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学2006讲义20061训诂学导论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63290729 上传时间:2023-06-1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20.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训诂学2006讲义20061训诂学导论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训诂学2006讲义20061训诂学导论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训诂学2006讲义20061训诂学导论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训诂学2006讲义20061训诂学导论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训诂学2006讲义20061训诂学导论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训诂学2006讲义20061训诂学导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训诂学2006讲义20061训诂学导论(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訓詁學導論訓詁與訓詁學一、什麽是訓詁宋王應麟玉海卷四十五藝文小學:“文字之學有三:其 一體制,謂黙畫有衡縱曲直之殊(說文之類);其二訓詁,謂稱謂 有古今雅俗之異(爾雅、方言之類);其三音韻,謂呼吸有清濁 髙下之不同(沈約四聲譜及西域反切之學)。訓詁,是對古代文獻的注解。郑樵通志卷六十三藝文略第一:“古人之言所以難明者, 非為書之理意難明也,實為書之事物難明也;非為古人之文言難明也, 實為古人之文言有不通於今者之難明也。能明乎爾雅之所作,則 可以知箋註之所當然;不明乎爾雅之所作,則不識箋注之旨歸也。朱子語類卷七十八:“書有兩體,有極分曉者,有極難曉 者。某恐如盤庚周誥多方多士之類,是當時召之來而

2、 靣命之,靣教告之,自是當時一類説話。至於旅藝畢命徵子 之命君陳君牙冏g命之屬,則是當時修其詞命。所以當時 百姓都曉得者,有今時老師宿儒之所不曉;今人之所不曉者,未必不 當時之人却識其詞義也。“書有易曉者,恐是當時做底文字,或 是曽經修餙潤色來。其難曉者,恐只是當時説話。盖當時人説話自是 如此。當時人自曉得,後人乃以為難曉爾。若使古人見今之俗語,却 理會不得也,以其間頭緒多。若去做文字時,説不盡,故只直記其言 語而已。”戴震爾雅文字考序:“士生三古後,時之相去千百年之久, 視夫地之相隔千百里之遠無以異;昔之婦孺聞而輒曉者,更經學大師 轉相講授,而仍留疑義,則時為之也。”陳澧東塾讀書記卷十一小学

3、:“蓋時有古今,猶地之有 東西南北,相隔遠則言語不同矣。地遠則有翻譯,時遠則有訓詁;有 翻譯則能使別國如鄉鄰,有訓詁則能使古今如旦暮,所謂通之也。训 诂之功大矣哉! ”劉師培中國文學教科書第三十二课周代訓詁學釋例:“三 代以前,以字音表字義,無俟訓詁。然言語之變遷,略有數端。有隨 時代而殊者,如爾雅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載1孟子夏曰校,商曰序,周曰庠是也。同一事物而歷代之稱謂 各殊,則生於後世,必有不能識古義者,若欲通古言,必須以今語釋 古語。同一名義而四方之稱各殊,則生於此地必有不能識彼地之言 者,若欲通方言,必須以雅言證方言。且語言既與文字分離,凡通俗 之文,必與文言之文有別,則書

4、籍所用之文,又必以通俗之文解之。 綜此三故,而訓詁之學以興。”詩周南關雎詁訓傳第一 陸德明音義:“故訓”,舊本多作“故”,今或作“詁”,音古, 又音故。傳,音直戀反。案:詁、故皆是古義,所以兩行。 然前儒多作“詁解”,而章句有“故言”,郭景純注爾雅 則作“釋詁”,樊、孫1等爾雅本皆爲“釋故”。今宜 隨本,不煩改字。孔穎達正義: “詁訓傳”者,注解之別名。毛以爾雅之作多爲釋 詩,而篇有釋詁、釋訓,故依爾雅訓而爲詩立傳 傳者,chua通其義也爾雅所釋十有九篇,獨云詁、訓者,詁者古也,古今異言,通之使人知也;訓者道也,道 物之貌,以告人也 釋言則釋詁之別,故爾雅序 篇云釋詁、 釋言,通古今之字,古與

5、今異言也。釋 訓言形貌也。然則“詁訓”者,通古今之異辭,辨物之形 貌,則解釋之義盡歸於此釋親已下,皆指體而釋其別, 亦是詁訓之義,故唯言詁訓,足總衆篇之目。 今定本作 “故”,以詩云“古訓是式”,毛傳云“古,故也”, 則“故訓”者,故昔典訓。依故昔典訓而爲傳,義或當然。載,歲也。夏曰歲,(取歲星行一次。)商曰祀,(取四時一終。)周曰年,(取禾一熟。)唐虞曰載。(取物終更始。)歲名。疏“載歲也”至“曰載”。O釋曰:別年歲之名也。載即歲也。白虎通云:“王者受命而改正朔者,明易姓示不相襲也。明受之於天,不受之於人。所以變易民心,革其耳目,以則化也。”然則歲名變易,理亦同此。故夏曰歲,取歲星行一次。夏

