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武术基本功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63348314 上传时间:2023-08-18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8.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杂谈武术基本功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杂谈武术基本功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杂谈武术基本功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杂谈武术基本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杂谈武术基本功(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传统武术必须首先练好基本功.传统武术的基本功有二:一个是桩功,一个是轻功.不练轻功身法不灵,不练桩功身若浮萍.所以无论任何一门传统功 夫,都必须首先扎扎实实地练好基本功. 这里所说的轻功指的是广意的轻功,不是小说中的基本功或影视中那种漫天飞舞的轻功.本人在二OO一年武魂第六期曾经以话说轻功为 题对广意轻功有过论述.轻功有个十六字诀,其诀云:跑跳走伏,窜跃翻滚,攀缘勾挂,提纵游贴.桩功也有一个十六字诀,其诀云:提沉含拔,松 静有无,整调三弓,曲挺中抱. 桩功的十六字诀是学站桩必须掌握的要领.现在有这样一部份武友总喜欢搞一点神秘化,本是一些普普通通的功法,却要说 的神乎其神,总要搞一点新名堂.所

2、以如今出现了:这个武学,那个结构,这种神技,那种绝艺.学此可一统江湖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给中国功夫 罩上神秘的面纱.在商品大潮下,售者,搞一点广告效应本无可非议,但是要尽量少误人子弟为佳.现在的武术市场上又搬出了易筋,易骨,洗 髓等功法,其实此三功并不神秘,譬如我们常站的马步桩,夹马桩,三才桩,混元桩,以及戴家心意拳的蹲猴等等,都是通过易筋,易骨,洗髓,才能把桩功 练好. 马步桩:是长拳的桩功,主要是练腿功的扎实,与曲腿的平衡;夹马桩:是马上功夫的桩功,骑兵的骑术需要两膝内合,人马合成一体,马上功夫才能施展 得出,如人马不成一体便无法施展功夫;三才桩:是形意拳的桩功,练的是三才,三节之妙;混元桩

3、:原本是道家功夫的桩功,但现在各家功夫均有借鉴.混元 桩当然是炼混元一炁(气).可见不同的桩功,有不同的功用,不同的功用,有不同的身法要求.不同的身法要求便是不同的易筋,易骨. 因为有很多门派的功夫都练混元桩,因此这里主要谈谈混元桩.站混元桩的目的是为了练好混元一炁.混元一炁并不是玄学,它需要有一定的 物质条件做为基础,这个物质条件就是身法.以内家拳而言,它的身法要求是虚领顶劲,气沉丹田,禹襄祖师对此具体规定了八条身法,即:含 胸,拔背,护肫,裹裆,提顶,吊裆,腾挪,闪战.而形意拳则是八字诀即:顶扣圆敏,抱垂曲挺.其实两者的身法要求大致相同,但两者的目的都是练 混元一炁.所以练内家拳的桩功如果

4、不按照内家拳的身法要求便不可能练出混元劲.因为内家拳的身法是反常规的.因此必须根据内家拳的身法要 求改造人体的结构形态,才能练好内家拳的混元功.因为正常人的身体形态是:挺胸吸腹,填腭耸肩的后天之态;内家拳的身法要求则是:含胸拔背,提顶吊 裆,四肢微曲的先天状态即婴儿时期的人体形态.一个成年人站混元桩,首先要还原婴儿状态,就必须要经过一个矫枉过正的阶段,这个阶段就是易筋易骨 的阶段.易筋易骨也就是改变人体骨骼的结构形态,与筋骨质量.所以它要经过一个强化的过程,这是因为初站混元桩者由后天还先天,其身体必然:僵,直, 散,乱,就必须经过一个非常艰苦的矫枉过正的锻炼时期,才能还原于婴儿的先天状态.这就

