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一步推进生态安徽建设的意见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63338852 上传时间:2023-03-04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6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进一步推进生态安徽建设的意见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关于进一步推进生态安徽建设的意见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关于进一步推进生态安徽建设的意见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关于进一步推进生态安徽建设的意见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关于进一步推进生态安徽建设的意见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进一步推进生态安徽建设的意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进一步推进生态安徽建设的意见(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于进一步推动生态安徽建设的看法(征求看法稿)20082012年,是本届政府实施安徽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其次阶段建设任务的关键时期。为实行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的总体要求,进一步推动生态安徽建设,提出如下看法。一、生态省建设初见成效2003年,省委、省政府做出建设生态安徽重大决策,把生态省建设与工业强省、东向发展、创新推动、中心城市带动、城乡统筹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结合起来,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努力改善生态环境,主动提倡生态文明,不断完善推动机制,基本实现了规划纲要确定的起步阶段主要目标,全省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基本稳定,局部地区有所改善,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速度加

2、快、质量提升、结构优化的良好势头,迈入了又好又快发展轨道。五年来,在城市、园区和企业开展了111个循环经济的试点,通过狠抓节能减排,全省单位GDP综合能耗、综合水耗分别下降了16.5%和53.1%,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削减了46.6%和29.8%;淮河、巢湖流域投入76.65亿元,先后建成了90个工业点源治理、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等治污项目;依法取缔了 “十五小”、“新五小”企业582家,有效限制了污染排放;新增造林1000多万亩,林木覆盖率达31.2%,累计建立省级以上自然爱护区37处,爱护面积占省域面积的3.15%;累计认证有机、绿色及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达1000多万

3、亩,农业产值中绿色及无公害农产品产值占比16.7%;旅游业已发展成支柱产业之一,总收入相当于GDP的8以上。全省自上而下编制了区域生态建设规划和行业实施看法,省政府批准在10个市、33个县(市、区)开展了区域生态创建试点,建立了生态省建设进程监测和统计发布制度,基本形成了省委、省政府统一领导,省市县三级联动、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广泛参加的工作推动机制。各级各有关部门通过形式多样的试点、示范和创建活动,促进了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的提高。五年来,生态省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积累了很多珍贵阅历,但由于这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困难性和艰难性,当前还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总体来看,全省经济发展方

4、式仍比较粗放,产业结构的重型化给节能减排带来较大压力,重点流域、重点区域的环境治理和生态复原任重而道远,生态省建设的体制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全社会的生态文明意识还亟待加强。二、下一阶段生态省建设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一)总体要求以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统领,以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以环境爱护优化经济发展,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把推动生态省建设与当前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和谐紧密结合起来,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切实加强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充分发挥自主创新在生态省建设中的支撑作用,大力弘扬生态文明,进一步完善生态省建设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为实现规划纲要确定的其次阶段目标任务奠

5、定坚实基础。(二)主要目标建成一批重大生态建设工程,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高,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人口进一步协调发展,初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体系、可持续利用的资源保障体系、舒适美丽的人居环境体系、稳定牢靠的保障支持体系和文明健康的生态文化体系。1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到2012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2000亿元,人均18000元以上,农夫年人均纯收入5200元,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6000元,工业化率达到42,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0%,主要农产品中有机及绿色食品比重达到18%以上。2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高。到2012年,全省单位GDP综合能耗、综合水耗分别不高于1吨标煤/

6、万元和120立方米/万元;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排放强度不高于6.5千克/万元,化学耗氧量排放强度不高于5千克/万元;林木覆盖率达到33%,受爱护地区占国土面积比例达到22,退化土地复原率达到85;城市空气质量显著改善,达二级标准天数不少于345天;全省水环境质量有所提高,主要水体达标率达到80,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长江、淮河干流水质达到类标准,巢湖湖区富养分化程度有所减轻。3、社会事业持续进步。到2012年,人口诞生政策符合率达91.5%,人口自然增长率限制在6.15以内;城镇化率达到45;科技、教化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5.5%,中学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0%。4、生态市县建设取

