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63344215 上传时间:2022-08-2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5.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华文化走向世界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华文化走向世界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华文化走向世界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华文化走向世界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华文化走向世界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华文化走向世界(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特别是信息传播的高效、高速和全方位 发展,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之间的地理距离和文化距离被迅速拉 近。面对这样一个历史趋势,如何使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在继承 和发扬优秀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走向世界,进一步被世界所了 解,进一步焕发勃勃生机,是建设中华文化首当其冲的重任。正 如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 建议提出,要,积极开拓国际文化市场,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 界。同时,相比较中国对世界的了解而言,世界对中国的了解更 少,更有限。牛津大学教授雷蒙道森在1967年出版的名著中 国变色龙:对于欧洲中国文明观的分析 1中详尽而具体地介绍 了西方对中国

2、的种种看法,并总结说:在西方人眼中,中国的形 象似乎在两个极端间变化:或者是理想的王国,或者是停滞与落 后的象征。中国时而被描绘为富裕的、先进的、聪明的、美好的、 强大的和诚实的,时而被描绘为贫穷的、落后的、愚蠢的、丑陋 的、脆弱的和狡诈的。从这本书中可以看出,西方对中国的认识 与中国的实际有很大的距离。这些都表明,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 中,随着中国经济的日益繁荣、中国和平崛起的日益坚定、中国 声音的日益壮大,世界更需要了解中国!这就要求中华文化必须 主动“走出去”,在世界上充分展示自己真实的面貌,一方面澄1 常绍民、明毅译,北京时事出版社 1999 年出版 清曾经的偏见和误解,还中华文化以应有

3、的历史地位;另一方面 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培育和弘扬中华精神,在不断融合的世界 文化史中凸显中华文化的绵延张力。最后,我国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使 中华文化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在与国际文化不断交流的过 程中,中华文化也持续地了解和吸收着各国的先进文化。在多样 文化的世界里,我们只有以广博的胸怀和时代的远见认准先进文 化的方向,保持和发展民族文化的特性,着力弘扬它契合时代的 智慧,实现“文化自觉”,才可能推陈出新、与时俱进,也才可 能为世界文明作出新的贡献。也就是说,打开大门,是在保持自 己民族优良传统的同时,吸取世界上其它民族创造的优秀文明成 果;走向世界,是带着自己民族

4、的优秀传统,融入世界文明的主 流之中。一、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前提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同时也是一个开放的国 家。这种开放不仅表现在经济上,而且也表现在文化上。开放的 经济和封闭的文化不可能并存,这就决定了我国在文化上同样不 能闭关自守。而走向世界,是以下三个前提的必然产物。首先,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是历史前提。尽管在 某些时期,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有所黯淡,但是不能否认 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的独具一格和不可替代。从历时态来 看,中华文化拥有五千年来没有中断过的悠久历史,其博大精深、 源远流长为世界文化史上所仅见。中华文化中的“中国特色”如 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厚德载物的

5、凝聚精神,关心社稷的爱国精 神,追求崇高的人格精神等,鼓舞和激励着中国人的前进步伐。 中华文化是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其中包含着许多中国人特 有的智慧,有些对解决全球化时代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有重要的 参考价值。例如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万物并育而不害”的 智慧,为解决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正确的指 导思想;孔子提倡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应该成为处理人 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在处理不同民族国家和不同文化的关 系时,现实的最佳选择就是“和平共处”、“和而不同”。从 纵时态来看,中华文化在数千年的文明史中,不断吸收、改造、 融会外来文化,逐渐确立了独有的价值取向,从来都是世

6、界文化 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长久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文化以各种 形式与世界文化发生联系,相互影响、交融和促进,在世界文化 大家庭中打下了深深的“中国烙印”。如此等等,彰现出中华文 化在世界文化中的不可替代和独特的,中华智慧”,为中华文化 走向世界提供了历史前提。其次,全球化进程是发展前提。所谓全球化的进程,是指经 济、政治、文化不断超越民族、国家和地域的特殊性,日益形成 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世界体系的过程。在全球化潮流的推动下, 产生了一种要求所有民族的和区域的文化朝着一定方向发展的 适应压力,从而促使文化的全球化正在冲破国家的、民族的文化 壁垒。这里所说的文化全球化,简单说来,就是各民族文化

7、通过 交流、融合、互渗和互补,不断突破本民族文化的地域和模式的 局限性而走向世界,不断超越本民族文化的国界并在人类的评判 和取舍中获得文化认同和价值认同,不断将本民族文化区域的资 源转变为人类共享、共有的资源。但全球化进程不等于文化多样 性逐渐消失,恰恰相反,在透过全球化过程增加相互共同性的同 时,各民族和地域的文化个性亦应发扬光大。也就是说,中华文 化越是走向全球化,越需要重视全球其它成员之间的平等和互相 尊重,包括尊重文化的多样性。这也正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强调和 提倡的,和而不同”的境界。最后,世界对中华文化的需要是现实前提。中国和平崛起已 成为全球不争的事实,全球政治经济新秩序的重构与全人

8、类和平 发展事业越来越需要中国的参与。,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 民族滋生出不同的地方文化,不同的地方文化又滋养着不同民族 的人民。要深入知晓中国,离不开滋养它的文化。在我国不断取 得长足发展、不断融入世界格局的今天,世界需要全方位认识、 了解、接纳中国,而深厚的中华文化自然而然进入世界的视野。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来华留学生,越来越受欢迎的中国民俗、歌 舞、艺术,越来越成为焦点的中国新闻,都是世界对中华文化不 断攀升需求的真实写照。因此,迫切的外界需要提供了中华文化 走向世界的现实前提。二、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必然性第一,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是全球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马克 思恩格斯早在共产党宣言中