5、是站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究竟如何站桩?各家要求不同,不可一概而论.内家拳的混元桩就是要根据十六字诀的要求逐渐提高,这个要求就是改造人体骨骼的结构形态. 一,提沉含拔:这四个字是内家拳身法的总纲. 提,提是提起精神.禹襄祖师的十三势行功要解云:精神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提并非提气,而是头现三阳,提拏全身.十三势行功歌 诀云:尾闾正中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即此意. 沉,沉是气沉得下,所谓气沉得下,实际是膈肌下沉.膈下沉胸腔宽松,气不浮,心不燥,并能增强腹压,是丹田力的主要物质条件.十三势行功歌 诀云: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 含,含是任脉受命.含为吞的物质条件.四字密诀云:以气全吞而入

6、化也. 拔,拔是督脉施命.能督脉施命才能一气贯串.动牵往来气贴背,力由脊发.亦畲宗师五字诀云:力从人借,气由脊发,胡能力脊 发?气向下沉,由两肩收入脊骨,注入腰间,此气由上而下也,谓之合;由腰形于脊骨,布于两膊,施于手指,此气由下而上也,谓之开.此即动牵往来 气贴背.此功皆来源于拔.可见静桩的拔,是动功的物质基础. 提沉含拔四字在身法中即:裹裆(旋踝转膝,根生于足,腾挪在腿),提顶(顶者神宫,帅舍),护肫,吊裆(含二气于丹田带脉),含胸,拔背(入任通 督,动牵往来气贴背).此四字不经过易筋,易骨,洗髓,胡能为之? 现在常见有一些武友站桩(打拳)头仰得高高的,胸挺得高高的,屁股(臀)翘得高高的,

7、却在大叫已经打通了任督二脉.如按此三高的身法如何 能打通前三关与后三关?我见到一盘学院派的武派太极拳光盘,就是三高的身法,作为武派的教学材料岂不误人子弟?不吊裆,就不可能一阳复,二阳临, 三阳春.不提顶,根本就过不了铁壁关(玉枕),仅此二者作不到便不可能入任通督, 动牵往来气贴背.可见这提沉含拔是内家拳(桩功)的身 法总纲. 二,松静有无:松静有无是提沉含拔通向神化的阶梯. 松则沉,静则灵.放松是沉的法则,心静是灵敏的法则.心静神清,身松则气沉.这是混元功走向神化的必经之路. 松,松是有意识的放松,是意念支配下的精,气,神的中性运动.松不是疲软,不是松懈.而是松中求整,成本柔中寓刚.松不是目的

8、,而是练功方 法. 静,静不是死寂,而是神清.神清者金风未动蝉先觉.静则灵,灵者,精气神皆灵. 松,静是拳法轻灵圆活与功力沉浑雄厚的物质基础,这是从技击而言的;从健身而言:松是人体最好的休息方法,放松能使气血畅通,消除疲劳,恢复体 能.静是神经的最好休息方法,内家拳能够延年益寿,祛病强身均在于松静,它并无不神秘. 只有松静才能聚之则有,散之则无.聚者神聚气敛.故有无者,神觉,气之聚散也.然而初练桩功者,多数人僵,直,散,乱.通过站桩的松与静的锻 炼,逐渐的达到:松而不散,整而不僵,沉而不滞,灵而不浮,一昼未分,阴阳未判,聚之则有,散之则无的混元状态.可见松静是进入虚无境界的必经之路. 三,整调

9、三弓:整是松中求整,而不是紧中求整.整劲是内家拳发力的关键. 如何松中求整?首先必须了解如何放松:一般人认为周身不用力,软绵绵的就是放松了.其实那是懈怠.那么究竟要如何放松?大家不妨一试:首先深深地 吸一口气,这时你会感到周身有一种膨胀的感觉,你再把气深深一呼出,你会感觉周身的肌肉都向下沉,这就是意念指导下的放松.这个肌肉放松的关键,主要是膈 肌下沉.膈下沉再加上耻骨肌上提(在郝少如先生的拳谱中叫作小腹有上翻之意);膈下沉,小腹上翻在武派太极拳的身法中叫作:护肫,吊裆.此二者之 合便是气沉丹田的物质条件.在十三势行功歌诀中叫作:命意源头在腰隙.能腰为主宰牵动四肢做功叫整劲,又叫混元劲.当然还要

