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下册5篇.doc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63314631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25.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下册5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下册5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下册5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下册5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下册5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下册5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下册5篇.doc(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下册5篇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56页-57页。 【教学目标】 1、熟悉垂线和平行线 2、使学生把握“相互平行”与“相互垂直”的含义。 3、培育和进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量。 【教学重点】把握垂直和平行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平行线定义中“在同一个平面内的”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整理明标 1、复习导入: 师:我们在第三单元学习了线段、直线和射线,现在请你在你的本子上画出一条直线,再回忆一下直线有哪些特征? 预设:(1)直的(2)向两边无线延长(3)无法测量(2)没有端点 师:在你刚刚所画的直线旁边随便再画一条直线,会发生什么状况? 预设: 预设:通

2、过回忆直线的特征,构建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引入本节课的学问点平行与垂直。 2、整理明标 (1)熟悉平行 (2)熟悉垂直 二、明确路径,合作探究 问题一:采纳小组合作探究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进而发觉什么是平行。 问题二:通过学生观看,教师讲授,得出两条直线相互垂直的概念。 三、展现反应,对抗质疑 问题一:熟悉平行 (1)提出问题:观看一下每组中的两条直线,它们的位置有什么不同?你能按位置将他们分分类吗?先独立思索然后小组争论一下你是怎么分的? (2)操作:根据相交和不相交的标准将它们分类。 (3)汇报: (1) , (2), (4)出示定义:我们将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下了一个定义:在同一

3、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相互平行。 (5)提出问题:你从刚刚读的这句话里找到那些重要的信息? (6)汇报: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 (7)对抗:为什么要强调肯定要在同意平面内?不在同一平面内行不行? (8)演示:出示画着两条平行的直线的白纸,然后将纸沿着两条直线中间剪开,成两个平面展现。 (9)提出问题:如何表示两条直线相互平行?(ab);生活中有平行线吗? (10)小结:许多地方都可以看到有平行线的存在,在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问题二:熟悉垂直 (1)操作:跟着教师一起来量一量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是多少度 (2)汇报:成90度和不成90度 (3)出

4、示定义:我们将两条直线相交成90度的状况下了一个定义: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相互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 (4)对抗:你从刚刚所读的这句话中得到哪些重要的信息? (5)汇报:相交成直角 (6)提出问题:我们如何表示他们呢?(ab);生活中有垂直的例子吗? (7)小结:生活中有许多垂直的例子,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相互垂直。 四、检测总结,拓展延长 1、练习 (1)教材第57页做一做:独立完成 2、全课总结:今日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3、课后拓展: (1)推断 、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不平行就肯定垂

5、直。? 、过直线外一点能画很多条直线的平行线. (2)下面的图形有平行和垂直的状况吗? 出示“双杠”图让学生找出平行与垂直。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下册篇2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中的例子,理解准确数和近似数的含义。 2.把握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学会用“四舍五入”的方法省略“万”或“亿”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 3.引导学生观看、体验数学与生活的亲密联系,培育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能正确推断生活中的近似数和准确数,会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难点:敏捷运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预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

6、入 师:我今年三十五岁了,度过了一万多个日日夜夜。 想一想:在教师介绍自己的这两个数字中,你认为哪个数字描述得更准确?为什么? 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在学生沟通的过程中教师进展实时指导,引导学生得出:三十五岁更准确,一万多个日日夜夜是个近似(也许、大约)的数。 导入:今日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和近似数有关的学问。(板书课题) 二、沟通共享 (一)熟悉近似数 1.课件出示教材第21页例题6情境图。 2.初步感知。 让学生读一读两个情境中的信息,联系情境中的内容想一想:假如让你把划线的四个数字分一分,你想怎样分?为什么? 学生独立思索后,教师组织沟通。 3.加深理解。 (1)思索:你知道上面哪些数是近

7、似数吗? 教师在学生思索、沟通的根底上明确:220万和1902万是近似数;生活中一些事物的数量,有时不需要用准确的数表示,而只用一个与它比拟接近的数来表示,这样的数是近似数。 (2)让学生结合详细例子说说生活中的近似数。 (二)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1.课件出示教材第21页例题7“20_年某市人口状况统计表”。 让学生观看表格中的数据,并读出这几个数。 2.借助直线理解找一个数的近似数的方法。 (1)教师出示一条直线: 38万 39万 (2)在直线上描出表示男性与女性人数的点。 提问:表示男性与女性人数的点大约在直线的什么位置?分别把它们描出来。 学生尝试在教材的直线上进展描数。 教师投影学生完成

