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珠区再生资源回收网点规划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63291606 上传时间:2023-11-1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32.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珠区再生资源回收网点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海珠区再生资源回收网点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海珠区再生资源回收网点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海珠区再生资源回收网点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海珠区再生资源回收网点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海珠区再生资源回收网点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珠区再生资源回收网点规划(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附件海珠区再生资源回收网点规划为进一步规范海珠区再生资源回收行业管理,提高再生 资源回收利用水平,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 持续发展,根据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商务部令2007 8 号)及广州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管理与网络体系建设工作方 案(穗府办200510 号)文件精神,按照广州市经济贸易 委员会下发的关于编制广州市再生资源回收网点规划的工 作指引的具体要求,结合我区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划。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紧紧 围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 以优化利用 再生资源为核心,以提高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效率和无害化处理为 目标,切实把再生资

2、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作为为民办实事的 重要任务。在规范和整合现有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渠道的基础 上,结合我区建设发展规划,根据我区经济发展水平、人口 密度、环境和资源等实际情况,构建布局合理、网络健全、 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管理科学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 推动我区再生资源回收工作向规模化、连锁化、产业化方向发展。二、规划编制原则(一)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原则;(二)控制总量,与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原则;(三)科学布局,便民利民原则;(四)规范建设,循序渐进原则;(五)突出重点,高效利用原则。三、规划适用范围及总体目标 本规划适用于回收、中转、集散、加工处理等过程中再 生资源停留的各类场所。本规

3、划有效期为 5 年,即 2011 至 2015 年。 本规划的总体目标:争取从现在开始,用 5 年左右的时 间,在我区内形成以社区回收站点为基础、专业分选中心为 核心、加工利用为目的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体系。与此同时, 按照“六统一”和“四规范”的要求,大力推进回收人员、 回收站点和专业分选中心的规范化管理工作,引导我区再生资源 行业走向规模化、连锁化、产业化的发展道路,使可用废弃物得 到充分的回收利用,基本消灭二次污染。四、网点规划主要内容(一)建设社区回收站点体系 社区回收站点体系的建设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的 基础性工作。随着我区建设“宜居宜商”的现代化中心城区的目 标的确立,以及“退二进

4、三”工作的不断推进,我区的再生资源 种类将从生产消耗型(即以废旧金属、报废机电设备及其零部 件为主)向生活消费型(即以废造纸原料、废轻化工原料为 主)转变,再生资源的生成场所也将发生由点(即以工业企 业为主)到面(即以居民家庭和商务中心为主)的转变。因 此,社区回收站点体系的建设要特别突出科学布局、便民利 民的原则。1社区回收站点设立样式:社区回收站点以固定式或非固 定式设立,所谓固定式是指其经营场所采用固定建筑形式(包括 框架式和非框架式,)非固定式是指采用非固定建筑为回收主体设 施形式(包括以轻质材料构建的板房,)样式相对统一,并且建筑、 设施等符合规划、消防、环保、卫生防疫等专业要求。2

5、社区回收站点的设立数量:据统计,截至2009年,我区 共有18个行政街道和257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全区总居民户数 为310396户,户籍人口92.26万,常住人口近150万。社区回 收站点的设立数量将同时参照居民户数与社区划分两个指标,按 1000-1500户居民设立一个回收点为参照标准,以社区为单位, 原则上一个社区设立一个回收点。对于面积较大、居民较多或居 民户数虽少但流动人口较多的社区可适当增加回收点数量,但同 一社区内设立的回收站点总数不得超3过个,全区的社区回收站 点总数控制在280 个左右。社区回收站点分布表街道名称社区数总户数回收站点数赤冈街222821822新港街1419884

6、14昌岗街222752322江南中街162316316滨江街121717812素社街131741913海幢街142183814南华西街121488612龙凤街192738419沙园街9173779南石头街162374616凤阳街201750020瑞宝街191668519江海街17994817琶洲街11728216南洲街12890218华洲街458118官洲街5565210合计2573103962773.社区回收站点的设立规范:在人口较为密集的中心城区,如南华西街、素社街等,原则上不设立固定式回收站点,全部以活动板房的非固定形式设立。非固定式回收站点的具体设立地点 由再生资源回收企业、街道、社区