10、加上神聚.亦 畲宗师五字诀云:神聚则一气鼓铸.一气鼓铸已非两仪伸缩往来.神聚在内家拳中又分为明劲,暗劲. 调是指三调,即调身,调息,调心.三调中调身是基础中的基础,关键中的关键.比如:能含胸拔背,才能动牵往来气贴背;能护肫吊裆才能气 沉丹田;能气沉丹田才能三化两还,息调心静,营魄抱一,专气致柔,复归先天. 三弓是指背弓,臂弓,腿弓.臂与腿皆双,因此又叫作一身备五弓.从技击而言为蓄而待发之势.从健身而言为返还婴儿状态,呈虚无无极之象. 三弓之中特别是背弓,正常人是反背弓,练内家拳要通过站桩的调身锻炼,变反背弓为正背弓.调身从技击而言主要是调三弓.调三弓仍然是易 筋,易骨.故拳谚云:身法不正,一切

11、皆空;心法不正,神难虚灵. 四,曲挺中抱:曲者,易曰:尺蠖之伸(身). 曲不是单纯指外形(臂与腿的弯度),但又必须了解无其形便无其义(意).曲必须是从精神上克服刚强思想,要相信以柔克刚与后发制人.所谓 洗髓,髓是如何洗?不过为了提高或者叫作改造人的神经系统.按照道家的处世法则则是修身而已. 有人说易筋经是达摩所传更是扯淡,达摩初到少林寺仅仅是一个挂禅的和尚,后在五乳峰下面壁九载,被毒害身亡,又何曾创造什么武术.其弟子 不超过五人,均对达摩终日面壁而坐不解,后来才有达摩传法不留文字之说.再就是达摩创十八罗汉拳之说也是后人附会,因为南北朝时还没有十八罗汉,十八罗汉 之说是始于唐三藏取经,经中有一部

12、名法注记说:佛祖派十六罗汉常住人间普渡众生.后贯休画罗汉像加法注记作者庆友及第一罗汉异名而成十八罗 汉.这是达摩死后二,三百年之后的事情.可见附会达摩创拳之人连这段佛教史都不了解.现在又说所传的易筋经与民间所传不同,为了孔方兄弟,连六根清 静的方外之人也大搞广告效应了.请后学者慎思! 闲说少说.总之易筋,易骨就是通过站桩根据不同要求而改造身形. 曲不是屈.屈者,屈从于人,故撤放密诀云:松开我劲勿使屈.曲者,屈伸之间,故能屈者化,伸者发.因而又叫作曲中求直,蓄而后 发.能曲于中才能屈伸开合听自由,故曲者中性也. 挺不是挺进,而是承载.是手臂与腿在弯曲中的承受力.特别是腿在曲挺中的虚实刚柔,是全身

13、虚实变化的主要支撑点,混元桩的质量高低主要取决于 两腿的虚实刚柔.在禹襄祖师的八条身法中叫作腾挪. 中是守中,抱是抱一.守中抱一是道家的宗旨.其实桩功的十六字诀归根结蒂不过是守中抱一四个字. 以上主要说的是如何站桩(练基本功)以及桩功的作用.但中华武术博大精深,是一个巨系统,所以一家之言难概万殊,但是无论是那一家的桩功,顾名思 义:桩者,木,石楔入地者为桩.可见桩功为不动(相对而言)之功.把可动之法,称为桩者,始于李振山的传人王芗斋.现在又有一些拳种的大师们也在 赶浪头,也把某一拳势称桩,对此实不敢苟同.中国的传统功夫(武术),动者为法;不动者为桩.但不动者却要承受外界的动力.桩功所承受的外力有 四:一是承受压力;二是承受摩擦力;三是承受撞击力;四是承受震撼力.对这四种力都是在静态中(相对而言)承受(化解)的,这种承受,缓冲,化解,甚至是 产生反作用力(反弹),在把式行武行,称之为混元劲.混元劲是内家拳招法与功力的基础.所以桩功静功是为招法动功服务的,把招法,或 者某一拳势称为某某桩,愚以为,不过是标新立异而已.至于松桩,紧桩之说,亦非混元之说.是非只有让读者自己去分析了? 拙论不当之处望指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