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明原因疾病应急处理预案(改)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63301465 上传时间:2023-08-16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2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不明原因疾病应急处理预案(改)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不明原因疾病应急处理预案(改)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不明原因疾病应急处理预案(改)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不明原因疾病应急处理预案(改)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不明原因疾病应急处理预案(改)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不明原因疾病应急处理预案(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不明原因疾病应急处理预案(改)(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江苏省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应急处理预案1 总则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是指在短时间内,某个相对集中的区域内同 时或相继出现多名具有共同临床表现的患者,呈现一定的聚集性,且 病例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又暂时不能明确诊断的疾病。群体性 不明原因疾病发生初期常因诊断不明, 难以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 处理难度大,又极易引起社会的关注,造成公众恐惧情绪,甚至影响 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1.1 目的和依据 为了及时发现、明确诊断、恰当治疗、有效控制和消除群体性不 明原因疾病的危害, 指导和规范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的应急处置工作, 保障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 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

2、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以及江苏省突发公 共事件应急总体预案和江苏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等规 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预案。1.2 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省内突然发生的严重影响公众安全的群体性不明原 因疾病的应急处理工作。1.3 工作原则1.3.1 适宜处理原则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发生后,应根据已掌握的情况,尽快判 定事件性质,评估其危害度,并根据疾病控制的基本理论和已有的疾 病控制实践经验,选择适宜的应急处置措施。1.3.2 病原学与流行病学病因调查并重原则对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在采取适当措施的同时,应尽快查 找致病原因。对有些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特别是新出现的传染病暴 发时,很难在短时

3、间内查明病原的,应尽快查明传播途径及主要危险 因素(流行病学病因),以控制疫情蔓延。1.3.3 调查与控制兼顾原则对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的处置,需坚持调查和控制并举的原 则。在事件的不同阶段, 应根据事件的变化调整调查和控制的侧重点 若流行病学病因(主要指传染源或污染来源、传播途径或暴露方式、 易感人群或高危人群)不明,应以调查为重点,尽快查清事件的原因。 流行病学病因查清后,应立即采取针对性的控制措施。1.3.4 快速响应与规范调查相结合原则对危害严重的群体性不明原因事件应尽快做出响应,采取控制措 施。同时,按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和步骤规范地开展调查。1.3.5 事件信息发布与公众引导原则

4、调查处置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应适时地与媒体、患者及其 家属、社区进行沟通,充分利用、发挥媒体的积极作用,特别是对媒 体已介入或群众反响较大的事件,更应主动引导媒体报道,正确对待 社会传言,防止事件恶化。按规定权限,及时公布事件有关信息,并 利用媒体向公众宣传防病知识,传达政府对群众的关心,正确引导群 众积极参与疾病控制工作。2 事件分级特别重大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涉及多个省份的群体性不明 原因疾病,并有扩散趋势。重大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扩散 到县 (市)以外的地区。较大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发现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

5、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相应级别的群体性不明原 因疾病事件。3 组织领导3.1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应急处理工作领导小组根据江苏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规定和突发公共卫 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的需要,省卫生厅成立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应急 处理工作领导小组,作为负责全省特别重大和重大群体性不明原因疾 病应急处理工作的指挥机构。领导小组由省卫生厅分管领导任组长, 必要时由厅长任组长,成员包括厅应急办、疾控处、医政处、监督处、 办公室、规财处等处室的负责同志。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厅应 急办,负责日常工作。各市、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要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设立 本级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应急处理工作领导小组,

6、分别负责辖区内较 大、一般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的应急处理工作。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应急处理工作领导小组的 主要职责是: 根据本级人民政府和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机构的指令, 启动应急预案;依法统一组织、指挥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的应急处理 工作;向本级人民政府和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机构提出结束应急状 态的建议;建立与完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监测和预警系统;制定群 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应急处理预案,组织预案演练;组织对公共卫生和 医疗救助专业人员进行有关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应急处理知识和技术 的培训;经授权对外发布有关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应急处理工作的有 关信息。3.2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现场卫生应

7、急工作指挥部 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时,在事发地设立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 现场应急指挥部,统一指挥、协调现场的卫生应急处理工作。其主要 职责是:统一指挥、协调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的调查处理工作;及时 报告应急处理工作的有关情况,提出有关工作建议;对群体性不明原 因疾病应急处理工作进行全面评估、总结。现场应急指挥部下设现场 控制、医疗救治、防控隔离、信息反馈、后勤保障等工作组。4 监测与报告4.1 监测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卫生机构等监测报告机构根据群体性不 明原因疾病监测数据及信息,及时进行收集汇总、科学分析、综合评 估,早期发现潜在隐患。4.1.1 建立监测网络建立四级监测网络:省级监测机构

8、(一级);市级监测机构 (二级 ); 县、区级监测机构 (三级 );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村 卫生室 (四级 )。4.1.2 设置监测点根据所发生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的流行特征及防治工作需要, 指定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的监测点医院(按疫情发展需要适时调整监 测点的设置)。各监测点医院要根据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发病特点和 诊断标准开展病例监测,每日定时报告监测情况及收治病人的动态情 况,实行 “零报告 ”制度。其它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要按照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发病特点 和诊断标准,开展病人筛选,发现有可疑症状的病人要及时向辖区内 监测机构报告。4.2 报告监测报告机构接到群体性不明原因疾