9、说过:“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 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 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的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 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 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 2文化 的全球化既是一种过程,包括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冲突、交流、融 合等;同时,它本身也是一种结果,即各民族文化区域的资源可 以被全人类所共享、共有。每一个文化都有自身的强势与弱点, 全球化催生每个文化创造的潜能,但也可能使得一个文化枯萎, 阻断自身的源流活水。危机与机会的比例是相等的。换言之,全 球化为每个文化抛出了相同的问题:“如何自我更

10、新以避免走上 消失的命运? ”,“如何创造而不只是模仿? ”,“如何在新与旧之 间获致和谐?”中华文化因其独特的魅力和特点,在悠久的历史 进程中一直得到世界的关注,在今天文化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中, 全世界都以开放的文化心态面对,异质”文化的进入,中华文化 不光需要持续关注和汲取外来文化,更要抓住历史的机遇“走出 去”!第二,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是文化创新的必然要求。中华文化 和世界文明发展的历史经验都说明,异质文化的交流、碰撞与融 合是文化更新发展的重要契机,文化封闭则只能导致僵化、停滞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 276 页 和落后。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两次中外文化大

11、交流。一次是汉唐 时期印度佛教的传入,使中华文化曾一度出现 “坐集千古之 智”、“人耕我获”的佳境;另一次是从 16 世纪末叶开始,至 今还在继续进行中的中西文化大交流,它使中华文化遇到深刻危 机而转型为近现代文化,这个过程是相当艰难曲折的,但在各方 面所取得的巨大进步也是有目共睹。封闭就要落后的典型事例就 发生在 400 年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过程中。18 世纪 20 年代以后, 清朝政府长期奉行一条闭关自守,拒绝学习外国先进文明,也拒 绝改变自己的政策,结果导致政治腐败,科技落后,经济凋敝, 国势衰微,在外国侵略者面前割地赔款,丧权辱国,使曾经是世 界上先进国家的中国落伍到后发展中国家的行列

12、。新中国成立 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长期封锁禁运,中国人民被迫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造成了再一次实际上的闭关自守,结果是 拉大了中国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正反历史经验教训都告诉我 们,中国要发展,中华文化要不断推陈出新,中华民族要自立于 世界民族之林,就不能把自己同世界隔离开来,再也不能走“封 闭落后挨打”的不堪回首路,而要有准备、有计划、有步骤 地走向世界,与世界的先进文化不断交流、碰撞与融合。第三,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是文化安全策略的必然选择。文化 是一个国家重要的精神支柱,一个民族只有维护自身文化的独特 性,它才能产生世界性的影响。作为整个国家安全体系一个重要 组成部分的文化安全,对

13、于确保国家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军事 安全有着重要意义。因为,在全球化的浪潮下,文化不仅成为冷 战后架构国际合作的重要桥梁,而且也成为冷战后民族国家捍卫 国家主权斗争的重要武器。目前,发展中国家面对的文化安全问 题更加突出。曾有学者不无危机感地指出,“一件文化产品即颠 覆了我们精心培育的青少年的世界观与价值观。”这正如一位西 方学者写道:“一件有利于理解文化全球化性质的新奇事物,即 资本主义卖的不仅仅是商品和货物,它还卖标识、声音、图像、 软件和联系。这不仅仅将房间塞满,而且还统治着思想领域,占 据着交流空间。”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安全同样面临严峻的挑 战。这些警示我们,中国文化安全已成为影响社

14、会主义中国国家 安全的重要因素。如何构建面向 21 世纪的中国文化的文化安全 战略,已经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而只有我们拥有强大 的文化力量,拥有与世界文化相接轨的文化价值,并且不断与异 质文化交流和碰撞,才可能构筑“文化防火墙”。文化的“交流” 总是相互的、双向的,总要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墨守陈规,固 步自封没有必要。没有一定程度的文化交融,就没有社会主义新 文化在全球一体化背景下的健康发展。三、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途径 第一,政府引导下的全方位自主文化创新,包括理念、制度 和器物层面。我国文化部部长孙家正指出:“文化是综合国力的 重要方面,是国际竞争中备受关注的软实力。加强民族文化 自

15、主创新,大力提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推动中华文化走向 世界的能力,既是发展中华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信 心与自豪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向世界展示当 代中国人的精神风貌、维护民族文化独立性和国家文化安全、促 进世界和平发展的需要。创新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文化的 发展尤其如此。任何一种文化如果墨守成规、固步自封,就不可 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而文化的创新必须从理念、制度和器物三 个层面全方位进行,以思想的高度、规则的保障和实践的可行给 予坚实的保障,让中华文化与时俱进,永葆青春,绵延不绝,在 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始终有厚实的民族底蕴支撑。第二,学习和吸收先进文化,重视二次创新,

16、充分利用后发 优势。从文化上接受共同价值,是融入世界的前提。因此,相互 学习、相互借鉴,大胆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追求人类 文明的共同价值,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必然途径。在面对世界 先进文化的时候,中华文化必须以自己的文化理念为核心,在文 化的大流动中积极吸收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以求取长补短,共 同进步。除了一如既往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之外,我们更 要重视对这些先进文化的,中国化”,也就是在本质一致的基础 之上的二次创新,使之真正融入中国,成为“中华文化”。同时, 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华文化一方面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相对滞 后,需要更多的努力;另一方面也让我们可以从容汲取别国的经 验教训,少走弯路,让时间上的“劣势”转化为前进中的“优势”。第三,通晓国际规则、整合全民族传播渠道资源和传播工具 资源,主动沟通世界。改革开放的中国正在坚定地融入人类文明 进步的大潮流中,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申办奥运会、加入各种世 界性组织和世界性条约,都证明了这一点。要提高在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条件下推动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