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63368950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战略性新兴产业逻辑分析在本世纪初期,中央政府就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经济发展新思路,因此可将提出科学发展 观及相应的战略规划视为中国经济转型或新经济开始的第一阶段;而目前所处的经济转型阶 段则为政策积极推出和产业发展规划与布局实施的第二阶段;中央政府通过直接投资和各种 鼓励性政策,将民间投资引向新经济产业领域是第三阶段的主要任务和特征;中国新经济的 第四阶段也就是中国经济进入到新经济的效益释放阶段,在这一阶段中新兴产业群已经形 成,经济转型成功,中国经济新的长周期开始呈现。中国经济增长方式依据其形态可划分为:农业与自然经济、传统工业经济和经济转型的 新经济三种经济形态。而每种经济形态在其转化过程中,

2、新经济也已孕育其中。在目前中国 经济由传统工业经济向新经济的转型过程中,保持经济增长的高速度既是必然的也是必须 的。从传统的工业化经济向新经济的转型,其GDP增长惯性依然存在,包括过剩产能、传 统投资体制及其投资拉动等。中国经济社会稳定和就业等还需要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型过程中 以民生需求为导向刺激GDP快速增长,中国经济转型及新经济也应担当起现代化目标实现 与进程推进的重任。在经济转型并入现代化进程过程中,投资引致与新兴产业的高投入也使 GDP保持较快增长;在中国城市化、现代化建设中,基础设施等不断完善也将继续拉动GDP 的快速增长,两种经济方式并行终将为GDP快速增长保留一条畅通的通道。在新经

3、济形成 过程中,也许就是传统积极与抑制性经济政策的终结,及新积极政策大行其道的过程。对于新经济及新兴产业发展的认识视点可作以下简要归纳:中国新经济的导入期不应拖 得太久,由政策及产业规划向具体实施的转折可能会在2010年中期后发生;新积极政策并 非就是层出不穷政策的频繁出台,而是扶持新兴产业兴起的持续性与效率递增;中国经济在 经济转型或新兴产业兴起过程中,不会因为转型而使经济增长速度呈现台阶性下跌,在有着 对新兴产业投资的背景和条件下,中国经济持续与快速增长是可以保证的。目前中国经济处于新经济发展中的产业规划与政策密集推出时间,同时也处在投资引致 和高投入低产出阶段。传统高投资与新经济高资并行

4、不悖特征明显,新经济伴生于传统经济 并将破茧化蝶意愿强烈;统行业效益有高转低,新兴产业效益极不稳定;市场奉行以对传统 行业的低估值与新兴产业过高估值并行的预期;市场面临一重估值趋势到来的阵痛和等待; 市场第三投资者面临投资坚守或退出选择的关键时期。这样的市场时空观既影响着市场估值预期,同时也决定市场投资者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的心态,这是分析当前市场的基本站立点或出发点。目前政策密集出台及产业发展规划不断推出,已经将中国新兴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转型 推向了政府投资和引导民间投资的新阶段。投资既是新兴产业发展的本质要求,同时也是市 场对新兴产业发展及经济转型的期待。唯有投资才是经济转型和市场的希望,

5、而纯粹政策及 产业规划不过是经济转型的一个市场机会而已,并非就是市场转折的真正到来。投资意味着 新兴产业及经济转型的实质,政策产业规划只能是证券市场得以借题的概念。强烈的政策推动预期对于启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有两点毋庸置疑:一是中央政府的主观意愿;二是行 业发展的带动效应和由此对经济发展所能够产生的推动力。前者说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 划的制定和出台只是时间问题;后者决定了新旧产业的更新换代是经济持续繁荣发展的关 键。由此可见新兴产业对长期经济发展动力的形成已属必要条件。历史经验证明经济危机过 后往往伴随技术创新以及其产业化的发展。但究竟是经济危机催生技术创新还是直到技术创 新的出现经济才

