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喜明课后题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63360000 上传时间:2023-08-05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1.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刘喜明课后题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刘喜明课后题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刘喜明课后题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刘喜明课后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刘喜明课后题(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奥氏体:碳原子溶于Y -Fe形成的固溶体;2 马氏体:奥氏体淬火所得到的组织,发生在较大的过冷状态下,相变具有表面 浮凸效应和形状的改变,属于无扩散型的切变转变的产物;3铁素体:碳原子溶于a -Fe或6 -Fe形成的固溶体;4 珠光体:共析成分的奥氏体在 A1550 温度范围内停留时,将发生珠光体转变,形成铁素体和渗碳体两相组成的机械混合物是珠光体;5 组织遗传:钢在非平衡组织加热奥氏体化过程中因奥氏体晶核形成时晶体取向接近一致,各晶核长大后将类似合并为同一晶核长大的奥氏体晶粒, 造成奥氏体晶粒尺寸复原的现象;6 相遗传:母相将晶体缺陷遗传给新相的过程被称为相遗传;6 起始晶粒度:在奥氏体化

2、过程中,奥氏体的转变刚刚完成时,奥氏体晶粒的大小称为起始晶粒度;7 本质晶粒度:表明奥氏体长大倾向的晶粒度称为本质晶粒度;8 实际晶粒度:在某一具体的加热条件下所得到的奥氏体晶粒的大小称为实际晶粒度;9 珠光体团:由铁素体片和奥氏体片交替叠合而成;10相间析出:就是析出物Y -a相界面前沿析出,当相界面移动到新位置时,析 出物被留在相界面后面,呈层片状排列,最终组织由大量析出物片层组成, 每一片层代表相变过程中相界面的位置;11 正方度:在具有体心立方结构的马氏体中,碳原子呈部分有序排列,间隙于 晶胞底面中心或平行于 c 轴的晶胞棱边一半处(铁原子构成的八面体间隙位置), 从而引起C轴伸长,a

3、轴缩短,形成马氏体的正方结构,轴比c/a的比值称为马 氏体的正方度。12 异常正方度:913Ms,As,Md,Ad 的含义:马氏体转变具有可逆性,当母相冷却时在一定温度开始 转变为马氏体,把这个温度记作Ms。加热马氏体逆变为母相,开始转变温度记 作 As 。;14 机械诱发马氏体相变15 奥氏体稳定化:使奥氏体转变为马氏体能力减低的一切现象,称为奥氏体的稳定化。表现为Ms点降低、y量增多;R16 反稳定化:17 奥氏体热稳定化:奥氏体在淬火时因缓慢冷却或在冷却过程中停留而引起的奥氏体稳定化,称为热稳定化。将引起Ms点降低以及y量增多。R18 奥氏体机械稳定化:在 Md 点以上,对奥氏体进行塑性

4、变形,当形变量足够大时,将抑制随后冷却时的马氏体转变, Ms 点降低,残余奥氏体量增多,称 为奥氏体的机械稳定化;19热弹性马氏体:马氏体相变造成弹性应变,而当外加弹性变性后可以使马氏 体相变产生逆转变,这种马氏体称为热弹性马氏体。或马氏体相变由弹性 变性来协调。这种马氏体称为热弹性马氏体。;20形状记忆效应:在能够发生可逆转变的两个物相之间的相变将导致相应形状 之间的对应变化,如果两个物相状态下各自做成自己的形状,则伴随相 变的发生将产生相应形状的变化,犹如材料记忆了相应的形状一样,这 种效应被称之为形状记忆效应;21 相变冷作硬化:马氏体相变过程中的体积小应会引起周围的奥氏体发生弹塑 性变

5、形,在其周围产生高密度的位错等晶体缺陷,由于马氏体相变的切 变特性将导致其高晶体缺陷区形成的马氏体的晶体缺陷密度更高,犹如 母相将晶体缺陷遗传给了新生相,这一过程造成了材料的性能改变,如 强度、硬度提高,这种过程被称之为相变冷作硬化;22淬透性:淬透性指合金淬成马氏体的能力,主要与临界冷速有关,大小用淬 透层深度表示。23淬硬性:淬硬性指钢淬火后能达到的最高硬度,主要与钢的含碳量有关。24基兀:924 魏氏组织:当加热温度过高,致使奥氏体晶粒粗大,并以较快速度冷却时,先共析渗碳体或先共析铁素体会自奥氏体晶界呈针状析出,把这种先共 析针状铁素体或针状渗碳体加珠光体的组织称为铁素体;25 孕育期:

6、过冷奥氏体在各个温度下等温并非一开始就转变,而是经历一定时间后才开始转变,这段时间称为孕育期;26 淬火临界冷却速度:抑制某种相变过程发生,获得相应显微组织的最低冷却速度。(抑制碳化物析出、抑制铁素体析出、抑制珠光体转变、抑制贝氏 体转变临界冷却速度;其中冷却速度最大的能够获得马氏体的冷却速度为 临界淬火冷却速度。)27 临界冷却速度:得到全部马氏体组织的最小冷却速度;28 二次硬化:二次淬火钢在淬火后的回火过程中,残余奥氏体不发生分解转变,在冷却过程中发生马氏体相变的现象。是获得二次硬化的原因之一;29 抗回火稳定性:一般钢中的合金兀素滞缓马氏体分解,阻碍碳化物的聚集长大,形成坚硬的碳化物及

7、阻碍相的回复再结晶。这些影响的结果使淬火钢 回火时变得更为稳定,其硬度不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这就是所说的抗回 火稳定性;30 红硬性:是指材料经过一定温度下保持一定时间后所能保持其硬度的能力;31 回火脆性:钢淬火后回火的过程中,在某些特定的温度下进行回火保温时,回火后钢的脆性显著增大,称回火脆性。32 碳化物的原位形核:碳化物在中间碳化物析出处形核析出并长大,这种碳化物一般 会长的较大,犹如组织遗传。33 碳化物的独立形核 :碳化物不在中间碳化物析出处形核,而是在其他位置重新形核析出并长大,这种碳化物一般会发生在具有强碳化物形成兀素的 钢中,一般很细小,表现出强的弥散强化作用。是二次硬化的根本原因 之一;34 奥氏体的等温冷却转变935 奥氏体的连续冷却转变936 材料的冷脆转变温度:在温度低于某一特定温度时,材料吸收冲击功会突然减小,从韧性转变为脆性,这一温度即为冷脆转变温度;37 第一类回火脆性:又称低温回火脆性,由于马氏体分解时沿马氏体条或片的 界面析出断续的薄壳状碳化物,降低了晶界的断裂硬度,使之称为裂纹的 扩展路径,从而导致脆性断裂;38 第二类回火脆性:又称高温回火脆性、可逆回火脆性,这种脆性的产生于钢 的化学成分、回火温度、回火时间、及回火后的冷却条件有关,一般认为 与杂质元素磷等在原奥氏体晶界上的偏聚有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