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线时段转换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63285942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66.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单位线时段转换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单位线时段转换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单位线时段转换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单位线时段转换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单位线时段转换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位线时段转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单位线时段转换(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节 瞬时单位线的汇流计算1945年,C. O.克拉克(C. O. Clark )提出瞬时单位线的概念之后,1957年J. E.纳西 ( J. E. Nash )进一步推导出瞬时单位线的数学方程,用矩法确定其中的参数,并提出时段转换等 一整套方法,从而发展了 L. K.谢尔曼(L. K. Serman )提出的单位线法。目前J. E. Nash瞬时 单位线法在我国已得到比较广泛的运用。所谓瞬时单位线就是指无穷小时段内流域上均匀的单位净雨 所形成的地面径流过程线。可用数学式表示,瞬时单位线的纵标值通常以u (0, t)表示。一、瞬时单位线的原理1、 IUH 概念流域上输入一个单位净雨后,在流域

2、出口的出流过程就是IUH,前述UH法中入流时段D t ? 0的UH就是IUH。由此可见,IUH与UH 一样,同样是流域汇流曲线和线性时不变系统。用IUH 来计算出流也符合径流成因公式。Q(t)=蝌t ?At )i(t)dt = t ?A(t )i(t- t)dto抖o t耳 :流域汇流曲线,或流域瞬时单位线,令马 = u(t),则上式可写成更紧凑的型式: 勺t勺tQ(t) = O t u(t)i(t )dt02、瞬时入流与出流过程IUH的瞬时入流,取为脉冲函数d(t),它具有下列特性:t 0d(t ) =O+? d(t)dt= 1 0t e在其它时间均为0。tfh) 瞬时入流与出流的关系脉冲函

3、数d(t)在瞬间具有最大值,且为1个单位, 出流为IUH,具有单峰型,也具有以下特性。骣t 0u (t )=卡峰值吵 u (t) 0t0桫t O + ? u(t)dt = 1-?可见入流d(t)与出流IUH的水量是相等的。二、瞬时单位线的推导Nash 认为流域汇流如同物理中的系统一样,系统中有输入,就有系统的输出。假设了一个流域汇流模型,将流域调蓄作用用n个串联的线性水库来拟合,出流断面流量是净雨经这n个线性水库调 蓄的结果。见下图,线性水库就是出流量与蓄量成线性关系,W= KQ,且假定n个水库的K均i i i i相等,K = K = K = LL K,入流为h(t)。对于第一个水库有:1 2

4、 n|h(t)- Q(t)=字i1 dtIW = KQ (t)1 1 1 1用微分运算符D表示d / dt,可得: =為h(t)1第二个水库为Q2 =i+ Kdqi=i+ KD111+K Dh(t)2经 n 个水库调蓄,出口断面的流量过程为:? L L1+ K D 1+ K D 1+ K D1 2 3岛h(t)n因为是相同的n个线性水库,即假定K =K = K = L L K ,故:1d(t)Q(t)=丄 h(t)根据IUH定义上式可写成:U(t)=(i+ kd)n当h(t)为极小时段(瞬时)的单位净雨,Q(t)即为瞬时单位线,应用脉冲函数及拉普拉斯变换, 可得出瞬时单位线的基本公式为:u(t

5、 ) =丄譽K G(n)桫Kn- 1G(n) = (n- 1)!,Gn)为n的伽马函数;n 相对于水库数或调节次数;K 相对于流域汇流时间的参数;IUH的S曲线就是IUH的累积曲线,因此IUH的S曲线为:S(t)= 6 tu(t)dt0=6 -骣厂 e- :dt0 KG(n)桫K 匸当n为正整数时用分部积分法可得:S(t) = 1- e- K笛补桫i= 0S 曲线可参考有关附表,当 n 为非正整数时不能得到上式,可用近似计算求值。时段单位线用u(D t, t)表示,D t为时段长,t为时段,时段长为D t的单位线为:u(Dt,t)=蝌tu(t)dt-t- Dtu(t)dt = S(t)- S(

6、t- Dt)此时段单位线也就是汇流系数。u(D t, t)= S(t)- S(t - D t)三 不同时段单位线的转换所差异(见图)。图中1小时10mm净雨的单位线峰现时间早,洪峰也高;3小时10mm净雨的单位线峰如流域上有10mm的净雨,但净雨历时不同,也即雨强不同,则形成的单位线面积相同而形状有tfh)不同时段单位线比较图现时间较迟,洪峰较低;。因此,需要转换单位线的 时段长,满足不同时段净雨的推求流量过程的要求。单位 线的时段转换常采用S曲线法来解决。假定流域上降雨持续不断,每一单位时段有一单位净雨,则可以求得出口断面的流量过程,该过程线称S曲线。 用单位线连续推流即可求得S曲线(见表)