6、走出泥潭可能就是一个很难说清的问题了。图表1.七大战略性新兴行业节能环穽高效节能、先进环穽、循环利用新兴唁息产业下一代通唁网络、物联网、三网距合、新型平板显示、髙 性能莫诚电躋和高堤軟件生物产业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新能源檢能、尢阳能、凤能、生物底能源新能源汽牟插电式淘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牟高進装备制造业航空航天、海洋二程装备和高堆智能装备新材料特科功能和高性能貝合材料行业特质决定对政策的敏感度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自身特点和发展阶段有很大的不同。为了清晰起见,我们按照行 业的突出特点将七大产业分成三个大的方向:第一方面直接与能源和环境相关,包括节能环 保、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第二方面包括

7、生物行业、高端制造业和新材料,这些行业的共同 特点在于潜在市场近乎无限,发展瓶颈主要在于技术上的限制;第三方面是新兴信息产业, 这一行业的发展虽然也面临了一定的技术困难,但更为显著的问题是前期所需的大量资本投 以及对于市场的培育和商业模式的建立。七大行业都有良好的发展潜力,但基于行业的特质, 其对政策性推动的敏感程度可能大相径庭。节能环保、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减少经济发展对能源消耗和环境破坏的依赖是我国经济发展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降 低能耗的计算可以为我们勾画出节能减排的路径,即包括降低GDP中的第二产业占比、降 低高耗能行业在工业增加值中的占比、降低工业行业的单位产出耗能水平,以及优化电源

8、结构增加清洁能源的使用。为确保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每一个环节都将成为未来政策的努 力方向。节能环保、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三个行业,作为一个整体正好切合这一努力。节能环保 主要着眼于工业节能、建筑节能以及污染的治理和循环经济发展;新能源汽车本质上也属于 节能环保的范畴,只是集中于交通运输的特定领域;新能源产业则主要作用于优化电源结构。 从这一意义上说,为降低对资源和环境的依赖,这一方向上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是最为紧 迫的。考虑到中国政府做出的减排承诺,节能环保、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至少在下一个10 年内将是中国政府需要持续支持的行业。但这三个行业面临不同的发展障碍,突破的难度也不尽相同。对传统产业来

9、说,在资源 价格体系还无法理顺、环境损害成本没有真正经济化以前,推广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可 能与经济利益站在对立面。如在建筑节能方面,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曾表示,节能建筑成本 一般比普通建筑高5%-8%。如果这笔高出的成本不能获得补贴或者成功转嫁,或者利用行 业标准强制开发商接受,节能建筑很难全面推广。节能环保行业本身高度分散,细分行业众多,难以清晰定义,因而限制了政府补贴的可 操作性。但政府增加投资可能在工业节能和环保领域取得较好的效果。政府推出强制标准对 于节能环保产业的推动力最大,但我们并不确信目前政府意愿是否可能受制于其对传统行业 的保护而发生摇摆。总体来说,我们认为政府增加投资、推行

10、行业标准、以及地方政府的实 际执行力度是节能环保行业发展的关键。如果政策在这一方面确有突破,对行业发展的推动 力应较为显著。新能源产业面临行业发展的困局。新能源行业是七大战略性新兴行业中唯一一个面临产 能过剩问题的行业,前期的野蛮发展可能抑制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速度。另外,众所周知的 非稳定电源的并网问题以及缺乏上游核心技术都是摆在新能源产业面前的障碍。从这个意义 上说,一份产业发展规划很难全面解决行业发展面临的问题。我们期待新能源政策有所突破, 但认为政策的实际效果需要更多的观察。新能源汽车发展面临的瓶颈也是多重的。一是技术上的瓶颈;二是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 善;三是终端市场的培育。在技术上,新

11、能源汽车产业的结构布局主要是依附于纵向产业链。 因而某一环节上的技术突破往往可以带来整个行业的发展机会。在基础设施方面,目前部分 一线城市推动新能源汽车的热情高涨,且企业也乐于以此进行战略布局,预计基础设施不会 成为产业发展的阻碍力量。我们认为,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对技术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这两 个方面的政策支持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生物产业、高端制造业和新材料2009年6月国务院曾经出台了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当时生物产业的 发展重点定位于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能源、生物制造和生物环保五大方向。政策的着 力点主要在于支持行业的自主创新和研发投入等方面。从产业发展的方向来说,这次在生物 产业

