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铅在人体的吸收、分布和代谢+排铅药物

re****.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3.55KB
约14页
文档ID:563334897
铅在人体的吸收、分布和代谢+排铅药物_第1页
1/14

铅的体内代谢铅的代谢进入人体的途径:消化道、呼吸道、皮肤1、经消化道吸收 消化道是非职业性铅暴露时铅吸收的主要途径在成人, 消化道对铅的吸收率为 5-10%,儿童约为42%-53%,甚 至高达 90%-98.5%2、铅在消化道吸收过程 铅进入消化道后首先要在肠腔内成为游离铅离子才能被小 肠吸收,因此其吸收率的高低与铅在肠腔内的溶解度密切 相关而且,儿童储存池中的铅流动性较大,容易向血液和软组 织移动,增加了内源性铅暴露的机会内源性铅暴露: 体内储存池中的铅向交换池移动,造成血液和软组织中的 铅含量升高的过程)3、血铅:95%以上的铅存在于红细胞,会与血红蛋白结合 (HBA2),离子钙能置换红细胞膜中的铅4、 骨铅:骨铅可以通过破坏生长中骨的钙化而影响骨骼的 发育,提示骨铅对骨骼发育有重要损害,5、 脑组织,是铅的重要靶器官之一,年龄越小,对铅的血- 脑屏障通透性越高,这是也是儿童对铅毒性的易感性比成 人显著增高的主要原因铅在人体的吸收、分布和代谢吸收:铅主要是通过肠道吸收、呼吸道吸收、皮肤吸收(1)胃肠道吸收:胃肠道吸收是非职业性铅暴露的主要途径 成人胃肠道对铅的吸收率为5%——10%,幼儿和儿童的胃 肠道对铅的吸收率为42%——50%。

胃排空时对铅的吸收率 要比胃充盈时增加约45%,经口每摄入100 ug铅可使血铅 浓度升高4~18 ug/dl(2) 呼吸道吸收,空气中的铅经呼吸道吸入肺内,儿童的 吸收率约是50%~70%,成人的吸收率约是30%-50%3) 经皮肤吸收,经皮肤吸收率为0.06% 分布:铅进入人体后,随血流分布到全身各器官和组织血 液和软组织中的铅,约占体内总铅量的10%左右这部分铅 绝大多数在25-35天左右转移到骨组织中,后者中的铅约 占体内总铅量的90%体内的铅维持着动态平衡例如,经 驱铅治疗后,血铅水平在短期内明显下降后出现再度上升 孕期钙补充不足使骨质脱钙时,可引起血铅上升,这是由骨 组织中的铅向血液移动造成的,有时称这个过程为内源性铅 暴露1) 血液中的铅 参与血液循环的铅99%以上存在于红细 胞内,有1%以下存在于血浆中2) 骨组织中的铅 骨组织容纳了占体内总铅量90%以上 的铅骨铅的积蓄始于胎儿时期,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 渐增多,骨铅的积蓄可持续约 50 年3)其他组织中的铅 脑组织是铅重要的靶器官,海马回 和大脑皮层的铅含量最高4)铅在体内的半衰期 血液和组织中铅的半衰期约 25-35天。

骨骼中铅的半衰期随年龄不同而不一1-6 岁儿 童骨铅半衰期约为1135天,8岁时骨铅半衰期约为 2560 天,15-20岁时骨铅半衰期约为 3424天代谢:吸收入体内的铅约为 50%左右在半衰期内排出体外, 另外的 25%在以后排出,约 25%将滞留体内近三分之二经肾脏随小便排出;近三分之一通过胆汁分泌 排入肠腔,然后随大便排出;有 8%左右(存在于头发及指甲 中的铅)的铅通过皮屑、头发及指甲脱落排出体外代谢和降解:环境中的无机铅及其化合物十分稳定,不易代谢和 降解铅对人体的毒害是积累性的,人体吸入的铅 25%沉积在 肺里,部分通过水的溶解作用进入血液若一个人持续接触的空气中含铅1yg/m3,则人体血液中的铅的含量水平为1~ 2yg/100ml血从食物和饮料中摄入的铅大约有10%被吸收 若每天从食物中摄入10昨铅,则血中含铅量为6 ~ 18yg/100ml血,这些铅的化合物小部分可以通过消化系统排 出,其中主要通过尿(约76%)和肠道(约16%),其余通过不大为 人们所知道的各种途径,如通过出汗、脱皮和脱毛发以代谢的最 终产物排出体外残留与蓄积:铅是一种积累性毒物,人类通过食物链摄取铅, 也能从被污染的空气中摄取铅,美国人肺中的含铅量比非洲,近 东和远东地区都高,这是由于美国大气中铅污染比这些地区严重 造成的。