7、。由下表所列计 算过程可知,S曲线就是单位线的累积曲线,可由单位线 纵坐标值逐时段累加求得。有了 S曲线后,就可以利用S曲线转换单位线的时段长。如果已有时段长为6小时的单位线,需要转换为3小时的单位线,只须将时段长为6小时的S曲线往后平移半个时段即3小时(见图),则两根S曲线之间各时段的流量差值过程线相当于3小时5mm 净雨所形成的流量过程线q惟)。把q惟)乘以 2即为3小时10mm的单位线。计算如表所示。 同理,可将6小时转换为9小时单位线见表 第(8)栏。用数学表达式表示为:q(Dt,t)= Dt0S(t)- S(t- Dt)Dt式中q(D t, t)所求的时段单位线;D t 原来单位线时

8、段长, h;0Dt 所求单位线时段长, h;S(t)时段为D t的S曲线;0S(t - D t)移后D t的S曲线;S曲线计算表时段单位线q净雨深h部分径流(m3/s)S曲线 (m3/s)(t=6h)(m3/s)(mm)h =104h =10ch =10oh =104 (1)(2)(3)(4)(5)001000143010430043026301063043001060340010400630430014604270102704006304301730518010180270400630611810118180270400770107011818027084040701181809161640

9、701181000164070016400160由6h单位线转换成12h单位线和3h单位线计算表时 间6h单位线S(t)S(t-12)S(t )-S( t-12)12h单位线S*S(t-3)S(t)-S(t-3)3h单位线(h)(m3/s)(m3/s)(m3/s)(m3/s)(m3/s)(m3/s)(m3/s)(m3/s)(m3/s)(2)(2)(3)(4)(5)(6)(7)(8)(9)000000003303661818189183153098218641281214015801587915882761521521215854108188524318225112.52432123162212

10、672432448243828115812361.52812671428272882817143092902434723.5290288243329129012362292281115.529229112392922920042029229021292292452922924829200292292注:表中有“*” 一栏的数值,是在由6h单位线求得的S曲线上按3h读数所得。对于IUH来说,瞬时单位线是瞬时入流的出流过程,但流域上都是时段净雨,因此,IUH不 能直接应用,通常用S曲线将其转换成时段单位线,才能应用。IUH 的 S 曲线:由前面UH可知,S曲线就是UH的累积曲线,因此IUH的S曲线

11、为:S(t)= 蝌 u(t)dt =0丄骣L-1 e0 KG(n)桫tK dt ,当 n 为正整数时用分部积分法可得:S(t)= 1-J- n- 1 1 骣丄 ai!桫 土i= 0S曲线见附表,时段单位线用u(D t, t)表示,D t为时段长,t为时段,则时段长为D t的单位线为:u(Dt,t)=蝌tu(t)dt- t-DDu(t)dt = S(t)- S(t- Dt)00时段单位线也是汇流系数: u(Dt,t)= S(t)- S(t- Dt)四 参数 n、K 的推求矩法:IUH 只有两个参数,纳西用矩法严格地解出参数 n、K 值。IUH的一阶原点矩M (i)和二阶中心矩N为:uuM (1)

12、 = nK uN (2) = nK 2u另外又可证明出流Q(t)、净雨h(t)及u(0,t)的一阶原点矩和二阶中心矩之间的关系为:M (1) = M (1) + M (1) QhuN (2) = N (2) + N (2)Qhu式中:M、M (1)、N、N分别为出流Q及净雨h的一阶原点矩、二阶中心矩。可通QhQh过实测出流断面流量过程及净雨过程求得。这样,在上面四个式子中有四个未知数,M、N、 uu n、K ,可求解确定 n、K 值。K = NM (1) uM (1)2n = wN (2)uO +? tu(t)dtM (1) =0=蝌 tu (t)dt =u O + ? u ( t ) dt00骣?(L )n-1 e- :dt0 KG(n) K-t骣 Ke K fiK =丽 0Kn!K 蝌G(n) o=- G(n + 1)= nKG(n)(n - 1)!+?j骣k d fiK瞬时单位线的二阶中心矩 N (2) uO +? tu(t)dt = nK0由于:蝌? 12u(t)dt =?00 KG(n)K2K21 te - K dt =亘?骣(n+2)-1 e :d(厶G(n) 0 桫CK= G(n + 2)=(n + 1)nG(n)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