12、方面的规划与2007年4月生物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可能基本一致,而不会大 幅超出目前的这套体系,其中生物农业、生物能源和生物制造有望被作为重点突出。由于新材料产业的定义本身较为模糊,其与传统原料产业在实际生产中未必能有明确的 界限,因而很难制定出有清晰针对性的发展规划。我们对新材料产业发展的潜力较为乐观, 但就行业发展规划本身的推动力较为谨慎。高端制造业也面临着技术瓶颈的问题。但同新能源汽车行业相似,这一行业的技术进步 有较强的扩展能力,对其他行业的带动力较大。这一行业的另一特征是行业集中度较高,因 而从政策方面考虑可以较为轻松的把经济资源集中于重点发展的公司和子行业。政府对研发 的投入力度

13、是高端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生物产业、高端制造业和新材料具有显著的共同特点,即对行业本身的需求非常旺盛。 这一点无论是从拓展海外市场、替代进口甚至是市场创造来讲都是非常乐观的。这三个产业 发展的瓶颈和未来的可能突破口都是技术上的突破,这也就决定了产业发展的长期性和不确 定性。政府的支持对技术发展具有长期的推动力,但短期可能很难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另 外,这些行业的产业结构较为扁平,而非以上下游的形式依附于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因此技 术的扩散效应远不及新能源汽车行业。也就是说,某一个环节上的技术突破未必能带来全行 业的发展机会,行业的持续发展需要的是整体性的技术进步。新兴信息产业2009年4月国

14、务院出台的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明确提出“突破集成电路、 新型显示器件、软件等核心产业的关键技术”以及“在通信设备、信息服务、信息技术应用 等领域培育新的增长点”。为突出差异,未来的新兴信息产业规划可能更多的集中在物联网 和三网融合方面。早在2006年2月国务院出台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 中,就已经将“传感器网络及智能信息处理”作为信息产业及现代服务业的优选主题,并明 确提出“重点开发多种新型传感器及先进条码自动识别、射频标签、基于多种传感信息的智 能化信息处理技术,发展低成本的传感器网络和实时信息处理系统,提供更方便、功能更强 大的信息服务平台和环境。

15、”物联网的概念提出以后这一产业发展更有清晰的指代性。物联 网具有巨大的前景,但在目前应用需求不足、缺乏成熟商业运营模式的情况下,物联网产业 化发展仍需时间。三网融合则具有较为成熟的技术、广泛的市场需求、强大的运营商群体。 如果能够解决目前的体制困境,三网融合的加速发展值得期待。从这个意义上说,产业规划对于三网融合的推动力应较对物联网更为显著。各行业的政策敏感程度比较七大战略性新兴行业面临不同的发展障碍。生物产业、新材料和高端制造业主要面临技 术上的瓶颈,行业发展也主要依赖于核心技术的突破。节能环保行业主要受困于终端产品的 经济可行性以及对大量前期投资的需求;新能源汽车则面临技术突破、前期投入和

16、市场培育 的困境;三网融合则需要理顺相关管理机制,同时也需要大量前期投入。新能源和物联网除 了需要大量的前期投资以外,更需要的是产业本身的形成或市场定位。由此我们认为,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和三网融合对鼓励性政策可能最为敏感,因为对这些 行业的支持最可能解决行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其次是新能源和物联网产业。生物产业、新材 料和高端制造业需要面对一定的技术发展过程,鼓励性政策发挥效应可能最为间接。产业政策的推进方向与有效性2009年中国政府公布了十大产业振兴规划。这些产业振兴规划着力于处理相关行业多 年以来的积弊,但终究没有跳出延续了十年的发展模式,事实证明已无法将这些行业拉回到 高速增长的轨道之中。与这些传统产业不同,新兴产业面临良好的发展前景和短期中明显的 瓶颈限制。从新兴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来看,一定程度的政府推动可以帮助其克服面临的困 难,从而加快发展速度。各行业发展规划雏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