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小学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情趣.doc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63336268 上传时间:2024-02-1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让小学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情趣.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如何让小学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情趣.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如何让小学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情趣.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如何让小学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情趣.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如何让小学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情趣.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如何让小学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情趣.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让小学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情趣.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如何让小学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情趣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以及主动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挖掘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一、数学语言运用生活化数学教育家斯拖利亚尔曾说过,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同一堂课,不同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接受程度也不一样,这主要取决于教师的语言水平。尤其是数学课堂教学,要学生接受和理解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没有高素质语言艺术的教师是不能胜任的。鉴于此,结合学生的认知特

2、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个性心理倾向,将数学语言生活化是引导学生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如在“利息”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说:“我家里有10000元钱暂时不用,可是现金放在家里不安全,请同学们帮老师想个办法,如何更好地处理这些钱?”学生回答的办法很多,这时再趁机引导学生:“选择储蓄比较安全。在储蓄之前,我还想了解一下关于储蓄的知识,哪位同学能够介绍一下吗?”学生们竞相发言。在充分感知了“储蓄”的益处之后,学生们又主动介绍了“储蓄的相关事项”,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体会到了生活与数学休戚相关。二、创设课堂教学生活化情境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内容与儿童的生活经验越接近时,学生自觉接受知识的程

3、度也就越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情出发设计数学活动,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去发现、探索和应用,学生们就会发现原来熟视无睹的事物竟包含着这么丰富的数学知识。例如老师可以把学生春游中的情境拿到教学中来,“同学们去春游,争着要去划船,公园里有7条小船,每船乘6个人,结果还有18个人在岸上等候。”在课上,让学生根据情境自己编题,自己列式解题。这样,不但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变成了来自生活的、生动的数学问题,还促使学生能够主动投入、积极探究。 三、数学问题生活化,感受数学价值数学教材呈现给学生的大多是抽象化、理性化、标准化的数学模型,教师如果能将这些抽象的知识和生活

4、情景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产生的生活背景,学生就会感到许多数学问题其实就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这样,不仅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还使他们切实地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原型,让学生真正理解了数学,感受到现实生活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例如教学植树问题一课,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马路边植树、小朋友排队、路灯等一些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体会间隔的含义。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探究欲,而且使他们体会到只要用数学眼光留心观察广阔的生活情境,就能发现在平常事件中蕴含着的数学规律。教学时,让学生为自己的校园设计植树方案,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体会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事

5、情都有与植树问题相同的数量关系,感悟数学建模的重要意义。 四、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知识,基本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教师要教会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使他们能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学过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有关知识后,让学生去计算教室的空间大小、学校喷水池的容积、为家庭的装潢设计一个购物计划;又如学过“人民币”后,可指导学生到超市购物等。 总之,数学即生活,只有将学生引到生活中去,切实地感受数学的价值,才能使他们真正地理解数学,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浅论数学思想灵活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是对数学知识内容和所使用

6、方法的本质认识,它是从某些具体的数学认识过程中提炼出来的一些观点,并且在后续的研究中被反复证实是正确的。笔者通过日常教学的探索,得出从以下几点入手确实行之有效。一、化归思想无处不在 化归思想是指将一个难以解决的,或是复杂的问题通过有意识的转化,归结为容易解决,或是已经解决了的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它是数学教学中最基本的思想方法。化归在数学中几乎无处不在,它的基本功能是使生疏化成熟悉、复杂化成简单、抽象化成直观、含糊化成明朗。 例如,有次学生自编了一道题:“从我家到学校共有600米,我每分钟走55米,12分钟能走到学校吗?”我将这道题写在黑板上,教室里顿时安静下来,有的在沉思,有的在小声嘀咕:“会列

7、式,可怎么算呀?”还有个别学生说:“没学过,不会算。”这时,我微笑着说:“想想我们学过的知识。”适当的引导是必要的,不能让孩子在困难面前止步不前。话音刚落,就有孩子站起来说:“老师,我会做。”说完就跑到黑板上演板起来:5512=5543=2203=660(米),660600。答:12分钟能走到学校。有同学就质问他,明明是乘12你怎么变成乘4又乘3的?“以前不是学过725=710吗?那我想反过来用也是可以的呀。”我不禁微笑着带头给他鼓起掌来。这时又有一位同学站起来:“老师,我还有其他的方法解答这题。”她在黑板上写到:5510=550(米),552=110(米),550+110=660(米),66

8、0600。答:12分钟能走到学校。并解释说,我先算他10分钟走多少米,再算2分钟走多少米,然后加起来一共是12分钟走多少米。这时班上再次响起掌声。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又有一位学生站了起来:“老师,我也有不同的解法。”我也让他到黑板上书写:60012=60034=2004=50(米),5055。答:12分钟能走到学校。理由是我们学过126=1223。我不禁对他们竖起大拇指来,学生思维的敏捷与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让我惊喜不已。 二、教学生学会猜想 数学方法理论的倡导者波亚利曾说:“在数学的领域中,猜想是合理的、值得尊重的,是负责任的态度。”数学猜想,实际是一种数学想象,是人的思维在探索数学规律和本质

9、时的一种策略,是建立在事实和已有经验基础上的一种假定,是一种合理推想。 苏教版教材的一个特点就是学生能通过自己的探索从练习中获得新知,这就需要孩子学会猜想与验证。教学约数、倍数这一章有一组习题求出下面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3和5、13和6、9和10、8和11。学生在解答后一般很容易得出这四组数的最小公倍数是它们的乘积。这时老师抛出问题:当两个数是什么关系时,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就是它们的乘积呢?学生的猜想是:当两个数不是倍数关系的时候。由于受上题倍数关系的影响,学生得出这个结论也很正常。这时千万不要批评而是表扬这位同学的大胆猜测,猜测使成功更近了一步!并让他与其他同学一起根据这个假设去探讨、去思考、去验证。各抒己见时,就有学生提出质疑,为什么8和10的最小公倍数不是80而是40呢?从而推翻这种假设,引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通过这一过程,再引入了解各自因数的情况,这样学生就会豁然开朗,找到真正的结论。原来是当两个数的相同因数只有1时,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就是它们的乘积。 在有些情况下,教猜想比教证明更为重要。学生在猜想过程中,新旧知识的碰撞会激发智慧的火花,思维会有很大的跳跃,能提高数感,发展推理能力,锻炼数学思维。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做到认真钻研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隐含的数学思想方法,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将让学生受用一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