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史八年级下册.doc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63356531 上传时间:2023-02-1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现代史八年级下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国现代史八年级下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国现代史八年级下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中国现代史八年级下册.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中国现代史八年级下册.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现代史八年级下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现代史八年级下册.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现代史】第一学习主题: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国民经济恢复发展时期(19491952)也称土地改革时期考点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开国大典。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49年9月21日,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开幕)主要内容:(1)、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2)、选出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3)、改北平为北京,作为首都。(4)采用公元纪年。(5)国旗为五星红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6)在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意义:这是新中国正式诞生的筹备会议,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充分的准备。2、开国大典:(1949年10

2、月1日,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历史意义:国内意义:结束了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勾结封建统治者剥削压迫中国人民的历史,实现了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独立,使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国际意义:中华民族从此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同时,也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考点二:西藏和平解放 (1951年5月)经过:1951年4月,西藏地方政府代表团到达北京,同中央人民政府代表团谈判。5月,达成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宣告了西藏的和平解放。意义:使祖国大陆实现了统一,同时也使西藏人民摆脱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奴役,为西藏的民主改革创造了条件,给西藏的发展带来了光明的前途。考点三:巩固新政权的措

3、施1、抗美援朝战争(1950年10月至1953年7月)原因:(1)、美国发动侵朝战争,入侵中国领空,侵犯中国主权;还公然干涉中国内政,命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2)、应朝鲜的请求。目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英雄人物:黄继光、邱少云经过及结果:(1)、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彭德怀司令员率领下,与朝鲜人民共同抗击美国侵略。(2)、1953年7月,美国被迫同中朝在板门店签订了朝鲜停战协定。意义:(1)、粉碎了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野心,破除了美国不可战胜的神话。(2)、保卫了中朝两国的独立和安全,空前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威望。2、土地改革(1950年6月至1953年春)原因:(1)

4、、旧的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2)、 广大农民迫切要求得到土地。目的: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生产关系的调整:地主阶级封建土地所有制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概况:(1)、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开展土地改革运动。(2)、到1953年春,除少数民族地区和台湾省外,新解放区的广大农村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意义:土地改革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新生政权。第二学习主题: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与曲折发展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531956年底)考点一: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

5、年至1957年)背景: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我国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要逐步实现国家的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任务:以苏联帮助中国建设的156个项目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成果:(1)工业方面:1953年12月鞍钢建成、东北工业基地形成;1954年南昌飞机厂制造的第一架飞机试飞成功;1956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成立并生产出第一辆汽车等。(2)交通运输:青藏、康藏、新藏公路、宝成铁路、武汉长江大桥(1957年)等相继建成。意义:我国初步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考点二:中华人民共和

6、国宪法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通过。性质: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根本大法。考点三:三大改造(1953至1956年底)形式与政策:农业:农业合作化,(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手工业:手工业合作化,(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全行业公私合营实行赎买政策。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意义: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过渡时期结束)。社会主义社会探索时期(19561966年前)考点四:“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总路线:1958年5月,中共八大

7、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反映了党和人民群众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面貌的迫切愿望。但在执行总路线的过程中,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和我国基本国情,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发展速度。1、“大跃进”运动(1958年):表现:农业大跃进中的浮夸风和工业大跃进中的全民大办钢铁。结果:忽视客观经济规律,片面强调高指标、高速度,给国民经济造成严重后果,人民生活水平普遍下降。2、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概况:1958年8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全国迅速掀起人民公社化运动高潮。评价: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脱离了超越了我国国情和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挫伤了

8、广大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妨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后果:造成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的严重失误,使国家和人民面临新中国成立以来前所未有的严重经济困难。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1)、从1961年开始,党和国家对国民经济进行了全面调整。(2)、1965年,我国完成了调整国民经济的任务,农业生产得到发展。启示:制定政策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文革时期(19661976)(略)社会主义建设的徘徊时期(19761978)文革后,党的工作出现了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第三学习主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1978至今)也称改革开放时期。考点一:

9、伟大的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思想基础:【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打破了“两个凡是”的精神枷锁、解放了人民的思想,为重新确立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奠定了基础。(真理标准问题讨论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内容:(1)思想上: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2)政治上: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3)、全会强调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纠正了过去对老一辈革命家作出的错误结论。意义: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揭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标志着我国进入以改革开

10、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主要任务的历史新时期。考点二:对内改革(农村和城市的改革)农村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自1978年开始)内容:实行以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为主要内容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成为20世纪80年代我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内容。典型: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成为全国农村率先搞“包干到户”的一个典型。目的:以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完成:到1984年底,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农户已占全国总农户的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特点:建立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之上,集体所有的土地长期包给农民使用,把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起来。意义: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解放了农

11、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推进农业技术进步,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化。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1984年10月,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标志着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国有企业改革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内容:(1)改变所有制形式: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2)实行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以及利改税等政策。(3)改革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政策。(4)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推行股份制、公司制改革,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迈进。意义: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极大地增强了国有企业的活力,推动了工业的发展。考点三:对

12、外开放1、对外开放的开始-1980年,在广东省的深圳市、珠海市、汕头市和福建省的厦门市,设立经济特区。1988年,又建立海南岛经济特区。意义:经济特区的创办,极大地促进了特区经济的发展,成功推动对外开放走向扩大和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起了示范和导向作用。2、对外开放的扩大-20世纪80年代,我国逐步开放广州、大连、上海等14个沿海开放城市和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7个沿海经济开放区。20世纪90年代,开放上海浦东,设置上海浦东新区。1992年,开放重庆等5个长江沿岸城市,开放成都,昆明等18个内陆省会城市和满洲里等13个边境城市。2013年9月29日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上

13、海浦东开发区。3、对外开放的格局: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4、对外开放意义: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还给我国带来了更多的资金,先进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考点四: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1、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会议不断发展与完善;基层民主得到发展完善。2、社会主义法制得到加强: (1)已基本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2)大力推进依法治国。(3)建立了法律援助机构。附:1979年7月1日,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14、1982年,通过了经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6年4月12日,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为调整民事关系、保障公民和法人的民事权益提供了法律保障等。考点五: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开始形成。中共十二大(1982年9月):邓小平第一次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共十三大(1987年10月):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15、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确定经济发展三步走战略部署。邓小平南方谈话(1992年1月至2月):强调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发展才是硬道理”,明确提出判断是非的标准,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中共十四大(1992年10月):决定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方针。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中共十五大(1997年9月):把邓小平理论写进党章,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中共十六大(2002年11月):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中共十七大(2007年10月):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第四、五学习主题: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考点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含义: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分别设立民族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行使自治权,使少数民族自己当家做主,管理本民族事务。推行:1998年,全国已先后成立内蒙古,广西,新疆,宁夏,西藏5个民族自治区和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民族自治地区行政区域占全国总面积的百分之六十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