,是为了批判当代人的粉饰媚俗。C第(4)段写长江地貌发生变化,呼应了前文的“逝者如斯”,也反衬了后文写苏东坡作品和精神的不朽。D作者认为,苏轼靠他艰难玉成的品质、豪放超拔的风骨和信笔纵情的才华在“文战”中获胜不朽。E作者借游览“文赤壁”作为全文的切入点,通过叙述苏轼的生平、分析苏轼作品,来走近苏轼的思想情怀。(三)默写。(5分)11、(1)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_?(庄子秋水)(2)_。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李清照一剪梅)(3)试玉要烧三日满,_。(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三)(4)_,望极春愁,_。(柳永蝶恋花)(5)_,故能成其高;_,故能成其富。(韩非子大体)(四)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第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