从人体解剖的结果证明,侵入人体的铅70% ~ 90%最 后以磷酸铅(PbHPO4)形式沉积并附着在骨骼组织上,现代美国 人骨骼中的含铅量和古代人相比高100倍这一部分铅的含量 终生逐渐增加,而蓄积在人体软组织,包括血液中的铅达到一定 程度(人的成年初期)后,然后几乎不再变化,多余部分会自行排 出体外(如上所述),表现出明显的周转率鱼类对铅有很强的富 集作用迁移和转化:据加拿大渥太华国立研究理事会1978 年对铅在 全世界环境中迁移研究报导,全世界海水中铅的浓度均值为 0.03yg/L,淡水0.5yg/L全世界乡村大气中铅含量均值 0.1yg/m3,城市大气中铅的浓度范围1~10yg/m3世界土壤 和岩石中铅的本底值平均为13mg/kg铅在世界土壤的环境转 归情况是:每年从空气到土壤15万吨,从空气转移到海洋25 万吨,从土壤到海洋41.6万吨每年从海水转移到底泥为40~ 60 万吨由于水体、土壤、空气中的铅被生物吸收而向生物体 转移,造成全世界各种植物性食物中含铅量均值范围为 0.1~1mg/kg(干重),食物制品中的铅含量均值为2.5mg/kg ,鱼体含铅均值范围0・2~0・6mg/kg,部分沿海受污染地区甲壳动 物和软体动物体内含铅量甚至高达3000mg/kg以上。

用于驱铅治疗的常用药物理想的驱铅药物应具备以下一些特征:(1)能降低靶细胞的 铅负荷;(2)能预防或改善铅毒性引起的功能损害;(3)对其 他元素在机体内的代谢没有影响;(4)药物本身没有毒性作用 或毒性作用很小目前,比较符合这些条件、临床上应用较多的 驱铅药物不外乎两大类:金属螯合剂:螯合剂富含羧基(-COOH ),通过羧基与铅螯 合而促进铅从血液中被排除;DMSA类竞争性解毒剂:以活泼 螯合基团巯基(一SH )来夺取组织中结合的铅,促进铅从组织 解离并使之排除依地酸二钠钙依地酸二钠锂 calcium disodium edetate,或 CaNa2EDTA) 是儿童铅中毒最常用的治疗药物该药用以治疗铅中毒和其他重 金属中毒已有50年的历史1、药理学CaNa2EDTA静脉给药在血液中的半衰期为20-60分钟,给 药后1小时可从小便中排出总药量的50%药物进入人体后主 要分布于细胞外液,脑脊液中药物的浓度可达到血浆浓度5% 药物不能进入红细胞,能很容易地通过胎盘,在胎儿体内的分布 和母体内差不多注射CaNa2EDTA后,在血药浓度上升的同 时,血铅和脑组织中的铅均会一过性上升(此对铅性脑病的治疗 不利)。

CaNa2EDTA结合铅后从肾脏排出,可使尿铅水平较未 用药时上升20-50倍正常的肾功能为药物代谢所必需2、用量CaNa2EDTA必须肠道外给药,静脉注射是首选方法口服 吸收效果极差,不但无任何药理作用,反而增加铅的吸收CaNa2EDTA用量为每天1g/m2,用右旋糖苷或生理盐水配制 成 0.5%浓度后静脉滴注或分次静脉注射用 3—5 天为一疗程 如果在第1疗程结束后7-14天内血铅水平再次上升至45ug/dl 以上,可再给予第 2 疗程硏究发现,单独以CaNa2EDTA治疗儿童铅中毒脑病并不能 降低其病死率,此可能与用药后脑组织中铅浓度反而上升有关 因为这个原因,目前对铅性脑病的治疗方案是先用二巯基丙醇, 待二巯基丙醇发挥作用,同时肾脏开始泌尿后再开始用 CaNa2EDTA疗程因人而异,典型治疗方案是一周两次,每次三小时除使用CaNa2EDTA夕卜,还常静注补充维生素C、镁和矿物质,但 这要根据个人的病情和化验结果而定注意:(1)切不可以Na2EDTA替代CaNa2EDTA,前者在治 疗过程中会引起严重低钙,甚至惊厥和死亡;(2)肾功能障碍 的病人不宜用CaNa2EDTA ;(3 )治疗期间应监测肝、肾功能。