7、共同商定,以便民利民不扰民、 不增加城市管理难度为根本原则在。社区面积较大的城乡结合部、 城中村地区,如官洲街、华洲街等,因尚存有部分工业生产性企 业,流动人口多,再生资源的产生量较大,板房式的非固定回收 站点难以满足需要,回收站点的设立将以固定式回收站点为主, 并根据所服务社区的面积适当增加收购车辆的配置。固定式回收 站点的具体设立地点由再生资源回收企业在征求规划、工商、环 保、公安等部门意见后确定。固定式回收站点的设立要充分利用 现有的设施和资源,主要以对零散的、不规范的私人回收站点进 行改造和规范化管理为主,严格控制新站点的设立。4社区回收站点的功能:社区回收站点主要负责收购、收 集居民

8、、企事业单位和机关交售的和生产、生活消费过程中产生 的再生资源(主要是废纸、废塑料、生活性废旧金属、废玻璃和 废橡胶等品种)。日收日清,原则上不作储存,尽量减少对居民生 活环境的影响和二次污染。(二)建设再生资源中转站场体系1. 中转站场的设立原则:按照总量控制、合理布局、方便集 中的原则,在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符合环保、市容和消防安全要 求的条件下设立。不设置在铁路沿线、港口、输变电站、施工工 地、军事禁区和金属冶炼加工企业周边500 米范围内,不设置在 交通繁忙的一、二线马路旁,不影响市容、不影响社区居民正常 生活。2中转站场的设立数量:在区内每15至20个社区回收站 点设置一个固定式的再生

9、资源中转站场,原则上在每个街道设立 1个中转站场,确有需要在一个街道辖区内设2立个或以上中转 站场的,应报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实施。每个中转站场周 边500米半径范围内不设立新的社区回收站点。3中转站场的设立样式:中转站场为封闭式建筑或四周设 有隔离围墙,有绿化,保持较好的外观环境;实行办公区、作业 区、储存区分离,硬地化和符合消防要求的上盖或顶棚,周围有 导水沟渠。各区配备相应的卫生、安全等作业设施。中转站场营 业面积:城乡结合部、城中村一般不低于300平方米,中心城区 一般不低于100平方米。4中转站场的功能:负责对除危险废物和严控废物以外的 再生资源进行初步分拣、简单加工和资源分流。

10、其主要功能:一 是接收社区回收点回收的再生资源,以及工厂、机关、部队、企 事业单位的大宗再生资源的回收;二是按照再生资源分类标准、 品质状况进行初步的分拣整理和简单加工;三是对再生资源进行 短期储存;四是将初步分类后的再生资源集中运往区内的再生资 源回收市场或专业分选中心。(三)建设专业分选中心体系 专业分选中心体系的建立将直接影响到再生资源的利用效 率。通过分选中心的专业化运作,可以实现再生资源的合理配置, 方便再生资源利用企业进场采购,促进再生资源有序、高效的流 通和利用。1. 专业分选中心的设立原则:严格控制专业分选中心的数 量,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符合环保、市容和消防安全等标准,方 便外

11、运。2. 专业分选中心的设立数量:原则上不新建专业分选中心, 可在区内选取现有的再生资源回收市场或规模较大的固定式回收 点,通过升级改造的方式建设2 个左右的专业分选中心。3专业分选中心的设立样式:专业分选中心为封闭式建筑 或四周设有隔离围墙,有绿化,保持较好的外观环境;实行办公 区、作业区、储存区分离,硬地化和符合消防要求的上盖或顶棚, 周围有导水沟渠。各区配备相应的卫生、安全等作业设施。专业 分选中心营业面积一般不低于1000平方米。4专业分选中心的功能:一是接收中转站点的再生资源, 以及上门回收工厂、机关、部队、企事业单位的大宗再生资源, 并进行短期储存;二是按照再生资源分类标准、品质状

12、况进行较 为精细的分拣整理和加工;三是通过市场运作,及时收集和发布 区内的再生资源信息,实现再生资源的合理配置,方便再生资源 利用企业联系或前来采购,促进资源有序流动。(四)对综合利用处理企业进行升级改造根据广州市环境保护条例和我区产业发展规划,区内不 再新建、扩建有污染的工业生产项目。因对废造纸原料、废轻化 工原料、废电器电子产品的回收利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含重金属 及有毒物质的废水、废气、废渣,所以在我区内不再新建再生资 源综合利用处理企业。区内已有的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处理企业, 也应通过升级改造,利用高新技术提高对再生资源进行开发利用 的效率并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同时,逐步引导再生资源综合利用 处理企业停止处理废造纸原料、废轻化工原料、废电器电子产品 等易产生污染物的再生资源。(五)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体系总体设想架构 在整个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体系中,回收是基础、加工是手 段、资源再利用和无害化处理才是最终目的。三个环节缺一不可, 形成一体化的产业化发展格局,从而形成我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 的网络体系。注:箭头表示再生资源回收流向情况)二O一一年一月十三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