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综合规划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63346921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14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河流域综合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黄河流域综合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黄河流域综合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黄河流域综合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黄河流域综合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黄河流域综合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河流域综合规划(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xx 综合规划( 2012_年)概要治理黄河,历来是中华民族安民兴邦的大事。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黄河治理开发工作。通过 60 多年的努力,黄河治理开发保护与管理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有力地促进了流域及相关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保障了黄淮海平原的安全。但黄河特殊的河情决定了治黄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河流水沙情势的变化,以及新时期治水思路的转变,现有流域规划已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_年 6 月,国务院办公厅发文关于开展流域综合规划修编工作的意见,部署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新一轮流域综合规划修编工作。根据水利部批复的黄河流域综合规划修编任务书,本次规划修编的主要任

2、务是:根据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针对流域存在的主要水问题,研究制定开发、利用、节约、保护水资源和防治水旱灾害的总体部署,研究提出加强流域综合管理的政策措施。按照国务院的要求和水利部的工作部署,黄河水利委员会组织有关单位会同流域九省(区),在全面开展现状评价、深入研究论证和充分协调的基础上,于 _年 12 月修编完成了黄河流域综合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 _年 5 月规划通过了水利部组织的专家审查;_年 9 月水利部将规划送交国务院有关部门和流域各省(区)人民政府征求意见;_年 11 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委托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对规划进行了评估;_年 9 月,环保部与水利部共同召开了规划

3、环评篇章专家论证会;_年 12 月,水利部主持召开了流域综合规划修编部际联席会议;_年 12 月规划通过了国务院有关部门会签;_年 3 月国务院批复了该规划。1. 流域概况1.1 自然概况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海拔4500 米的约古宗列盆地,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 9 省(区),在山东省垦利县注入渤海。干流河道全长5464 千米,流域面积 79.5 万平方千米(包括内流区 4.2 万平方千米)。河口镇以上为黄河上游,干流河道长 3472 千米,流域面积 42.8 万平方千米;河口镇至河南郑州桃花峪为黄河中游,干流河道长 1206

4、 千米,流域面积 34.4 万平方千米;桃花峪以下至入1/23海口为黄河下游,干流河道长 786 千米,流域面积 2.3 万平方千米。与其他江河比较,黄河流域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1)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黄河多年平均河川天然径流量 534.8 亿立方米,年径流量仅占全国的 2%,人均水量为全国平均的 23%,水资源相对贫乏,且河川径流年际、年内变化大,地区分布不均, 62%的水量来自兰州断面以上。黄河是世界上输沙量最大、含沙量最高的河流,多年平均天然输沙量达16亿吨,多年平均天然含沙量 35 千克每立方米。黄河泥沙来源具有地区分布相对集中、年内分配集中、年际变化大的特点, 90%的泥沙来自

5、中游河口镇至三门峡区间, 710 月份来沙量约占全年来沙量的 90%。中游多沙粗沙区面积为 7.86 万平方千米,仅占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面积的 17.4%,输沙量占黄河总沙量的62.8%,其中粒径大于0.05 毫米的粗泥沙输沙量占全河粗泥沙量的72.5%。近 20 年来,由于降雨因素和人类活动影响的加剧,黄河来水来沙量、汛期来水比例、汛期有利于输沙的大流量历时和水量明显减少,黄河水沙情势发生明显变化。( 2)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黄河巨量泥沙来源于世界上水土流失面积最广、侵蚀强度最大的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积 45.4 万平方千米(占全流域水土流失总面积的 97.6)。侵蚀模数大于每年每平

6、方千米 8000 吨的极强度水蚀面积 8.5 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同类面积的 64%;侵蚀模数大于每年每平方千米 15000 吨的剧烈水蚀面积 3.67 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同类面积的 89%。黄河流域具有较丰富的生境类型,沿河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生物群落。黄河作为联结河源、上中下游及河口等湿地生态单元的“廊道 ”,是维持河流水生生物和洄游鱼类栖息、繁殖的重要基础。同时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黄河流域也是我国生态脆弱区分布面积最大、脆弱生态类型最多、生态脆弱性表现最明显的流域一。2/23( 3)下游河道形态独特,历史上洪水灾害突出“水少沙多、水沙关系 ”不协调的自然特性,造成黄河下游持续淤积抬高,使河道高

7、悬于两岸黄海淮平原之上,成为举世闻名的“地上悬河 ”。现状黄河下游河床高出背河地面46 米,比两岸平原高出更多,成为淮河和海河流域的分水岭,是举世闻名的 “地上悬河 ”。历史上黄河下游 “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决溢范围北至天津,南达江淮,纵横25 万平方千米 ,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沉重的灾难。黄河下游河道上宽下窄,河道冲淤变化剧烈,河势游荡多变。两岸大堤之间滩区面积约 3154 平方千米,有耕地 340 万亩,居住人口 189.5 万人。由于主槽淤积和生产堤的修建,东坝头至陶城铺河段逐步形成槽高、滩低、堤根洼的“二级悬河 ”,严重威胁防洪安全。黄河宁海以下的河口河段,具有 “淤积 延伸 摆动

