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咏物诗浅谈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63295147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咏物诗浅谈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古代咏物诗浅谈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古代咏物诗浅谈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古代咏物诗浅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咏物诗浅谈(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古代咏物诗浅谈 咏物诗作为一种诗体,源远流长,历代使人几乎都有涉及。诗经周南首篇即以“睢鸠”托兴,楚辞离骚抒志于“兰芷”,寄情于荃蕙。到了西汉和魏晋六朝,出现了以物命题的诗。当诗歌发展到唐代达到高峰后,咏物诗也随之丰富起来,蔚为大观。仅全唐诗已存6021首,初唐504首,盛唐746首,中唐1455首, 晚唐3556首。清代俞琰在咏物诗选自序中说:“古之咏物,其见于经。至六朝而始,以一物命题,唐人继之,著作益工,两宋、元、明承之,篇什愈广。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这就产生了咏物类诗歌。咏物诗的特点就在于借物

2、抒情言志。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体物肖形,传神写意”“不沾不脱,不即不离”这就非常确切地说明了咏物诗的特征。历代的咏物诗多的数不胜数,然而仔细搜求研究一下。其风格也不尽相同。就其写作的意图方面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古人说写咏物诗要做到“不即不离”,就是说既不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不滞于物),又要切合所咏之物的特点(曲尽其妙)。古人激赏林和靖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就是因为作者通过月下水边的梅枝横斜的侧影,写出它凛然冰清的神态品格。咏物诗既是托物言志,就要表达自己寄托的感情。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抒写自己悠然闲适

3、、不慕富贵的心境。身陷囹圄的骆宾王以“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的诗句吐露“患难人”的心声。被誉为花中四君子的梅兰竹菊早已成为众所周知的象征意象。陆游的千古名句“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表明自己不媚于俗、坚守正义的气节。清代诗人郑板桥的竹石脍炙人口“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整首诗完全采用拟人的手法,着力写竹的神韵和品格。表面上写竹,其实是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倔强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同时,这首诗也能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实,像岩竹一样刚强勇敢。再看诗人笔下菊的形象和神韵。先品味唐代农民起义领袖黄

4、巢的菊花“待到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菊花透露这诗人的革命抱负和战斗精神。于谦的“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在人间”王冕的“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都是借物言志抒怀的传世精品。此类作品数目最多。在鉴赏时,一要分析意象,欣赏作者对所用之物的特点的把握和描摹,二要体味描摹过程中诗人的情感。 第二类,借物讽喻。以嘲讽劝喻的手法,揭露社会黑暗,世态炎凉,表达人民或正人直士呼声。比如诗经里的名篇硕鼠.伐檀下边我们以唐代诗人罗隐的蜂和曹邺的官仓鼠为例简要分析。“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诗人借引用蜜蜂辛勤劳动的高

5、尚品格,也暗喻作者对不劳而获的人的痛恨与不满。再看官仓鼠“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健儿无粮百姓饥,谁遣朝朝入君口。”诗的前两句貌似平淡而又略带夸张,形象地勾画出官仓鼠不同凡鼠的特征和习性。第三句突然由“鼠”写到“人”。第四句的质问就脱口而出。诗的隐喻意是十分清楚的官仓鼠是比喻那些只知道吮吸人民血汗的贪官污吏;而这些两条腿的“大老鼠”所吞食掉的,当然不仅仅是粮食,而是从人民那里搜刮来的民脂民膏。这首诗,从字面上看,似乎只是揭露官仓管理不善,细细体味,却句句是对贪官污吏的诛伐。诗人采用的是民间口语,然而譬喻妥帖,词浅意深。最后一句,又把“鼠”称为“君”,俨然以人视之而且尊之,讽刺性极强,深

6、刻地揭露了这个是非颠倒的黑暗社会。第三类,借物喻理。借物喻理,就是通过一个事物说明一个道理。这种写法,表面上看,好像是状物为主的,其实,状物的目的是为了说明某种道理。如果说宋以前的诗歌传统是以言志、言情为特点的话,那么到了宋朝尤其是苏轼,则出现了以言理为特色的新诗风。这种诗风是宋人在唐诗之后另辟的一条蹊径,用苏轼的话来说,便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形成这类诗的特点是:语浅意深,因物寓理,寄至味于淡泊。他的题西林壁就是这样的一首好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人在四句诗中,概括地描绘了庐山的形象的特征,同时又准确地指出看山不得要领的道

7、理。鲜明的感性与明晰的理性交织一起,互为因果,诗的形象因此升华为理性王国里的典型,这就是人们为什么千百次的把后两句当作哲理的警句的原因。他的另外一首琴诗也很典型:“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该诗哲理性很强,富有禅机。佛教视有为无,视生为灭,追求无声无形不生不减,音乐的真实即虚无,所以音乐无所谓真实与否,要以“谐无声之乐,以自得为和”、“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通过内心的感受而自得、反悟禅道。南宋朱熹的观书有感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我们来欣赏一下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一首极其有艺术哲理性的小

8、诗。人们在品味书法作品时,时常有一种神采飞扬的艺术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形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书写者内心的不竭艺术灵感。第四类,作者没有明确寄托的咏物诗。比如唐朝诗人骆宾王咏鹅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相传是他7岁所作,骆亦因此被目为“神童”。这首诗之所以流传千古,并非因为它思想深刻,蕴含哲理,而靠它的清新欢快的语言和自然、真切、传神的描写。色彩鲜明的画面以及鹅的动态的可爱形象,深深受到人们的喜爱。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妇孺皆知。诗人以大胆夸张,瑰奇的想象,形象地描绘了庐山雄奇壮丽的景色,抒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9、之情。贺知章的咏柳也是如此,你看诗中的描写“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前三句都是描写柳树的。首句写整体,用碧玉来突出其颜色美。二句写柳枝,用“绿丝绦”突出你轻柔美。三句写柳叶,突出柳叶的精巧细致的形态美。三句诗分写柳树的各部位,句句有特点。三四句又构成设问句。这样一问一答,就由柳树巧妙地过渡到春风。说裁出这些细巧的柳叶,当然也能裁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它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的创造力的象征。这首诗就是通过赞美柳树,来表对春天的热爱之情。由此可见,并不是所有的咏物诗都含有作者明确的寄托,但不管有没有寄托,一首好的咏物诗,总是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读

10、者,而且有意无意地、或深或浅地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理想,抒发作者的情感。 我们在鉴赏咏物诗的时,要注意它常运用的写作技巧,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诗往往在整体构思上经常用到拟人、比喻、双关、借代等修辞手法。由上面所举例子和分析不难看出。具体描写上,咏物诗通常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比如如陆龟蒙白莲:“素花多蒙别艳欺,此花端合在瑶池。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堕时。”就是用“月晓风清”的背景,写出白莲独特的气质、神韵来。这诗是咏白莲的,全诗从“素多蒙别艳欺”一句生发出新意;然而它并没有粘滞于色彩的描写,更没有着意于形状的刻画,而是写出了花的精神。特别后两句,诗人从不即不离的空际着笔,把花写得若隐若现,栩栩如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