6、書曰:“每歲孟春,遒人(宣令之官)以木鐸徇于路。”是也。商曰祀,取四時一終。則以祀者嗣也,取其興來繼往之義。孫炎曰:“取四時祭祀一訖。”商書曰:“惟元祀十有二月乙丑,伊尹嗣于先王。”是也。周曰年者,取禾一熟也。案說文云:“年,穀熟也。从禾千聲。春秋曰:大有年。”然則年者禾熟之名。每歲一熟,故以為歲名。左傳曰:“卜年七百。”是也。唐虞曰載,載,始也。取物終更始。堯典曰:“朕在位七十載。”舜典曰:“五載一巡守。”是也。說文解字及段注對“詁”“訓”及其他相關字的解釋:詁gu注解:訓故言也。故言者,舊言也,十口所識前言也。訓者,説教 也。訓故言者,說釋故言以教人,是之謂詁。分之則如爾雅析故、 訓、言爲

7、三,三而實一也。漢人傳注多偁故者,故卽詁也。毛詩云故 訓傳者,故訓猶故言也。謂取故言爲傳也。取故言爲傳,是亦詁也。 賈誼爲左氏傳訓故。訓故者,順釋其故言也。从言古聲。公戸切。 五部。詩曰“詁訓”此句或謂卽大雅“古訓是式”,或謂卽毛 公詁訓傳,皆非是。按釋文於抑“告之話言”下云:“戸 快反。說文作詁。”則此四字當爲“詩曰告之詁言”六字無疑。毛 傳曰:“詁言,古之善言也。”以古釋詁,正同許以故釋詁。陸氏所 見説文未誤也。自有淺人見詩無告之詁言,因改爲“詩曰詁訓,” 不成語耳。說文解字注第三卷言部詩.大雅.抑:其維哲人,告之話言。(話言,古之善言也。箋云: 語賢知之人以善言則順行之。話,戶快反。說文

8、作 “詁”,云:“詁,故言也。”)後漢書.桓譚傳、鄭興傳注引均作“詁,訓古言也。” 桓譚傳:桓譚字君山博學多通,遍習五經,皆詁訓大義, 不為章句。(說文曰:“詁,訓古言也。”章句謂離章辨句, 委曲枝派也。)能文章,尤好古學,數從劉歆、楊雄辯析疑異。鄭興傳: 鄭興字少贛,河南開封人也。少學公羊春秋,晚善左 氏傳,遂積精深思,通達其旨,同學者皆師之。(東觀記 曰:“興從博士金子嚴為左氏春秋。”天鳳中,(王莽年也。) 將門人從劉歆講正大義,(左氏義也。)歆美興才,使撰條 例、章句、傳詁,及校三統曆。(說文曰:“詁,訓古 言也。”音古度反。(按: “度”為(定母)模韻去聲字(又 音為鐸韻入聲字,與此切

9、無關),此切“詁”為去聲字。)訓xun注 解:說教也。説教者,説釋而教之。必順其理。引伸之凡順皆曰 訓。如五品(父、母、兄、弟、子)不訓,聞六律(黄鐘、大吕、大簇4、 夾鐘、姑3、中吕)五聲(宮、商、角、雷、羽)八音(金、石、絲、竹、 匏、土、革、木)七始(宫、徴、商、羽、角、變宫、變徴)訓以出内五言(仁、義、禮、智、信五德之言 是也。从言川聲。許運切。十三部(尚 書.舜典“百姓不親,五品不遜。”偽孔傳:“五品謂五常。遜,順也。”正 義:“品謂品秩,一家之內尊卑之差,即父母兄弟子是也。”尚書.益稷:“予 欲聞六律、五聲、八音,在治忽,以出納五言,汝聽。”)段注说文- 第三-言部古gu注解:故也

10、。邶風、大雅毛傳曰:“古,故也。”(今按:邶風.日月:“乃如之人兮,逝不古處。”毛傳:“逝,逮(接及)。古,故也。”大 雅.烝民: “古訓是式,威儀是力。”毛傳: “古,故。訓,道。”攵部曰:“故,使爲之也。”按:故者,凡事之所以然。而所以然皆備於古, 故曰古,故也。逸周書:“天爲古,地爲久。”鄭注尚書:“稽古 爲同天。”(尚書堯典:“曰若稽古。”正義:“鄭玄訓稽為同, 訓古為天,言能順天而行之,與之同功。”老子第六十八章:“是 謂配天古之極。”俞樾認為“天”字為衍文,“古,即天也。天古 二字同義而誤衍。 ” 古書疑義舉例卷五“兩字義同而衍例” )从十口。識前言 者也。識前言者口也。至於十則展