9、病报告后,要详细询问事件 发生的情况以及报告人、联系电话等,填写专用记录表格,根据报告 程序立即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监测报告机构报告。5个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 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应急条例和江苏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等规定,各级卫 生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等有关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 人应在规定时限内做好报告工作。报告内容应包括:群体性不明原因 疾病发生的时间、地点、初步原因、发展趋势和涉及范围、人员伤亡 与危害程度等情况;除上述内容外,还包括初步推断传播途径(或污 染环节等)以及已经采取的控制措施等。负责调查处理

10、的有关单位应 在调查后 2 小时提交初步调查处理书面报告,疫情或事故结案后 工作日内提交书面总结。5 应急响应应急处理工作应实行边调查、边抢救、边处理、边核实,科学有 序、及时有效控制事态发展的原则。5.1 启动预案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时,事发地卫生行政部门应立即启动群 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应急处理预案。根据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的级别和 处理需要,省卫生厅及时派出应急处理队伍到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和处 理。5.2 应急到位接到不明原因疾病事件报告后,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应根据需要, 在辖区内调集征用各类人员、物资、交通工具和相关设施、设备,立 即派出应急处理工作组赶赴现场,开展医疗救护和疾病预防控制等应

11、急处理,同时报告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提请派出专家进行指导和协助 开展工作。5.3 初步核实、分析病因对事件的真实性进行进一步核实,对所有患者进行个案调查。了 解流行病学史、体征和检验结果,追寻共性特征。通过现场疫情调查、环境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等流行病学调查,初 步分析探索引起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的病因。5.3.1 寻找病因线索通过对患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测结果、临床治疗结果及转 归等资料进行分析,为判定疾病主要影响的器官、病原种类、影响流 行的环节提供最基本的线索。病因线索的调查先按感染性与非感染性 两类查找病因线索,然后逐步细化。(1) 根据起病方式、发热(热度、热程、热型)、病情进展、常规

12、检验结果,判定是感染性疾病,还是非感染性疾病;(2) 考虑为感染性疾病时,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测结 果,以及诊断性治疗反应,进一步判定是细菌性、病毒性,还是其他 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再判定有无传染性,然后通过临床综合分析提出 可疑的病原;(3) 考虑为非感染性疾病时,需先判定是否为中毒。各类中毒都有 相应的靶器官,根据疾病发生经过、毒性特点确定中毒的可能性。同 时结合进食、职业史等暴露资料,寻找可能引起中毒的毒物线索。(4) 排除上述原因后, 再考虑心因性、 过敏性或其他原因的可能性。5.3.2 建立病因假设 掌握背景资料,归纳疾病分布特征,从描述流行病学特征入手, 形成病因假设。5.

13、3.2.1 分析疾病的 “三间 ”分布(1) 疾病的时间分布:分析疾病的时间聚集性,推测致病因子的性 质(传染性与非传染性、感染性、化学性等)。(2) 疾病的地区分布:分析疾病的地区(居民社区、学校、工作、 娱乐及其他公共场所、旅行地等)聚集性,找出可能的暴露地点,或 将疾病与某种暴露相联系,提供潜在暴露来源及途径的线索。(3) 疾病的人群分布:找出与疾病有关的宿主(人群)特征,提供 高危人群的线索,帮助探索特异暴露因素或传染源、传播方式等。5.3.2.2 提出病因假设综合分析疾病的三间分布信息, 以及其动态变化趋势, 在合理的、 能被调查事实所支持的、能解释大多数病例的前提下提出病因假设,

14、包括致病因子、危险因素及其来源、传播方式(或载体)、高危人群 等。5.3.3 病因判定结合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判定病因与疾 病的因果联系5.3.3.1 病因判定方法 满足以下条件即可基本判定为病因: (1) 从一定数量的病人中分离 到该病原体; (2) 大多数病人感染病后能产生针对该病原的抗体;(3)用该病原体作为病因能较好的解释大部分病例的临床表现及该事件的 流行病学特点。判断疾病与病因的因果联系的准则包括:暴露与疾病关联的时间 顺序、关联的强度、剂量反应关系、关联的可重复性、关联的 “特异 性”、关联的可解释性、暴露和疾病分布的一致性,终止暴露后的效应 等。5.3.3.

15、2 确定病因时应注意的问题(1) 中毒事件的毒物性质判定:分析出的毒物及其含量所产生的危 害要与现场调查及患者的临床表现相符合。(2) 流行病学调查与实验室检测:寻找确切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 的致病因子,必须借助实验室检测。通过实验室检测从病人或其他来 源标本中找到的病原体、毒物等致病因子,是否就是该群体性不明原 因疾病的致病因子,还必须通过致病因子与疾病的临床特征和三间分 布是否一致的流行病学验证,才能确定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5.4 标本的采集与运送根据流行病学特点和临床表现确定采样范围和检测项目。5.4.1 正确采集适宜标本(1) 感染性疾病患者需采集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标本;(2) 用

16、于病原学分离的血液应按无菌操作要求。分离细菌等病原体 的标本应在使用药物治疗前采集;(3) 中毒性疾病应根据毒物进入体内的时间、可疑毒物的代谢等确 定需要采集的标本;(4) 必要时,可采集当地一定数量正常人群的相关标本作为对照检 测。5.4.2 正确包装、贮存及运送标本(1) 用于不同病原检测的标本需要注意在相应的温度下保存送检;(2) 应特别注意可能含有高度传染性病原体的标本,当疾病传染性 很强、病死率很高时,在采集,包装和运送标本时都应采取最严密的 个人防护措施。5.4.3 注明对实验室检测的要求检测原因不明疾病要将标本无菌地分成几等份,分别用于检测几 种不同的可能病因假设(如感染性疾病的细菌、病毒等,非感染性疾 病的毒物等)。需要在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