7、得重要突破。到2012年,建成一批省级生态市、县(区),马鞍山、黄山市及绩溪县、宁国市、舒城县等市、县基本建成国家生态市、县。三、生态省建设的主要任务(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仔细实施安徽省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深化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探讨制定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以资源型城市、重点行业、工业园区和骨干企业为重点,突出产业链招商,扎实推动各类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在两淮地区探究建立“煤炭化工电力热力建材”多产业共生的循环经济示范区,主动建设合肥(化工)循环经济示范园,抓好淮北煤化盐化一体化、安庆林浆纸一体化工程,激励发展热电联产、铝电联营、中水回用、生物质能转换

8、、工业固废制建材、造纸废液生产复合肥、酿造废渣制饲料等多种循环经济模式。重视采矿、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三废”资源的综合利用,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实现资源多层次加工增值。到2012年,新认定500个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86%。主动开展清洁生产审计和绿色生产。在化工、医药、冶金、建材、轻工(造纸、食品、电镀)、电力、纺织等七个行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支持发展奇瑞混合动力轿车、安凯新能源客车、江汽绿色轻卡、全柴环保专用发动机等绿色汽车项目,增加绿色车辆技术研发实力,主动发展绿色车辆配套产品,形成国内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绿色车辆产业体系。激励国内外大企业在皖扩大绿色

9、家电生产规模,增加新产品研发投入,实施能效标识和节能环保认证。加快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生产服务业、生态旅游业等低能耗、低污染产业发展。延长淮南、淮北煤(矸石)电、煤化工、煤电铝产业链条,推动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环保设备制造业,加快环保关键技术与装备的国产化进程,提高环保装备标准化、系列化和成套化水平,形成以合肥为中心、铜陵、蚌埠为重点的环保装备生产基地。主动发展自然气、煤层气、核能、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主动推广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加快生态农业示范项目建设,促进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生态农业示范区。加快生态

10、旅游业发展,努力打造休闲天堂,建设旅游经济强省,到2012年旅游业总收入达到1100亿元,相当于GDP的10以上。(二)主动推动污染防治,努力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加强节能减排工作。将节能减排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结构调整的重要抓手,接着推动城市污水处理厂和燃煤电厂脱硫设施建设,提高污水处理厂运行负荷;依据“管住增量、调整存量、上大压小、扶优汰劣”的原则,仔细执行落后产能淘汰安排,督促电力、钢铁、水泥、焦炭、造纸等行业落后生产实力有序退出;支持铜陵、马鞍山有色、冶金等产业的技术改造。氮肥行业争取实现合成氨污水“零”排放。扶持和推广节能技术、产品的探讨开发、生产和应用。严格执行新建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11、,加大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规模化应用,大力推广节能省地环保型建筑,主动推动现有建筑的节能改造,稳步实施机关、企事业单位、大型公共建筑节能运行监管。强化污染综合防治。严格执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限制,全面完成污染物削减任务。仔细实施巢湖、淮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方案,主动推动“引江济淮”、“引江济巢”工程。依据“一河一策”的要求,对淮河、巢湖和长江流域的重度污染支流,制定整治规划,开展综合治理,使污染状况有所改观。健全城市饮用水源平安预警制度,做好淮河流域枯水期汛期污染联防和巢湖蓝藻防控,防止发生重大水污染事故。到2010年, 实现合肥入巢湖污水 “零排放”。全省县级以上城市实现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并达