8、的结果: 38万 384204 386685 39万 (3)观看直线,探究找近似数的方法。 提问:观看直线上384204和386685这两个数,它们各接近多少万? 学生独立思索后,小组沟通。教师巡察,了解学生的沟通状况。 组织全班沟通。 鼓舞学生各抒己见,学生可能会有以下两种思索方法: 方法一:384204在385000的左边,接近38万;386685在385000的右边,接近39万。 方法二:384204千位上是4,比385000小,接近38万;386685千万位上是6,比385000大,接近39万。 教师对以上两种方法都应赐予确定。 3.介绍“四舍五入”的方法。 (1)教师介绍用“四舍五入

9、”的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要把这个数按要求保存到某一位,并把它后面的尾数省略。尾数的最高位上的数假如是4或比4小,就把尾数的各位都改写成0;假如是5或比5大,要在尾数的前一位加1,再把尾数的各位改写成0。 (2)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出男性和女性人数的近似数。 先让学生独立写,再组织汇报沟通,沟通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运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来求它们的近似数的。 教师依据学生汇报板书: 384204380000 386685390000 4.完成教材第22页“试一试”。 (1)课件出示题目。 (2)让学生独立思索后,在小组内沟通汇报。 (3)提问:怎样将一个数

10、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近似数? 学生沟通争论,教师归纳。 三、反应完善 1.完成教材第22页“练一练”。 这道题是结合生活情境来区分准确数和近似数。其中,56785和1617是精确数,4600000000、2022022和3000000是近似数。 2.完成教材第24页“练习四”第510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汇报。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下册篇3 一、教学目标: 1.培育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爱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胜利的体验,建立自信。 2.使学生把握肯定的学习方法,学习技能。 3.使学生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阅历,能运

11、用所学学问和方法解决简洁问题,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4.培育学生数学思索力量,观看力量、动手操作力量、创新力量。 二、教学过程 (一)猜谜语 1、一头牛(猜一字:生) 2、一斗米(猜一字:料) 3、一月七日(猜一字:脂) 4、五个手指(猜一成语:三长两短) 5.七除以二(打一成语)不三不四 6.七分之八(打一成语)七上八下 7.一二三四五六七九十(打一字) 谜底是:口(意为“只”少“八”) 8.灭火(打一数字)一 9.舌头(打一数字)千 10.添一笔,增百 倍;减一笔,少九成(打一数字)十 11.双杠(打一数学符号)等号 12.你盼着我,我盼着你(打一数学名词)相等 13.不转弯的路(打一

12、数学名词)直线 (二)、生活中的趣味数学 14.一根绳子两个头,三根半绳子有几个头? 解:8个头,(半根绳子也是两个头) 15.1根绳子对折,再对折,再第三次对折,然后从中间剪断,共剪成多少段? 解:9段 16.一栋住宅楼,爷爷从一楼走到三楼要6分钟,现在要到6楼,要走多少分钟? 答:15分钟 17.桌子上原来有12支点燃的蜡烛,先被风吹灭了3根,不久又一阵风吹灭了2根,最终桌子上还剩几根蜡烛呢 解答:5根 三、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下册篇4 教材分析: “近似数”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七册第一单元“熟悉更大的数”中的第五课。这局部内容既丰富了对大数的熟悉,又是对后续学习除法

13、“试商”的根底。另外,近似数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当很难得到或不需要得到准确数,或是用大数描述事物时,人们常常会选择近似数。因此,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学问的连接上近似数都显得至关重要。 学生收到前面计算教学中估算的影响,以及学生自身的阅历积存,许多学生在课前已经可以凭借数感找出万以内数的近似数,也有一局部学生了解甚至可以用“四舍五入”法来求大数的近似数。但是大局部学生对“四舍五入”法只是一个模糊的熟悉,对于“四舍五入”法详细是什么,它的道理是什么,什么状况下运用“四舍五入”法都不是非常清晰。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进入了小学中年级段,具有肯定的学习阅历和合作学习的力量。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与分析,了解近似数和准确数的意义,感受近似数和准确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借助数线,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