尿常规中出现蛋白和细胞有形成分,血尿素氮、肌苷升高提示肾 功能受累,应该停药在治疗的第5 天,肝转氨酶可能上升但 一般情况下,这是一过性的,治疗停止后约 1周内可恢复到原来 水平;(4)CaNa2EDTA在驱铅的同时,也排出其他元素,如 锌、铁等,治疗期间血清锌可降低30%-40%因此在驱铅治疗 结束后,应注意监测和补充上述元素但如果在驱铅治疗期间补 充这些元素,会降低药物的驱铅效果二巯基丙醇二巯基丙醇(Dimercaprol,也称英国抗路易斯毒气剂BAL)是 40 年代合的解毒药1947 年开始报道用以铅中毒的治疗, 1950 年的报道证实能大大降低儿童铅中毒脑病的病死率1、药理学肌注给药后30-60分钟血药浓度达高峰,2个分子的BAL能 结合 1 个原子的重金属,形成稳定的络合物药物和铅形成的络 合物可经大便或小便排出药物降减代谢在4小时后基本结束 大部分药物经胆汁分泌后经肠道排泄,因此,在肾功能损害情况 下也能应用药物有较高的清除骨铅的能力,对红细胞内的铅也 有鳌合作用但清除肾脏、脑组织和软组织中铅的能力逊于 CaNa2EDTA2、用法与用量临床上使用的制剂是10%的油剂,供深部肌肉注射用。

BAL 主要用于症状性铅中毒或铅中毒脑病的患儿,常与 CaNa2EDTA 合用治疗时首先以75mg/m2BAL深部肌注,然后以相同剂量 每4小时肌注一次,日总剂量450mg/m2一疗程3—5天期间应监测肝、肾脏功能和水、电解质平衡如在第 1疗程结束后5-7天内血铅水平又上升至45ug/dl以上,可单用 CaNa2EDTA进行第2疗程注意:(1)对G-6-PD缺乏的患儿,BAL可引起溶血,因此, 只有这类病人的铅中毒有生命危险时才考虑用BAL作为驱铅剂2 )治疗期间不能用铁剂BAL与铁剂有很强的结合能力,并 生成具有毒性作用的络合物3)30%-50%的患儿在BAL治 疗期间有轻度发热、肝转氨酶升高、恶心、呕吐、心动过速、出 汗等不良反应,但多数情况下这些症状是一过性的,在药物代谢、 排泄后消失青霉胺 青霉胺1956年开始用于职业性铅中毒的治疗1970年首次 用于儿童铅中毒病例在美国至今尚未经FDA批准用于儿童铅 中毒的治疗但有人认为,青霉胺对血铅在40ug/dl以下的铅 中毒患儿的治疗安全、有效,服药方便,且不良反应相对较小, 有可能较长期用于治疗血铅水平反跳的现象较少、较轻1、药理学口服吸收良好,1-2 小时血药浓度即能达到高峰,半衰期约1 小时。

青霉胺能与铅结合成络合物从小便中排出青霉胺结合铅 的具体机制尚可能是:(1)铅原子与青霉胺中的单一巯基结合;(2)铅与毗邻的硫和氮原子结合;(3)两个青霉胺分子结合一 个铅原子铝、镁、制酸药和食物能影响其吸收2、用法与用量青霉胺可用于血铅水平在20ug/dl—40ug/dl的铅中毒患儿 治疗剂量每日25-35mg/kg以小剂量开始可减少不良反应 开始时剂量是每日10mg/kg,一次口服第2周增至每日 20mg/kg,分2次口服治疗前及治疗两周后随访患儿,重复 测定全血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尿常规、血尿素氮和肌苷观 察皮疹和胃肠道反应等不良反应第3周以后可用全量Sachs 用青霉胺治疗1001例儿童铅中毒经每日20-25mg/kg共4 周的治疗后,血铅水平超过的 50ug/dl 比例,从治疗前的 8.5% 下降到3.8%Shannon等对75例血铅水平在 25ug/dl—40ug/dl 的铅中毒儿童的研究结果是,76 天的疗程 能使血铅水平下降 33% 注意:(1)青霉胺不是特异性的驱铅剂,它在排铅的同时也排 出其他必需微量元素如锌、铜,应在治疗同时或治疗后及时补充 (2)治疗同时服用铁剂会严重下降青霉胺的驱铅功效。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应立即停药:(1)血铅水平继续升高(提示 铅暴露仍在继续);(2)全身性荨麻疹;(3)血小板计数在1 万以下;(4)白细。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