12、标排放,淮河、巢湖流域城镇污水处理厂开展提标改造,配套脱氮、除磷工艺,省级以上开发区要建设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以“西气东输”、“川气东送”为契机,逐步变更城市能源结构,重点整治大气污染严峻的行业,完成城市燃煤电厂脱硫设施建设,实现全面达标排放。治理城市施工、堆场、道路扬尘污染,全面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平安处置危急废物,综合处理各类工业固体废物,实施生活垃圾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全省各市完成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并运营。加强辐射环境和化学危急品管理,实现有毒化学品废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大力提倡运用农家肥,禁止在蔬菜、水果、粮食、茶叶和中药材生产中运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削减各类包装、不行降解地膜

13、覆盖等造成的农地污染,主动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科学施药等新技术、新模式,提高化肥、农药利用效率,削减农业面源污染。主动开发利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普及农村户用沼气,支持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建设,变更农村能源结构。推广应用生化、制粒等技术,提高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率,解决秸秆焚烧污染环境问题。爱护自然生态资源。抓好长江防护林体系、平原农田防护林网、自然爱护区和商品林基地建设,实施退耕还林、封山育林、江淮分水岭地区生态治理等建设工程,加强自然林爱护。实施森林质量“1115”提升行动,重点提升1000万亩森林质量和1000公里绿色长廊建设质量,使森林生态效益得到大幅度提升。严格限制城市、交通干线、自然爱护区

14、、风景名胜区等环境敏感区域周边的矿山开采活动,开展两淮煤矿采煤沉陷区治理,对矿山、取土取沙采石场等资源开发区、地质灾难毁弃地和沉陷地、大型项目建设区的袒露工作面开展生态复原。加强对矿产、水、森林、湿地等重要资源开发和生态敏感区开发的环境监管,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复原沿淮湖泊凹地生态服务功能,削减湖河淤积,复原湖滨浅滩湿地。大力推动“禁实限粘”,省辖市城区禁用实心粘土砖。爱护与复原新安江上游地区、大别山区等重要水源涵养区、生物多样性爱护区等重点区域的生态功能,加强自然爱护区管护实力建设,建立健全生物多样性爱护和生态平安监管网络,有效爱护珍稀动植物资源和典型生态系统类型。加大对珍稀物种的爱护力度,爱

15、护生物多样性。(三)大力促进防灾减灾,切实保障生态平安加强重大水利工程建设,提高防洪保安实力。实施沿淮行蓄洪区建设、重点平原凹地排涝、淮干一般堤防加固等新三项治淮工程建设,使淮河防洪标准提高到百年一遇。实施长江、淮河干支流综合治理工程,加强城市防洪骨干工程建设,综合治理城市河道,完善城市排水设施,提高城市防洪排涝实力,重点城市防洪标准提高到50年一遇。加强重要流域、重要区域、重要防洪城市的水文测报和预警预报系统建设,进一步完善防洪减灾应急调度和应急处理实力。加固大江大河干流堤防,限期完成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加快淠史杭、驷马山等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更新改造。对全省40处大型泵站进行更新改造,力争使

16、沿江万亩以上圩区排涝标准达到十年一遇,沿淮重点低凹地排涝标准达到五年一遇。 高度重视各种灾难防治,确保生产生命平安。进一步做好地震、滑坡、倒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等地质灾难的防治,增加抵挡洪涝、地震、病虫害等突发性灾难的实力。建立防灾救灾应急体系、抗灾保障体系和救灾预备金制度。加强气候资源的监测、评估和开发利用,提高气象防灾减灾服务实力。建立健全农业自然灾难、病虫害预警预料系统。建立饲料和兽药市场准入和可追溯制度,加强疫病免疫和监测;推行生猪屠宰加工企业资质等级认定工作,实行肉禽产品品质检验持证上岗和强制检验制度;加强农产品生产标准、检验检测和认证等质量平安体系建设。建立土壤环境质量评价监测制度,开展污染土壤修复示范,严格城郊“菜篮子”基地和农田浇灌水质标准,防止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确保食品平安。加强生态环境监测,确保生态环境平安。开展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估,了解和驾驭生态环境变更状况,逐步建立生态环境演化趋势预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