11、轉因襲。是爲自古在昔矣。公戸切。 五部。段注说文- 第三-古部纟大盂鼎少:古(故)天翼臨子。” “古”即“故”。故故gu注 解:使爲之也。今俗云原故是也。凡爲之必有使之者。使之而爲 之則成故事矣。引伸之爲故舊。故曰古,故也。墨子.經上曰:“故,所得而後成也。”許本之。从攴,取使之之意。古聲。古慕切。五部。段注说文- 第三-攴部順 shun注 解:理也。理者,治玉也。玉得其治之,方謂之理;凡物得其治 之,方皆謂之理:理之,而後天理見焉,條理形焉。非謂空中有理, 非謂性卽理也。順者,理也。順之,所以理之。未有不順民情,而能理者。凡訓詁家曰:從,順也。曰:愻順也。曰:馴,順也。此六 書之 注。曰:訓

12、,順也。此六書之假借。凡順、慎互用者,字之譌。 从頁川。人自頂以至於歱,順之至也。川之流,順之至也。故字从 川會意。而取川聲。小徐作川聲,則舉形聲包會意。訓、馴字皆曰川 聲也。食閏切。十三部。段注说文- 第九-頁部故”又有“今”義。爾雅.釋詁下:肆故今也 (十三經注疏標點本標作:“肆、故,今也。” (肆既 為故,又為今。今亦為故,故亦為今。此義相反而兼通者,事例在下,而 皆見詩。)疏“肆故今也”。O釋曰:詩大雅綿篇云“肆不殄厥慍。” 毛傳云:“肆,故今也。”即以肆之一字為故今,因上起下之語。 郭氏字 別為義,云:“肆既為故,又為今。今亦為故,故亦為今。此義相反而兼 通者,事例在下。”在下者,謂

13、在下文“徂、在,存也”注。徂、在,存也。(以徂為存,猶以亂為治,以曩為曏:以故為今。此皆詁訓義有反覆旁通,美惡不嫌同名。)疏“徂、在,存也”。O釋曰:鄭風出其東門:“匪我思 且。”鄭箋云:“非我思存也。”(詩鄭風!:“女曰:觀乎! 士曰: 既且。”陸德明釋文: “且音徂,往也。”徂、且音義同。 “在” 訓“存”者,常語也。上云:“徂,往也。”往則非存,故郭氏引類 以曉人也。云“美惡不嫌同名”者,案隱七年公羊傳云:“貴賤 不嫌同號,美惡不嫌同辭。”何休云:“若繼體君亦稱即位,繼弑君 亦稱即位,皆有起文美惡不嫌同辭。”是也。若此篇往也、死也,亦 稱徂,是惡也;存也,亦稱徂,是美也。各有其義,故稱“

14、美惡不嫌 同名”。(說文日部:“ 曩 ,曏也。从日襄聲。奴朗切。”“ 曏 ,不久 也。从日鄉聲。春秋傳曰:曏役之三月。許兩切。”左傳 僖公二十八年:“鄉役之三月。”杜预注:“鄉,猶屬|幣,城濮役之 前三月。”陆德明音义:“鄉,許亮反,本又作曏,同。屬音燭。”說文尾部: “屬,連也。从尾蜀聲。之欲切。 ”引伸為緊接、最近、 新近、適逢。)古訓錢大昕在經籍纂詁序中解釋詩大雅蒸民“古訓是式” 一語,謂“古訓者,詁訓也。”又說:“詁訓者,義理之所由出。非 別有義理,出乎詁訓之外者也。”詩經中的“古訓”:大雅.烝民(括弧裏的內容為毛傳、鄭箋、陸德明音義): 仲山甫之德,柔嘉維則。令儀令色,小心翼翼。古訓

15、是式, 威儀是力。天子是若,明命使賦。(古,故。訓,道。若,順。賦,布也。箋云:故訓,先王之遺典也。式,法也。)0正 義曰:古訓者,故舊之道,故為先王之遺典也。尚書及孔傳中的“古訓”:尚書.說命下(括弧裏的內容為偽孔傳): 說曰:“王,人求多聞,時惟建事,學 古訓,乃有獲。(王 者求多聞以立事,學於古訓,乃有所得。)事不師古,以克永世, 匪說攸聞。(事不法古訓而以能長世,非說所聞。言無是道。) 惟學遜志,務時敏,厥脩乃來。(學以順志,務是敏疾,其德之 脩乃來。)尚書.周官:王曰:“ 學古入官,議事以制,政乃不迷。(言當先學 古訓,然後入官治政。凡制事必以古義議度終始,政乃不迷錯。 O度,待洛反。)其爾典常作之師,無以利口亂厥官。(其汝為 政當以舊典常故事為師法,無以利口辯佞亂其官。) 尚書.衰畢命:資富能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