8、”的特性,入海流路摆动范围北起徒骇河口、南至支脉沟口,扇形面积约 6000 平方千米。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河道条件,上游宁蒙河段和下游的山东河段凌汛灾害也比较严重。( 4)流域土地、矿产资源丰富黄河流域总土地面积 11.9 亿亩(含内流区),占全国国土面积的 8.3%。流域内共有耕地 2.44 亿亩,农村人均耕地 3.5 亩,约为全国农村人均耕地的 1.4 倍。流域内大部分地区光热资源充足,农业生产发展潜力大,黄淮海平原、汾渭平原、河套灌区是我国的粮食主产区。黄河流域的矿产资源尤其是能源资源十分丰富,煤、稀土、石膏、玻璃用石英岩、铌、铝土矿、钼、耐火黏土等资源具有全国性优势。中游地区的煤炭资源

9、、中下游地区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在全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流域已探明煤产地(或井田) 685 处,保有储量约 5500 亿吨,占全国煤炭储量的 50% 左右,预测煤炭资源总储量 2.0 万亿吨左右,在保障我国能源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流域水力资源技术可开发装机容量 34941.3 兆瓦。1.2 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布局及要求3/23黄河流域涉及9 省(区) 66 个地(市、州、盟), 340 个县(市、旗),_年流域内总人口约11368 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8.6%,全流域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 143 人,高于全国平均值每平方千米 134 人;其中城镇人口 4543 万人,城镇化率 40

10、.0%,比全国平均值 44.1%略低。流域各地区人口分布不均,70%左右的人口集中在龙门以下地区,而该区域面积仅占全流域的32%左右。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战略的实施,流域经济社会得到快速发展, _年以来流域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达到11.0%,人均 GDP增长了 10 多倍。但由于流域大部分地处我国中西部地区,由于历史、自然条件等原因,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现状年黄河流域 GDP仅占全国的 8%,人均 GDP约为全国人均的90%。根据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有关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和黄河流域的资源禀赋,未来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将形成以下战略格局:在流域西部资源富集地区,推动呼包鄂榆、关中

11、 天水、兰州 西宁、宁夏沿黄经济区的加快发展,建设国家重要能源、战略资源接续地和产业集聚区,重点建设煤炭、电力、石油、天然气等能源重化工基地,大力发展原材料工业,形成以能源和原材料为主导的产业体系,满足国家对能源和原材料的需求,为国家能源安全提供强有力保障;在流域中部和东部地区,重点推进太原城市群、中原经济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发展,加快构建沿陇海、沿京广和沿京九经济带,巩固提升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地位。随着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等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黄河流域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为:一是发展高效节水

12、农业,形成以黄淮海平原主产区、汾渭平原主产区、河套灌区主产区为主的全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二是合理有序开发能源资源和矿产资源,建设以山西、鄂尔多斯盆地为重点的能源化工基地,加快西北地区石油、天然气资源的开发,结合上中游水电开发,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形成以内蒙古、陕西、甘肃为重点的稀土生产基地,以山西、河南为重点的铝土资源开发基地。三是充分重视流域加工工业的发展,加强资源的深加工,强化流域的综合经济功能,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带动流域经济社4/23会的又好又快发展。预计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黄河流域特别是上中游地区发展进程将明显加快,经济社会仍将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速度持续发展

13、。水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是生态文明建设、改善和保障民生的重要支撑。从国家和黄河流域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分析,必须进一步加强黄河治理开发保护与管理,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流域防洪安全、供水安全、饮水安全、生态安全乃至全国的能源安全和粮食安全,支撑流域及相关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2. 治理开发现状及主要认识2.1 治理开发与保护现状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历次流域综合规划的指导下,黄河治理开发与保护取得了辉煌成就,为流域及相关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支撑作用。( 1)下游防洪工程体系基本建成,防洪能力显著提高。经过 60 余年坚持不懈的治理,基本形成了以中游干支

14、流骨干水库、河防工程、蓄滞洪区工程为主体的 “上拦下排、两岸分滞 ”的下游防洪工程体系,以及防洪非工程措施,保障了黄淮海平原 12 万平方千米防洪保护区的安全和稳定发展。上游建成龙羊峡和刘家峡水库,对保障兰州市的防洪安全和减轻宁蒙平原河道的凌汛威胁发挥了重要作用;宁蒙河段、中游禹门口至三门峡大坝河段、沁河下游、渭河下游及其他支流修建了大量的堤防、护岸工程,在保障两岸地区防洪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经过几十年的不断探索和实践,逐步形成了 “拦、排、放、调、挖 ”处理和利用泥沙的基本思路。通过水土保持减沙、骨干水库拦沙、小北干流放淤、挖河固堤等,减少了进入黄河下游的泥沙。_年以来,连续进行了以小浪底水库为核心的调水调沙,通过小浪底水库拦沙和调水调沙,下游河道累计冲刷18.15 亿吨(截至 _年 4 月底),逐步恢复了河道主槽排洪输沙功能,下游河道最小平滩流量由 _年汛前的 1800 立方米每秒提高到 _年的 4000 立方米每秒左右。( 2)水资源开发利用促进了流域及相关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目前已建成大量的蓄水、引水、提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